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一戰結束百年之三

一戰結束百年之三

【軍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的代表在法國貢比涅的一節火車車廂上,簽署了停戰協定。自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經過這場史無前例的世界大戰,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經過一系列會議的召開和條約的簽訂,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了領土疆域的瓜分和割裂,建立了戰後歐洲國際關係的新體系——「凡爾賽體系」。

德意志帝國的覆滅與《凡爾賽和約》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覆滅。11月11日,德國政府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1月18日,27個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了處置戰敗國(同盟國)和建立戰後國際秩序的國際會議,即巴黎和會。這次會議於同年6月28日結束,和會簽署了處置德國問題的《凡爾賽和約》。

有關巴黎和會的油畫作品

《凡爾賽和約》的全稱為《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該和約的重點即是對戰敗國德國的領土變更和殖民地處置問題。根據和約,法國收回了之前普法戰爭時被德國佔領的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奧伊彭和馬爾梅劃歸比利時,並承認比利時對莫雷內的主權;德國與丹麥的邊界由石勒蘇益格北部邊境地區居民投票決定(1920年該地區劃入丹麥);德國東部的上西里西亞南部,劃歸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上西里西亞一部分、波茲南的全部、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的一部分,歸還波蘭;但澤地區則作為國際自由城。

此外,德國的薩爾地區為國際聯盟託管15年,後由公民投票決定歸屬,薩爾煤礦的所有權和開採權歸法國所有;萊茵河以東50千米不得設防,萊茵河以西和東岸橋頭堡由協約國軍隊佔領,此後將視條件分15年逐步撤軍;基爾運河永久開放,與德國和好的國家軍艦、商船一律平等自由出入;易北河、奧得河、涅曼河、多瑙河的指定河段為國際河道。

《凡爾賽和約》確定的歐洲領土變更情況

德國海外殖民地,按國際聯盟委任統治制度被主要協約國瓜分:德屬非洲殖民地多哥和喀麥隆由英、法瓜分;東非的坦噶尼喀歸英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比利時託管;西南非洲由英國自治領南非聯邦統治;德屬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島嶼,包括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歸日本;德屬赤道以南的新幾內亞歸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西薩摩亞歸紐西蘭;諾魯島交英國等管理。此外,取消德國在賴比瑞亞、摩洛哥和埃及的權利和特權,並同意摩洛哥受法國「保護」、埃及受英國「保護」;德國在中國山東全部的利益和特權都轉讓給日本。

上述的和約內容,使得德國失去了八分之一的疆域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並喪失了全部海外屬地。再加上和約中的其他內容,《凡爾賽和約》最大限度滿足了戰勝國的私利,也使德國產生了極端的挫折感和復仇主義,埋下了衝突的種子。

奧匈帝國的解體與《聖日耳曼和約》、《特里亞農和約》

一戰結束時,奧匈帝國走向了解體。奧匈帝國的解體,使歐洲政治版圖發生了巨大變化。除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外,捷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地先後獨立,相繼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後來改為南斯拉夫)等國家,波蘭、羅馬尼亞、義大利也獲得了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

1867年的奧匈帝國版圖

1919年9月10日,戰勝國對奧地利的《聖日耳曼和約》在法國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宮簽署。該和約確認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與奧地利分立;波希米亞成為了捷克的一部分;加利西亞地區劃歸新獨立的波蘭;奧地利把克賴納和卡林西亞兩省的部分領土以及古斯滕蘭和南提羅爾割讓給義大利;布科維納歸還羅馬尼亞;達爾馬提亞王國等巴爾幹領土劃歸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和約還著重要求,非經國際聯盟同意,奧地利與德國不得合併。

1920年6月4日,戰勝國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和約》在法國凡爾賽的大特里亞農宮簽署。該和約重新劃定匈牙利邊界,內容包括匈牙利割讓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給捷克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東部劃歸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巴納特西部劃歸南斯拉夫王國;布爾根蘭的大部分歸於奧地利,也與聖日耳曼條約配合,當中的肖普朗區域則根據1921年12月公投結果歸於匈牙利;原本歸於南斯拉夫的匈牙利城市佩奇、莫哈奇、包姚及錫蓋特堡重新劃歸匈牙利;多瑙河受戰勝國控制。

