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的反思與前瞻
摘要
通過對國內與國際上中國教育研究影響力的考察,對已有研究在關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係、批判性借鑒世界知識體系,以及研究方法從偏重採用文獻計量方法到逐步多元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在面臨世界知識體系及其英語學術體系的霸權地位長期存在不平等關係的情況下,中國教育學者研究成果的顯示度與影響力正在逐步提升,本土學術力量和海外華人學者的力量日漸凸顯也在使研究主體走向多元化。從加快提升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角度出發,本土教育研究需要完善學術文化與學術規範,提升學術研究質量,拓展中國教育學中外文期刊的國際發展空間,並從世界教育學術知識的學習者轉變為建構者乃至主導者,為中國從教育研究大國走向教育研究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
李梅,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進入21世紀,提升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已經成為中國由一個教育大國和教育研究大國走向教育強國和教育研究強國的必由之路。其必要性與意義體現為以下方面:一是與當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國際地位以及國際上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的關注程度和了解意願相契合;二是中國教育研究自身成熟和完善之必要前提,不惟融入世界視野和教育知識體系,更在於成為世界教育知識體系和經驗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有利於扭轉長期以來中國教育研究偏重單向從國外輸入教育研究概念體系、工具方法、理論成果的境況,轉向重視中國經驗和教育研究成果的國際展現,乃至形成雙向交流與對話的理想圖景。
我們需要強調在國際教育知識體系中確立中國教育研究的文化立場、理論思想、話語體系和研究範式,堅持從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實踐與發展出發,提升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一
國內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的反思
(一)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的自我反思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學界對中國教育研究及其如何形成國際影響展開了討論。
魯潔早在1992年出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舉辦的「跨文化知識:東西方大學」國際會議時,就強調「中國的教育學要著重研究在中國這一特定空間和條件下的教育問題」、「探索中國教育運行的特殊規律,在此基礎上形成我們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為豐富世界教育學知識寶庫作出獨有貢獻。
進入21世紀,中國教育研究的理論視角漸趨多樣化,包括話語分析、全球化理論以及跨文化視角分析等,並重點探討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教育研究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以及展現的新特徵、新路向。丁鋼、周勇對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教育研究進行了系統梳理,提出需要破除「世界主義」—「民族主義」、傳統—現代、中國—西方這種二元分割和對立的思維方式,建構多元文化共存融合和互動的視角。文娟、李政濤提出當代中國教育研究的全球視野應該涵蓋「問題的全球性」、「眼光和視角的全球性」、「方法的全球性」和「思維方式的全球性」,需要基於中國本土實踐和中國經驗,形成全球視野下的國際化轉化能力和表達能力。
提倡中國教育研究話語體系的文化自覺一直是主流觀點之一。陳興德、潘懋元認為,19世紀末和20世紀早中期,中國教育學科處於建立和發展階段,對於域外教育學研究具有相對的依附性。而隨著中國教育實踐和教育政策的深入發展,中國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和自主性日漸加強,乃至擺脫了對於國外教育研究的一味依附和引進。李承先、陳學飛則指出,西方的教育話語存在明顯的霸權現象,中國教育本土化的邏輯前提就是要打破西方教育話語霸權,使中國本土的教育話語得以覺醒與重構,使中國教育的真實需要得到符合傳統與現實的正確表達。張忠華、貢勛指出,「中國特色教育學是建立在中國教育歷史傳統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教育實際,用先進教育理念與方法,建構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教育學,它是共性與特性的有機結合,其價值取向立足『由內而外』、『本土創生』,亦即教育學本土化的實質拓展。」
總體而言,隨著中國進入世界格局的步伐加快,進程推進,中國作為後起發展中大國的教育研究無法再置於西方中心的現代化話語和西學東漸的單一維度去考察和解釋,更需要確定東西方雙向交流和互動的理論視角和考察維度,關注中國教育實踐及中國教育研究對於世界的影響和貢獻,在中國特色的教育實踐基礎上推進中國教育研究及其國際影響力研究。
(二)本土教育學期刊國際影響力的評價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期刊的國際化問題一直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和出版界關注的重要議題。中國出版的七千多種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而中國國際學術論文主要流向國外期刊,從國外大型檢索系統收錄中國學術期刊情況、引文分析來看,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非常有限,與中國學術研究規模很不相稱。
