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殺死薩達姆,向巴格達突擊,第三機步師作戰實錄

殺死薩達姆,向巴格達突擊,第三機步師作戰實錄

原標題:殺死薩達姆,向巴格達突擊,第三機步師作戰實錄


布福德·布朗特少將面臨一個至關重要的抉擇:在先前兩周的作戰行動中,他的第三機步師在伊拉克南部長驅直入700公里,於2003年4月初進抵巴格達外圍地域。該師佔領位於城西的巴格達國際機場(代號雄獅)和城南的8號與1號高速公路關鍵交匯點(代號聖徒),建立一條警戒封鎖線,對巴格達形成部分包圍。根據作戰任務,美軍將奪取巴格達,推翻薩達姆政權,但是該如何遂行任務呢?


布朗特少將及其上級--第五軍司令官威廉·華萊士中將對於巴格達守敵的作戰能力和戰鬥意志沒有可靠的情報。為了搜集城內伊拉克正規軍和准軍事武裝的準確情報,美軍策划了一次武裝偵察行動,代號「迅雷行動」。4月4日16時,布朗特命令第三機步師第二旅旅長大衛·帕金斯上校於5日清晨實施武裝偵察行動。美軍營級規模的M1A1坦克和M2步戰車混編特遣隊從高速公路交匯點出發,呈縱隊隊形沿8號高速公路向北推進,突入巴格達城西的中心區域後向西轉移,與威廉 格里姆斯利上校指揮的第一旅在機場會合。華萊士中將認為這是一個具有很大風險的作戰行動,是二戰以來裝甲兵第一次對大型城市的突襲行動。



帕金斯上校指派埃里克·施瓦茨中校指揮的第64裝甲團1營作為特遣隊,該特遣隊下轄731人,擁有30輛M1A1坦克,14輛M2步戰車,14輛工程車輛,以及其他一些保障車輛。帕金斯上校的作戰決心是沿8號高速公路對巴格達實施突襲,儘可能的製造混亂,打亂敵軍部署,創造戰機。儘管新的作戰任務出乎施瓦茨中校的意料,但是他對帕金斯上校的作戰意圖和決心稱讚有加:「作戰計劃很簡練,迅雷行動是所有賦予我們的作戰任務中最簡單的,該任務沒有機動要求,是一道簡單的作戰命令。」

4月5日6時,施瓦茨中校的裝甲縱隊開始沿8號高速公路推進,行軍隊形採取並列交錯縱隊,安德魯·希爾麥斯上尉指揮的A連擔任前衛連。帕金斯上校乘坐M113裝甲指揮車隨特遣隊行動,目的是獲得第一手關於敵作戰能力和作戰部署方面的資料。


特遣隊出發後不久,就遭遇敵密集火力持續打擊,伊拉克共和國特別衛隊,薩達姆敢死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僱傭兵,以及其他的准軍事武裝在臨近高速公路的倉促構築的簡易陣地中使用自動步槍,火箭筒,迫擊炮等步兵火器頑強抵抗美軍進攻。隨著特遣隊向北開進,遇到了由大量民用車輛組成的路障,數以百計的伊拉克士兵埋伏在車輛後面。雖然伊軍火力猛烈,但是無法阻止特遣隊的前進。在靠近8號高速公路第一個立交橋的時候,傑森·迪亞茲的坦克被一發反坦克火箭彈擊中後部,坦克熄火。跟隨其後的坦克與步戰車構成一個環形防禦陣型掩護迪亞茲車組搶修坦克,很快,受損坦克重新發動。戰鬥中,美軍坦克用並列機槍和主炮擊斃了數十名沿公路集結的伊拉克士兵。由於帕金斯上校的命令強調進攻速度,半小時後施瓦茨中校命令迪亞茲車組棄車,在收容車組成員,並拆下坦克計算機系統後,特遣隊繼續向北進攻。



在2003年4月5日,第64特遣隊1營佔領8號高速公路。照片由美國陸軍斯圖爾特博物館提供。


特遣隊通過Qaddissiyah快速路坡道後,突入巴格達人口密集的市區,然後向西轉向機場方向。數以百計的准軍事組織成員和伊拉克士兵在各方向對特遣隊發起攻擊,但是在美軍壓倒性的火力面前歸於失敗。伊拉克人開始在公路上設置混凝土路障,並對美軍實施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但是都沒有成功。兩小時二十分鐘後,特遣隊抵達機場。帕金斯上校實施的戰鬥偵察行動完全出乎伊拉克人的意料,帕金斯表示「伊拉克人認為美軍將在巴格達外圍血流成河。。。。。美軍沒有能力一個街區一個街區的打巷戰」,「伊拉克人沒有預料到美軍會運用重裝部隊直插巴格達」。


