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終做了哪三件事,竟然使漢朝穩固四百多年不倒?
我們常因張良、陳平的神機妙算而冠以「謀聖」之類的歷史褒獎,讓今天的人們仍讚嘆不已。不過,張良、陳平固然奇謀頻出,但作為漢朝奠基人的漢高帝劉邦,更絕非等閑之輩。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劉邦在臨終之前,深謀遠慮,作出了一系列的巧妙決策和妥善安排,竟然使漢室江山穩固四百多年而屹立不倒,其謀略與張良、陳平們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謀略家」。
劉邦在親征反叛的淮南王英布時,為流矢射中,回來到長安後,傷勢越來越重。為此,呂后請來名醫,為劉邦看病。醫生探視後,劉邦問如何。醫生說:「病可治。」劉邦聽後卻大罵道:「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命既在天,即便扁鵲,又有何益!」劉邦因此拒絕就醫,賜醫生黃金五十斤,打發走人。前195年四月,劉邦病逝於長樂宮,享年六十二歲。
其實,對於自己的病,劉邦是有自知之明的,儘管名醫說「病可治」,但哪位醫生——即使是庸醫——會對病人說「病不可治」?劉邦何等聰明,索性敬謝不敏,贈金走人,給這個他曾經南征北戰、耗盡心血的世界留下一個瀟洒的背影。然而,正因為劉邦極度聰明,在知道自己去日無多後,他卻沒有急著瀟洒地走,而是抓緊臨終前的幾個月時間,以雷厲風行的手段,對自己的江山,對自己的後輩,作了非常長遠而穩妥的安排,扎紮實實辦了幾件大事。
其一,提出「安劉必勃」。劉邦已經拒醫,眼看快不行了,呂后擇機問起了劉邦的後事說:「陛下百年之後,倘若蕭丞相死了,安排誰來接任?」劉邦說:「曹參可以。」又問:「曹參以後呢?」劉邦說:「王陵可以,不過他略顯憨直,陳平可以輔助。陳平聰明有餘,然難以獨擔重任。周勃厚道,雖文才稍遜,但安定劉家天下者,必是周勃,可令他為太尉。」
劉邦為什麼提出「安劉必勃」?這是因為劉邦晚年,呂后干政已深,呂氏族人日漸坐大,倘若無人制約,劉邦的其他子弟恐非呂后家族的對手,周勃既非呂氏一路,又對自己忠心耿耿,授其兵權,如同在劉姓後面築起了一道牢固的屏障,令他為太尉,乃是保全宗室的奇策。
其二,命斬樊噲。劉邦去世前兩個月,燕王盧綰反叛,劉邦派樊噲率軍北擊盧綰。然而,樊噲還在行軍路上,重病中的劉邦卻突然命陳平、周勃前去軍中,速斬樊噲,提頭復命。樊噲本為劉邦最早的宿將之一,隨他南征北戰,功勞赫赫,又為呂后呂須丈夫,與劉邦乃連襟關係,親戚加功臣,劉邦為何要剪除?原來,有人對劉邦進言,說樊噲屬呂后一黨,呂后與他早有預謀,只待皇帝晏駕,即將引兵誅殺戚氏和趙如意,以報當年廢劉盈太子之仇,劉邦因有此令。
其實,即使無人挑撥,劉邦依然會有斬樊噲之令。樊噲手握重兵,威望極高,倘他與呂后聯手,劉氏子弟不但劉如意,就是其他宗子,亦有性命之憂,斬樊噲,更是他保存劉氏江山、子孫後代的關鍵一棋。儘管後來陳平靈機一動,沒有立斬已成階下囚的樊噲,將樊咐帶回長安交劉邦親自發落,至中途得報劉邦去世,樊噲因而被呂后無罪釋放,但是,劉邦斬樊噲的這道命令,仍如利劍一樣,高懸在樊噲的頭上,如影相隨。設若他真與呂后聯手,對劉氏不利,這把利劍將立即落到他的頭上。所以,樊噲直到去世,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始終沒敢助紂為虐,做出對不起劉邦和其宗室的事情。可見,劉邦這防患於未然的一招實在高妙。
其三,立下「白馬之盟」。去世前,劉邦召集群臣,殺白馬立誓曰:「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意思是從今往後,非劉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違此約,天下共擊之!
劉邦之所以立「白馬之盟」,是因當年與項羽爭奪天下時,為了爭取最後的勝利,在戰中和戰後,分封了一些異姓王,結果漸漸形成新的諸侯,對中央集權構成極大威脅。當年的分封,確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所以,後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基本肅清。為了不再重蹈覆轍,確保漢朝永遠姓劉,同時又為預防呂氏奪權,劉邦遂與群臣歃血為盟。
自有此誓約後,除了呂氏曾以族人封王、東漢末曹操封魏王外,「白馬之盟」在兩漢數百年間一直被遵行不誤。可以說,劉邦的「白馬之盟」,是用制度的形式,確保了劉氏江山的穩固,影響持久而深遠。
一個人能安排好逝後數年的事情,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能著眼數百年,則為大智慧、大謀略,說劉邦是「謀略家」,絲毫也沒有過譽。
TAG:帝國的臉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