可以說,考察中國大陸本土教育學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分析中國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方面。為了更為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從國際角度全面揭示、客觀評價我國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中國知網自2012年起開始編製《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AnnualReportforInternationalCitationofChineseAcademicJournals,簡稱CAJ-IJCR)。《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將評價指標簡化為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兩個基礎評價指標:總被引頻次反映的是國際影響廣度,期刊影響因子反映的是國際影響深度,從質和量的角度準確反映期刊影響力。從文獻計量學角度,向國內外作者、讀者推介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品牌,促進各學科領域學術期刊與中國學術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程軍、姜博以《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4年統計源選定的範圍為標準,按照CNKI中的影響因子查詢排序,選擇了350種國內教育學期刊,包含北京大學編製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和南京大學編製的CSSCI來源期刊中的教育學部分期刊。運用科學計量學的方法,全面呈現國內教育學期刊2012—2014年的國際影響力現狀。結果顯示,中國教育學期刊的國際影響範圍總體呈擴大趨勢,刊均被引頻次逐年遞增,由2012年的刊均12次上升為2014年的刊均25.8次。但期刊學術質量亟待提升,與其他國內人文社科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相比,教育學期刊總體處於中等水平;與國際教育學期刊相比,少量國內教育學期刊開始與國際權威教育學期刊接近,但整體仍存在不小差距。由此提出了質、量均衡發展、注重傳播語言載體的作用、多主體參與、專業化和特色化研究以及完善評價體系等,是提升我國教育學期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英文學術論文的第二大產出國,近年來國內學者也主編了多種教育學英文期刊,並在全球出版。如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創辦和發行《中國教育學前沿》(FrontiersofEducationinChina,季刊)、2012年清華大學創辦《中國教育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ChineseEducation,半年刊)等。從發表的研究成果來看,其中既包含中國本土學者,也包括國際學者做的中國教育研究,反映的不僅僅是中國教育問題,更多的是國際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共同問題與趨勢。然而,雖然教育學外文期刊的影響在逐步提升,但起步晚、數量少,發展還受到各種客觀條件限制,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提升作者來源、編委和主編、審稿程序和標準以及傳播範圍和讀者群的國際化,使這些新興英文期刊受到國際同行關注和重視,成為其考察中國教育研究的知識參照,而非沿用以往的研究範式與辦刊模式,在擺脫自說自話導致的學術困境與國際失語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
國際中國教育研究影響的評鑒
(一)從歷史到現實的中國教育研究
從20世紀國際上中國教育研究情況來看,由於國際漢學的影響,從中國歷史社會的研究延伸到中國教育歷史與現實社會的研究,成為在中國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國教育史的研究中歷史學者居多的原因,其中包括秦博理(BarryKeenan)、瑪麗安·巴斯蒂(MarianneBastid)、保羅·貝利(PaulBailey)等。丁鋼在《中國教育的國際研究》一書中,從中國教育傳統及其價值、中國近代教育與中外交流、中國當代教育與國際關係三個方面,對國外學者對中國教育的研究作了研究和評論,呈現了20世紀以來國外學者對中國教育不同的研究領域和側重點。李弘祺的《中國教育史英文著述評介》一書則以專題書評的方式介紹2005年以前美國對中國教育傳統以及中國近代教育史的研究狀況。該書從文化史、思想史、社會學和經濟史角度,介紹了美國學者對中國傳統教育的認識,包括中國人人格養成的特點、價值理念的形成以及考試製度的形成和影響等方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外教育學者關注中國當代教育的發展,這些研究從數量和領域方面都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相關的國際知名教育學者的中國教育研究成果在國際教育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學者如歐美的許美德(RuthHayhoe)、彭恩霖(LynnPaine)、保羅·貝利(PaulBailey)、駱恩典(StanleyRosen)、海迪·羅絲(HeidiRoss)、約翰·霍金斯(JohnHawkins)、曹詩弟(StigThogersen),澳大利亞的安東尼·韋爾奇(AnthonyWelch)、西蒙·馬金森(SimonMarginson),日本的金子元久和大冢豐(YutakaOtsuka)等人。