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劉備在南陽草廬中遇到的是鄧禹,而不是諸葛亮……

如果劉備在南陽草廬中遇到的是鄧禹,而不是諸葛亮……

如果劉備在南陽草廬中遇到的是鄧禹,而不是諸葛亮……

文| 黑瞳(讀史專欄作者)

漢室子弟中興漢朝有兩個人物不得不提,一個是漢光武帝劉秀,另一個就是漢昭烈帝劉備。兩人出身、起點、性格、政治策略有很多相似,但兩人成就卻相去甚遠,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今天我們單就兩人核心智囊的差別探討一番。

眾所周知,劉備的核心智囊是古往今來聞名遐邇的諸葛亮,而劉秀的核心智囊是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

在歷史上,鄧禹的名聲雖遠遜於諸葛亮,但鄧禹內行蕭何張良事,外有統軍禦敵功,為劉秀定宏觀戰略、引高端人才、合各方勢力、弘仁君威名,可以說是從戰略謀劃、到人才結構,從內政安頓、到攻城略地,全方位的支撐了劉秀的霸業。

具體兩三事可見鄧禹之功。

1、定謀之功。鄧禹初到劉秀帳下之時,同劉秀一見如故,兩人徹夜長談,鄧禹向劉秀對當時天下形勢進行了詳盡的分析:當時王莽被殺,綠林軍攻佔長安擁立更始帝劉玄為帝,但山東河北尚有赤眉、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江淮蜀地還有劉永、公孫述等王莽朝殘留的割據勢力,天下並未安定,而劉玄卻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鄧禹斷定劉玄統治必不長久,斷定各方勢力胸無大志,無進取天下之心。

由此,為劉秀制定了「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戰略目標,這一目標,基本上確定了劉秀集團的政治綱領和行動路線,即打出漢朝正統的旗號,通過爭取民心和人才,在亂世中積蓄力量和政治聲望,逐步統一天下。

這樣的謀劃,為劉秀集團在國內混戰之中率先搶佔道義高地,如同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才士投奔,萬民歸心,因此深得劉秀認同,將鄧禹比作高祖之蕭何。

2、識人之功。一個公司的創立,需要一個宏偉藍圖,更需要一個實現藍圖的團隊,鄧禹構思了藍圖,更親手打造出了劉秀集團人才團隊。史載,鄧禹十三歲背井離鄉在長安學習時,見到同在長安遊學的老鄉劉秀,一眼便知此人有「真龍之相」。以至於後來劉玄多次徵召鄧禹為官,他不僅不從,反而長途跋涉去投奔幾乎隻身一人「闖蕩」河北的劉秀。這樣的眼光,讓頗有識人之才的諸葛亮也不得不汗顏。

除了能識得「真龍」,鄧禹還多識將才,劉秀任命諸將,多次詢問鄧禹意見;鄧禹每次舉薦的人,都有堪當大任的才能,雲台二十八將中的寇恂、馮異、賈復以及河北系的將領大多為鄧禹舉薦,劉秀評價他「以為知人」。

鄧禹的識人之功為劉秀打造了一個黃金戰隊,頂級戰將多到「分批上陣」,如後期攻蜀時(二十八將已有不少戰將過世),蜀地軍閥公孫述分別派人刺殺了北、東兩個方面軍總司令岑彭、來歙,但立即就有吳漢、劉尚接替,照樣攻滅蜀國。

他還為劉秀平衡了內部派系爭鬥。在統一戰爭和天下平定之後,劉秀集團南陽系、河北系、歸降系將領從未相互掣肘,內部矛盾多由鄧禹從中調節。

3、征伐之功。鄧禹既是謀臣,也是統軍之將,在劉秀平定河北期間,鄧禹隻身一人徵得千人士兵,僅靠千人的「新兵」,攻克樂陽縣,大破銅馬軍,為平定河北立了汗馬功勞。

之後,鄧禹第一批率軍進關中,一戰斬更始大將樊參。二戰遇更始元勛王匡、成丹,鄧禹與之交鋒,初戰失利,但在軍心不穩的關鍵時刻,堅持再戰,後發制人的大破王匡「新市兵」,一舉攻佔河東。河東大勝之後,繼續向西進發,攻下上郡、北地、安定三郡。

鄧禹領軍仁德為先,弘揚劉秀仁德,得到身處亂世百姓擁護,以至於兵不血刃,隴北郡縣爭相歸附,公元26年,鄧禹攻下長安,終於收復帝國的首都。

但鄧禹並非常勝將軍,在與赤眉軍主力的一戰中,因部將鄧弘邀功心切,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與赤眉軍主力激戰,大敗,死傷3000餘人,只帶24騎逃歸宜陽。之後鄧禹再無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歷,可見其用兵有功,但也非他的長處。

