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面對留學時社會文化適應帶來的挑戰?

如何面對留學時社會文化適應帶來的挑戰?

這一篇文章想和大家聊聊大學生在國外(主要是英語國家)留學時的社會文化適應問題。社會文化的適應與大學生留學期間的生活狀態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所以在這裡想把自己的一些經驗與感悟和大家分享。

我有兩段在國外學習生活的經歷。大三到愛爾蘭的梅努斯大學交換,研究生在牛津大學修讀兒童發展與教育的教育學碩士,也在牛津短期地工作過三個月。在這些時光,社會文化的衝突和適應都是我生活中一個巨大的挑戰,給我帶來過很多困惑甚至痛苦,但也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更好地認識了自己。

我在留學生活時迎接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語言,在國外學習生活過的朋友們應該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我出國之前已經接觸了相對多的來自英語世界的文化,和同輩人一樣,對英文歌、英文影視作品甚至是原版英文書都比較熟悉。但是當我一到國外完全沉浸在英語中、需要無時不刻地運用英語去解決生活中的大小事務,一下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戰。生活中有很多基本的辭彙、用語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或者一時半會想不起來,去辦張電話卡、去銀行開戶這些小事有時都會暈頭轉向。

在國外,就連中國學生相對擅長的聽力和理解剛開始都會覺得不夠用。比如,對講師英語的理解曾經對我的聽課學習帶來很大的挑戰。

去英國和美國留學的小夥伴在出國之前,可能會以為英美人民個個都像雅思托福聽力里的人一樣發音標準,去了才發現說著各種口音的人都有。

在愛爾蘭交換時,我的《異常心理學》這門課是一個帶著濃重北愛爾蘭口音的老師上的。老師語速飛快,而且經常用一些專業術語或是英語俚語,每次都聽得我雲里霧裡。

除了英語母語者的口音,非英語國家人的濃重口音更是讓人汗顏。在牛津學習時,有一個老師是希臘人,非常可愛親切,但同樣是口音濃重、語速很快。剛開始一節課有50%能聽懂就算不錯了,經常和班裡的中國好友互相交換迷茫的眼神,一節課下來由於大量腦力活動感覺非常疲憊。

當時會因為聽不懂覺得很挫敗,覺得自己的英語還是不夠好。而且產生了一種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錯過了很多重要內容的消極感受,更是讓自己焦慮和鬱悶。

到後來慢慢接受了這個現實,接受了自己沒辦法完全吸收一節課的所有內容,能聽到一點算是一點。就算只聽懂了百分之十的內容,這百分之十都已經能夠讓我更了解這些領域,幫助我的專業發展。

另外,英語口語的限制和對英語文化的不熟悉也對我在國外的社交生活帶來了一些困擾。出國前自覺口語水平不錯,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以及一些專業的學術交流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在國外與老師同學交流時還是會經常想不起來要怎麼表達自己的意思,很多時候會覺得尷尬和挫敗。

語言帶來的文化適應問題,我個人覺得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多聽多練。多去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儘可能地多說,在和英語母語者的對話中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方法。隨著一定時間的熟悉和練習,表達會更加地準確和流暢。也可以多看影視作品,但是不僅要關注情節,更要關注語言。

(圖片源於網路)

《摩登家庭》哥倫比亞女演員Sofia在接受美國主持人Ellen的採訪時,幽默地談到自己作為非英語母語者用英語對話時如何保持對話的通暢。

Sofia:「我有時候會在說話時停頓一下看向對方的臉,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Ellen: 」那如果他們不明白你說的話呢?」

Sofia:「我會接著說下去。」

雖然這像是一個段子,但在現實生活中,就像Sofia一樣,學習英語的時候需要不怕丟臉,對自己多一些自信。

我認識的外國朋友比我想像得更加寬容和隨和。大部分人都不會因為你的英語不好而對你有意見。想想我們如果和外國人用中文聊天,你經常會因為他們所能說的中文程度而感到驚喜,而不會挑剔他們中文說的不夠好。

同理,英語國家的人對我們英語水平的期望也不會像我們對自己的期望那麼高。

我有時候和外國同學說英語說到舌頭打結,會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抱歉,我的英語不夠好」。他們都會很理解地說,「你的英語已經很好了。你能想像我說中文嗎?」 我一個本科學德語和法語的英國同學曾經非常感同身受地說,用一門外語會比用母語至少多花一倍的精力。

語言和其他能力一樣,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不要害怕犯錯誤。我們以前所受的教育中有時更重視批評和糾正,肯定和鼓勵較少。我們從小經常會因為犯錯被批評和責備,因此害怕犯錯誤。