涉及中國教育研究的領域包括高等教育、師範教育以及農村教育等。其中許美德的"China"sUniversities1895-1995:ACenturyofCulturalConflic"t,"PortraitsofInfluentialChineseEducators","Portraitsof21stCenturyChineseUniversities:IntheMovetoMassHigherEducation"等著作的影響顯著。在中國學者著作的外譯和外推方面,有許美德對顧明遠文集的譯介[和挪威學者阿里·謝沃關於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思想的研究著作等。雷文、商麗浩對1994—2003年中國和美國的國際教育研究進行了量化研究,認為美國關於中國教育論文的增加與中國國際關係的改善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高度相關,論文主題主要關注中國高等教育,其次為中等和初等教育。
從對於中國教育不同領域的研究,以及關於中國教育學者教育思想的譯介等情況來看,不僅提高了國際教育學界對於中國教育研究的關注程度,也推動了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力提升。
對於中國教育研究的現狀及其如何融入世界知識體系問題,楊銳發表了系列英文文章,如《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化與本土化》(Internationalisation,IndigenisationandEducationalResearchinChina)、《儒家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論反思》(EducationalResearchinConfucianCulturalContexts:ReflectionsonMethodology)、《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再審視:聚焦學術文化》(ReassessingChina"s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AFocusonAcademicCulture)等。這些文章涉及中國教育傳統的價值、中國教育研究中的問題與挑戰、學術文化以及研究規範和方法上如何與國際規則協調、中國教育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等多個方面。而Feng等考察了中國政府科研政策對於教育學術研究國際化的影響,認為中國政府繁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政策從重視知識的「引進」轉向強調知識的「引進—輸出」並重,以此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軟實力與話語權。
(二)國際期刊中的中國教育研究
為考察國際上中國教育研究的動態和整體面貌,有研究者對於SSCI期刊上的中國教育研究論文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計量分析,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關於中國教育研究的SSCI期刊論文數呈快速增長趨勢。李甜的碩士論文共分析了1978—2008年30年間發表於SSCI期刊上關於中國教育研究的1892篇論文。其中1978—1992年、1993—2000年和2001—2008年三個歷史時期分別有論文370篇、499篇和1023篇,年均篇數分別為25、62和128篇。主要集中的學科領域為基礎教育(777篇)、高等教育(210篇)、國際交流與合作(144篇)、職業與成人教育(85篇)、教師教育與師範教育(72篇)以及教育綜合管理及其他(496篇)。論文分為獨立作者和合作發文兩類,獨立作者來源地主要為中國香港地區(313篇)、美國(234篇)、中國大陸地區(174篇)、加拿大(45篇)和澳大利亞(37篇)。這些成果分布於550種期刊之中,有31種期刊發表了10篇以上的論文,論文數前五位的期刊分別為"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125篇)、"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63篇)、"ChinaQuarterly"(62篇)、"ComparativeEducation"(60篇)、"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57篇),可見,中國教育研究論文分布具有集聚性,集中於兩類期刊,一是以「Chinese」或「China」命名的期刊,二是以比較和國際研究為對象的期刊。
SSCI期刊中關於中國教育研究的整體發文狀況偏弱。沈英、劉明對於國際上的教育學和中國教育學在SSCI中的發文數量進行了絕對數和百分比分析,發現2001—2008年,中國教育學在教育與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學和特殊教育學三個領域的SSCI發文分別居世界的第七位、第十一位和第十三位,發文數量為532篇、156篇和51篇,分別佔世界同類領域整體SSCI發文的1.83%、1.68%、0.94%。姚雲、康瑜同樣採用SSCI期刊論文計量統計方法考察中國教育研究成果的國際顯示度。教育類刊源集中在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各洲的分布也不均衡,美洲、歐洲所佔刊物最多,亞洲只有韓國和日本兩個國家;SSCI收錄了中國研究的期刊八種。作者認為,中國教育研究要走向國際,必須樹立教育研究成果的國際意識,遵守共同的學術規範並加強學術期刊的國際交流。吳玫、李盛兵考察了1980—2010年中國學者在主要的五種國際高等教育英文期刊上的發文表現,發現大陸學者論文發表的數量和比例呈上升的趨勢,但總體上仍呈現數量少、比例低的特點。2006—2010年華人學者共發表論文65篇,所佔比例為5.14%,其中中國大陸學者發表的論文數為19篇,所佔比例為1.57%。華人學者的論文發表情況按比例由高向低依次是:海外華人學者(佔1/2)、中國大陸學者(佔1/4)、中國香港學者(佔1/5)和中國台灣學者(1/15)。