如果劉備在南陽草廬中遇到的是鄧禹,而不是諸葛亮……

相比鄧禹在劉秀集團里的順風順水,歷史上的諸葛亮就有點時不我就,力挽狂瀾而不成的悲涼。

1、政治方面。諸葛亮以「隆中對」為劉備謀划了戰略藍圖,即先取西川,壯大勢力,聯合東吳策應,再從漢中、荊州同時出擊,擊敗曹操。

在當時生產力強大的北方大部分為曹操所有的形勢下,利用荊州、益州、漢中之地養足實力,效法高祖暗度陳倉,的確是劉備集團能選擇的一個不錯的戰略選項。但以同宗客人的身份謀取益州,卻直接導致了劉備之前仁德君子的「人設」崩壞,也擠佔了益州士族利益,造成了益州派的離心離德。

此外,諸葛亮隆中對的最大缺陷是沒有提出政治綱領,沒有利用漢獻帝「衣帶血詔」事件搶佔劉備集團政治話語權,以至曹魏統治在民間快速鞏固,六出祁山的時候,並未出現諸葛亮盼望的百姓父老喜相迎的場面,反而等待蜀漢軍隊的是堅城焦土,虎狼之師。

2、人才方面。歷史上很多人在這一問題上詬病諸葛亮,說諸葛亮死後蜀中人才凋零,以至於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說法(廖化:我想罵髒話)。

這個鍋確實有一部分需要諸葛亮來背,諸葛亮人才失策在於沒有處理好派系平衡,他與益州派李嚴爭權時損傷益州人士利益,使荊州派佔據了蜀漢最多的政治資源。我們熟知的《出師表》內提到的人物,無一例外都是南陽、襄陽人士,作為本地人的益州派自然對蜀漢政權有所不滿。

荊州派人才濟濟,執掌政權也無可厚非,但英明一世的諸葛亮在自己接班人的選擇上卻犯了致命錯誤。出征祁山,諸葛亮倚重的不是小說里的姜維,而是楊儀、魏延。

魏延是蜀國首屈一指的戰將,楊儀則是諸葛亮身邊得力的謀臣,一文一武,都很有能力,但致命的是,兩人不和。更致命的是,直至諸葛亮去世,都只是在調停兩人的矛盾,而不是以自己的威望明定主次,最後導致魏延叛亂被殺、楊儀居功與蔣琬奪權被逐,使荊州派實力因內耗而大損。

楊儀和蔣琬的奪權,也導致本屬荊州派系的蔣琬大量起用益州派,來壯大自己的勢力,這就讓對蜀漢政權漠視甚至敵視的政客進入了蜀漢權力中樞,也導致了姜維北伐處處掣肘,無奈避禍屯軍沓中,更直接造成鄧艾偏師抵達成都城下,蜀漢能戰之士無幾,投降之人眾多。主降派正是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派官僚,對他們來說,蜀國更多的是排擠,魏國大軍抵達,以投降換自身利益才是正確的選擇。

3、軍事水平方面。鄧禹和諸葛亮都是文臣出身,也都有統帥大軍的經歷,而兩人作戰方式卻不盡相同。

諸葛亮用兵謹慎,原因在於軍出祁山,後勤補給漫長,一招失策必定滿盤皆輸,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已經做到極致,在關中地區政治穩定的大前提下,兵出祁山實在是不得已的下下策,這也造就了他星落五丈原的悲慘結局。

而鄧禹指揮大軍團作戰時,更注重心理戰和宣傳戰,除了與王匡硬碰硬的一仗外,鄧禹平定山西和隴北,所到之處,都是舉城而附,這樣的情況正說明鄧禹的謀略在勢不在利,佔據了道義高地和民心,便有了所到披靡的輕鬆。這也許正是諸葛亮所欠缺的。

一個被神化的諸葛,一個被遺忘的鄧禹,如果劉備在南陽草廬中遇到的是鄧禹,是否會在赤壁之後,高舉「奉旨除曹」的大旗,聯合東吳之軍,凝聚荊州之力,攜赤壁之雄風,乘勢北上,得還洛陽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飛機就要起飛,一個男人在機艙口跪下!」這是見過最催淚的一幕…
西方媒體圖片上的中國形象百年變遷,令人感慨!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