但不可否認的是,犯錯是讓我們變得更好的必經之路。你的錯誤不能定義你,相反,願意麵對和承認自己還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並去學習和嘗試,才是勇敢的表現。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微博)

除了語言之外,國內外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多差異。以社交娛樂的方式而言,在國內時,朋友之間多是一起吃飯、唱歌,或一起去看電影、玩桌游,而國外的學生很多都喜歡去酒吧喝酒聊天,去夜店跳舞。特別是英國愛爾蘭的酒吧文化非常濃厚,我剛到愛爾蘭的時候驚訝地發現我的大學裡面就有一個學生酒吧(student bar)。

對他們來說,喝一點酒能夠幫助他們放鬆神經,在有些微醺的狀態下他們更容易放開自己和別人社交。我當時的一個愛爾蘭男舍友平時不太講話,喝了酒之後就各种放飛自我。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外國學生都喜歡喝酒跳舞的夜生活。還有很多外國學生喜歡通過運動或遠足來社交。因此,運動的社團也是一個認識人的好地方,或是在其他的興趣愛好比如音樂、話劇、科技等等的社團也能夠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我記得我剛到愛爾蘭不久時,和一個愛爾蘭同學說起我並不太習慣去酒吧社交。他說,他其實也不太喜歡去酒吧。而且他說,其實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更有可能結識到和自己相像的好朋友。

不過不得不說,派對上的尬聊很好地鍛煉了我理解西方人思維和運用英語社交溝通的能力。剛開始我也不太知道要怎麼和陌生人聊天,感覺問完專業、國籍、學院這些基本信息之後就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後來我開始從那些很擅長聊天的人身上學習。

我發現對方有時會對你的專業背景表示興趣,比如問我為什麼想讀教育,想研究的是什麼方面,如果本科和研究生不一樣的專業,原因是什麼? 或者是當對方了解到我不是本國人時,會問我感覺到一個新的國家怎麼樣?在氣候和食物上是否適應?在哪些方面會感受到比較大的文化衝擊?這些話題都是陌生人之間可以輕鬆討論的話題,並且不容易觸及到敏感話題。

一上來聊婚戀情況、收入情況或宗教信仰會比較冒險,很多人會覺得觸及了他們的隱私。如果真的想問這些問題,可以在問題的前面加一句「Do you mind if I ask.. (你是否介意我問。。),以此表達你的尊重和禮貌,如果對方不想討論這些話題,也能夠有個台階下。

當然,萬一不小心踩了地雷,看到對方的表情有些不對勁時,及時表達歉意就好。一般來說,在比較多元化的場合,特別是大學裡,由於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很多人就算被不小心冒犯也能夠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某些話題的敏感程度不一樣。

其實說到底,社交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真誠地表達出對對方的尊重和興趣。

在國外生活時,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我剛到國外的時候想多認識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所以經常參加學院的社交活動。後來漸漸發現,雖然很多外國同學很友好禮貌,但一段時間相處下來會發現關係很難更深入地發展。

其實想想也能夠理解,大家都更喜歡跟自己有相同背景和文化的人相處,特別在學習緊張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因為這樣的相處更加容易、舒服。那些需要很努力地維持關係的朋友一般很難成為真正知心的朋友;相反,那些不用花太多力氣就很自然就走在一起的朋友,最後越來越親密,越來越貼心。可以去社交多認識些人、多體驗不同的文化,但要交到真心的朋友還是看緣分。

這並不是說和其他國家的人就不能成為好朋友,我國外的好友里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不過,我離開牛津時最捨不得的那個人,還是那個整天跟我用中文討論美劇英劇,上課的時候用微信默默交換吐槽,一起去中超買水餃湯圓回家做飯,把所有的痛苦和尷尬隨口加工成段子的北京大妞。

在國外,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朋友,真誠的友誼都陪伴我、幫助我度過了在國外留學時的低谷和困境。所以,不要害怕主動交朋友會被拒絕,不要怕丟臉,真心和溫暖終會換來這世上最美好的友誼。

不同社會的文化適應是對身心的巨大挑戰,因此出現適應困難是正常現象。當因為適應困難出現較長時間的負面情緒如焦慮和抑鬱時,應及時向學校的心理諮詢師求助,或是向國內的家人朋友傾訴,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最後,希望所有在國外學習生活的朋友們能夠逐漸適應當地文化,在面對不同文化時謙虛、自信、開放、包容。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互動,說說自己或身邊的人在外留學時遇到的挑戰或有趣的故事。

暖暖在路上,願做你的一道微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暖暖在牛津 的精彩文章:

TAG:暖暖在牛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