而從長時段的考察來看,國際外文教育期刊中的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數量穩步增長,影響不斷提升。Jung和Horta對於1985—2012年SCOPUS平台上的高等教育論文進行了統計,考察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的發文貢獻。在1248篇高等教育論文中,中國大陸學者的論文為389篇,其中獨立作者論文132篇(33.9%),合作發文257篇(66.1%),占發文總數的31%。
(三)21世紀國際中國教育研究的新進展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後,國際上對中國教育的研究呈快速增長之勢,這表明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教育領域與國際上的交流和合作不斷深化,國際學術界對於中國教育政策、實踐、思想理論發展的關注程度和研究日漸深化。首先,國際中國教育研究數量持續增長,研究主題大幅拓展,涵蓋教育學科的各個領域,但仍然存在相當集中和不平衡的現象,如高等教育、比較教育和政策研究較為集中。其次,研究人數增多,研究主體發生轉變。研究主體從20世紀中後期的外國研究者為主,轉變為外國和華人研究者並重,且華人學者有後來居上之勢。華人學者和中國留學生成為海外中國教育研究的兩個重要群體,但進入21世紀,研究中國教育的外國中青年研究者並未呈現興起之勢,而華人的中青年中國教育研究者開始處於學術舞台中央,如李成、楊銳、曹聰、林靜、黃福濤、査強等,從而影響海外的中國教育研究發展,從數量上和質量予以推進。再次,留學海外的教育專業中國留學生的碩士和博士論文往往以中國教育為題,對擴大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也起了推動作用。由此,國際中國教育研究者的國際地位和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從近年來華人學者多次獲得CIES(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Society)優秀論文的榮譽中可見一斑。
更為重要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大型國際教育研究項目尤其是教育測評研究和比較項目日益增多,中國政府和學者也參與其中,發揮作用。如上海分別於2009年和2012年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簡稱PISA)。兩次均獲得閱讀、數學和科學全部學科的第一。PISA測試結果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媒體和教育界的關注,美國教育智庫國家教育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克·塔克撰寫了《超越上海》(SurpassingShanghai:AnAgendaAmericanEducationBuiltontheWorld"sLearningSystems),OECD應美國政府邀請編寫《教育系統中的成功者與變革者》(StrongPerformersandSuccessfulReformersinEducation),專章闡述了上海的教育發展經驗。以此為契機,上海教育乃至中國教育成為各國教育界爭相研究的對象。受到各國學者和媒體關注的內容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抗挫學生」、「教師專業發展及教研製度與活動」、「委託管理」、「教育規劃」與「數學教育」等。由於上海職業學校學生在PISA測試中的優異表現,美國國家教育與經濟研究中心專程來滬考察並撰寫了《中國製造:中國職業教育培訓的挑戰與創新》(MadeinChina:ChallengeandInnovationinChina"s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System)。2016年2月18日,OECD公布TALIS(TeachingandLearningInternationalSurvey,簡稱TALIS)2013調查結果,上海教師在教師職前準備、在職專業發展、教育先進理念、教學實踐方法、社會學校支持諸方面的十餘項指標中都名列世界第一,大部分指標遠超世界平均值。這引發了各國對上海教育乃至中國教育研究的一個高潮,如中英政府間合作開展的「中英數學教師合作交流項目」,美國國家教育與經濟中心出版了張民選教授的《上海教師專業發展》(DevelopingShanghaiTeachers)等。2013年世界銀行設立了「提升教育質量的系統研究」項目,上海師範大學應邀參加該項目並與世界銀行專家共同完成了題為「上海是如何做到的」(HowShanghaiDoesIt:InsightsandLessonsFromtheHighest-RankingEducationSystemintheWorld)的研究報告。
三
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研究的現狀
(一)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研究尚待加強
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的研究一直是較少受關注的領域,更多是基於中國教育研究的理論反思和研究範式建構。其關涉的主要問題是中國教育學科的本土化和自主性。正因為中國教育學從學科建構之初就具有西化氣質,因此,教育學者的危機和反思意識尤為熱烈,也是中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才能堅持從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實踐與發展出發,提升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研究依然需要在研究規範、研究方法、研究主題與話語體系等方面予以加強。