奧匈帝國解體示意圖

上述兩個和約,使得龐大的奧匈帝國,徹底變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無足輕重的小國,對東南歐進行了重新劃分,承認了從奧匈帝國獨立的新興國家,奠定了歐洲現代版圖的基本格局。不過,對奧匈帝國進行的民族和歷史疆域劃分,實際上存在混亂不堪的情況,這使該地區的局勢並不穩定,不穩定的局勢成為了法西斯主義滲入的源頭。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崩潰與《色佛爾和約》、《洛桑條約》

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土耳其蘇丹政府代表,在法國巴黎西南的色佛爾簽訂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又稱《色佛爾和約》或《塞夫爾和約》。這份和約使列強瓜分了奧斯曼帝國的大片領土,從而使其分崩離析。和約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土耳其放棄原有的阿拉伯和非洲屬地,全部由協約國以委任統治形式重新劃分。

和約內容中規定:在土的亞洲領土安納托利亞,建立獨立的亞美尼亞國家和半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國家,承認漢志(今屬沙烏地阿拉伯)獨立;在國際聯盟委任統治的形式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殖民地,敘利亞和黎巴嫩成為法國殖民地;土在歐洲的領土被義大利和希臘等國瓜分,土名義上對伊斯坦布爾保有主權,但協約國有權佔領;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割讓給希臘;摩蘇爾產油區讓給英國;安納托利亞西部和西南部成為義大利和法國的勢力範圍;海峽地區由國際共管。

1914年的奧斯曼帝國版圖,到一戰結束時,其領土僅剩安納托利亞地區

1920年,土耳其爆發了反帝反封建革命,凱末爾領導的安卡拉國民政府拒絕承認蘇丹政府簽訂的《色佛爾和約》。隨著1922年土耳其擊退了入侵的希臘軍隊,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迫使協約國放棄《色佛爾和約》,重新討論對土和約。1923年7月24日,協約國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簽署了《洛桑條約》。

《洛桑條約》中,土耳其放棄被英、法、意等國分割的前屬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等地的領土要求,承認英國對塞普勒斯、義大利對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的兼并;協約國承認土耳其在小亞細亞本土範圍內的主權和獨立完整,承認其地中海到波斯、黑海到愛琴海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土耳其所有;摩蘇爾歸屬留待以後解決(1926年摩蘇爾劃入英國代管的伊拉克);海峽地區非軍事化。

圖為奧斯曼帝國1820年—1924年的領土演變,《洛桑條約》奠定了現代土耳其的版圖

《色佛爾和約》簽署時,奧斯曼帝國被瓜分殆盡,土耳其本土也岌岌可危。而《洛桑條約》確立了現代土耳其國家的疆界,並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土耳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但列強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也為後來中東地區的持續動蕩埋下了禍根。

《訥伊和約》與保加利亞

1919年11月27日,協約國與保加利亞簽訂了《訥伊和約》。和約使得保加利亞割讓部分領土給希臘、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其中科莫蒂尼地區的丟失,讓保加利亞失去了愛琴海出海口。

《訥伊和約》中保加利亞割讓的地區(紅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國被迫接受了戰勝國殘酷而苛刻的和約,帝國主義重新瓜分利益後的凡爾賽體系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確立。但是凡爾賽體系未能帶來永久的和平,戰勝國和戰敗國的矛盾因苛刻的條約而加劇了,割地賠款的恥辱和挫折感埋下了復仇的種子。20世紀30年代,凡爾賽體系在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戰爭中崩潰了。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為何中國當年沒有加入「華約」?因為他們連自己都管不好!
為營救本國人質,此國特種部隊偽裝敵國總統豪車,比電影還精彩!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