(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仍顯不足
對於中國本土和國際上中國教育研究的考察,在範圍上主要關注期刊論文,特別是SSCI和CSSCI來源期刊上的研究,而基本忽視了對於專著和學位論文的研究。研究範圍上,對本土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引證、國際發表、外文學術期刊等方面均有涉及,但無論從數據分析和質量分析乃至教育話語權等方面,都有待於加強和深入。而無論是從分析的深度和內容的覆蓋面,還是從統計分析方面,尚處於起步階段。我們不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國際中國教育研究的總體情況,包括學者、論著與機構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國際中國教育研究的關注領域及其走向、重要成果與影響,以便更為深入而全面地評價國際中國教育研究及其影響力。
(三)研究方法上注重採用文獻計量評價
對於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的評價,已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偏重文獻計量法,既有基於國內的知網、CSSCI期刊,也有基於國際上SSCI期刊和WOS的文獻檢索和統計分析,藉以比較國內外教育研究的差異和影響的差距,但存在以量化評價質量、貢獻和影響力的局限性。此類文獻計量方法為未來研究提供了基礎和借鑒,以定量統計方法揭示了中國教育研究國內外研究的定量特點,但其難以全面展現國內外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的整體狀況及其內在紛繁複雜的變化。量化研究的手段、工具和方法還可以拓展。可以綜合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信息可視化分析和知識圖譜繪製等量化方法對有關中國教育研究的專著與學術論文數量、發表時間、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出版期刊、引用與被引、參與研究國家和研究機構、科研人員,以及中外合作研究的類型等諸多方面開展分類進行統計分析與研究。
未來研究應在研究方法上採取量化和質性相結合的方法,突破已有研究的局限,從多維度、系統全面和動態發展上考察影響力。同時,針對質性研究相對匱乏的狀態,運用內容分析、事件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方法相結合,以拓展對中國教育研究國際影響力的深度分析與理解。
四
中國教育研究走向國際的前瞻性思考
世界知識體系的建構性和不平等性,決定了中國教育研究提升國際影響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三個主要階段,即參與者——建構者——主導者之一。中國教育研究無法完全脫離世界教育學界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生產制度環境,而是作為參與者,必須加入而且客觀上已經深度捲入世界教育學界的知識系統之中。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教育學界還充當了一個西方教育學科學習者的角色。隨著中國本土教育學科建制體系的日趨完善,本土教育政策和實踐的深入發展,中國教育研究開始轉向發展為世界教育學知識體系的建構者、合作者和對話者,長期目標是成為世界體系的主導者之一。中國教育研究從世界知識的邊緣走向知識中心的進程中,還將面臨以下挑戰。
第一,世界知識體系的不平等關係,英語學術體系的霸權地位長期存在,但中國教育學者成果的顯示度逐步提升。學術研究的語言不僅是學術思想的載體和工具,更具有世界學術結構和等級體系建構的功能。從已有研究來看,美國、英國等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處於教育學知識生產的核心地位,中國教育研究的影響及其在世界知識體系之中尚處於弱勢地位,除知識的語言載體——外文的障礙之外,還與世界的知識和學術成果的發表渠道和評審者主要為英語國家的學者有關。
第二,教育學界的學術文化與學術規範亟待完善。學術文化和學術規範問題是中國大陸人文社會科學普遍面臨的重要問題。學術文化上教育學術研究相對於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獨立自主性和中國本土教育學術研究相對於國際教育學術研究的自主性問題,以及教育學術研究相對於市場和經濟邏輯、相對於外在力量的獨立自主性問題,是亟待重視的問題。自主性與國際規範是中國教育學研究融入世界教育學研究的必然之路。
第三,面向國際的學術發表體制與平台尚需完善。中國境內中文教育學期刊的國際化以及英文教育學期刊的進一步發展將是中國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和載體。這關涉到中國教育成果交流平台和傳播渠道的國際化問題,是中國教育研究走向國際、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機制和載體。建立符合國際學術規範的論文評審機制和發表程序尤其重要,同行評議是國際學界普遍採取的科研項目申請、學術人員晉陞、學術成果發表最為倚重和最為重要的機制,需要得到普遍使用。
第四,研究主體走向多元化。對於中國教育研究走向國際,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其研究主體將進一步多元化,國外教育學者、海歸教育學者以及海外華人學者和留學生的作用不容忽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通過公費和自費形式,派大量學生出國留學。進入21世紀,每年都有40萬以上的學生出國以及40萬以上的學生學成回國。海歸教育學者、海外華人學者和留學生將構成國內外中國教育研究的重要群體,有利於加快中國教育研究邁向世界的步伐。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育研究存在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張力和困境,教育學科走向國際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存在相似的歷史境遇。因學科特性不同,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可見度明顯低於自然科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國際顯示度處於相似地位。學科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一種中西之間的張力,教育學界的理論研究和經驗考察借用外來概念和理論,難免懸浮於本土文化傳統和教育實踐之上,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及豐富的本土教育實踐財富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與使用。在研究範式、研究視角、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上缺乏自主創新和本土自覺,存在國際可見度和影響力難以突破等困境。這就需要加強中國教育研究的認同感、本土文化、歷史和實踐的相關性,形成獨創和自主的教育研究體系;另外,要遵從國際規範,加強平等對話,提升在國際學術體系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隨著中國教育研究的聲音和話語體系走向世界,中國本土的教育研究將給世界教育研究提供視野、方法和理論思想參照,為世界教育知識體系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實踐路徑。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重點項目「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研究」(項目編號:ADA17000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n the Global Impact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search
Li Mei,Ding Gang,Zhang Minxuan,Yang Rui & Xu Yang
Abstract: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searches,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s done on issues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ge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critical use of world knowledge system,and a transition of research approaches from literature-based to multiple methods. It points out the long-standing inequality in the hegemonic status of the world knowledge system and its English academic system,a growing appear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earches by Chinese educational scholars,and an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Chinese researchers. This leads to a further diversified body of research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global impact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search,domestic educational researches need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standards,uplift the quality and broader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on China"s education. We should transform from a "learner" to a "constructor" and further to a "leader" in the global scholarship on education. By doing so,it coul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shift from a large producer to a strong producer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s.
Author:Li Mei,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雜誌介紹
《教育研究》雜誌是教育部主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全國性、綜合性教育理論學術刊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創辦歷史最長的綜合性教育理論刊物。《教育研究》雜誌始終關注教育理論的前沿問題,以刊登教育科學論文,評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討教育教學規律,傳播教育教學經驗,宣傳教改實驗成就,開展教育學術討論,報導學術研究動態,提供國內外教育信息為主旨,是教育理論界首選的權威刊物。
TAG:教育研究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