「迅雷行動」表明美軍重裝部隊能夠在只付出輕微代價的條件下穿過巴格達。在作戰行動中,美軍損失一輛坦克,重傷一輛步戰車,陣亡一人,負傷四人。特遣隊擊斃至少1000名伊拉克和敘利亞武裝人員,擊毀30至40輛俄制BMP系列步戰車和一輛T-72主戰坦克,此外還清除了大量沿公路構築的掩體。此次作戰行動準確的探明了敵軍的戰術,實力和防禦部署,例如,特遣隊發現敵軍側重於在立交橋上組織火力,立交橋可以為敵軍提供掩蔽以及從側翼實施機動的通道。


華萊士中將和布朗特少將高度稱讚迅雷行動,他們預計實施更多這樣的作戰行動來破壞巴格達的防禦,加速薩達姆政權的瓦解,此次作戰行動是前奏。4月5日晚些時候,華萊士中將下令在7日再實施一次此類作戰行動。布朗特少將仍然指派第二旅去完成任務。


美軍特遣隊返回「聖嬰」地域後,接到了布朗特少將的作戰命令,帕金斯上校向師長提出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他計劃派出兩支特遣隊突襲巴格達,到達上次行動的轉彎點時,前進方向轉向東側,特遣隊將繼續前進數公里,奪取位於市中心底格里斯河沿岸的伊拉克政府機構重要目標,如薩達姆的官邸,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總部,閱兵場,戰爭紀念碑等。美國陸軍第五軍所屬部隊在原地待命,第一陸戰隊遠征軍下屬部隊分別從巴格達西南和東南方向對該城實施封鎖。帕金斯上校認為,位於市中心的薩達姆官邸是伊拉克政府的聖地,奪取它可以加速美軍的勝利,實施裝甲突襲行動,一定要獲得戰略效果,而不僅僅拘泥於戰術層面的勝利。


鑒於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是個難纏的角色,帕金斯上校擔心美軍在媒體戰方面居於劣勢。薩哈夫通過廣播電台對外宣稱伊拉克人已經把美軍逐出巴格達,BBC廣播電台將薩哈夫的講話向全世界播出,進一步讓伊拉克方面獲得輿論優勢。帕金斯認為組織突襲行動,要給伊拉克人傳遞一個準確的信號:伊拉克政府即將崩潰。帕金斯說:「我不想讓敵人的謠言再次得逞」,「薩哈夫的謠言為伊拉克人繼續戰鬥打了一針強心劑」。帕金斯總結戰況時發現在第一次突襲行動中伊拉克人表現極差,訓練低劣,缺乏協同,因此可以再進行類似的行動。


4月6日,布朗特少將向華萊士中將提交了帕金斯的建議,但是被華萊士否決。華萊士認為推翻薩達姆政權不是基層部隊應該考慮的問題,而聯合部隊地面組成部隊司令部對於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問題是這樣考慮的:要通過綜合手段來動搖薩達姆政權,而不是單純使用戲劇性的裝甲突襲達成目的。聯合部隊地面組成部隊司令部計劃在巴格達外圍建立一系列的前進出發陣地,這樣美軍可以對巴格達的重要目標實施突襲,而不必陷入逐屋爭奪的巷戰。從戰術的角度看,華萊士擔心帕金斯的計劃會將其交通線拉的過長(從聖嬰點到薩達姆行宮),特遣隊在擁有500萬人口的敵方大城市很難有效得到補給,傷員也難以後送,會出現前後脫節的問題。他指示布朗特去實施風險較小的突襲,即突擊到上次行動的轉彎處,迅速折返。

美軍接下來24小時的戰鬥很好的展示了任務式指揮在實戰中的運用。帕金斯上校在準備執行第五軍下達的第二次突襲任務時,他構想了一個額外的計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第二旅及其配屬部隊應突入巴格達中心城區並在那裡停留一晚。帕金斯在私下裡想定了四個先決條件,如果條件滿足,就命令部隊執行額外的計劃。這四個先決條件是在總結第一次突襲行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具體如下:


1. 敵軍沒有能力遲滯美軍進攻,第二旅能夠成功突入市中心。


2. 奪控市中心政府機構區域有利於防禦且具有顯著意義的地帶。


3. 開闢和確保從出發地域到底格里斯河之間的陸地交通線,充分利用該區域的8號高速公路和Qaddissiyah快速路。


4. 後勤條件可以支持部隊停駐一夜。


4月6日下午,在一個布滿灰塵的帳篷里,沒有筆記,沒有幻燈片,沒有會議資料,帕金斯對下級指揮員簡單的闡明他的作戰決心:本旅將於7日佛曉實施第二次突擊行動,整建制投入戰鬥,要充分做好在巴格達市中心堅守一夜的準備。「我們要創造瓦解伊拉克政權的態勢,我們現在的作戰行動不僅僅是軍事鬥爭,更是心理戰和輿論戰」。本次作戰行動保持進攻速度是至關重要的,「以最快的時間直插巴格達市中心」,「如果車輛在敵方火力下損毀,立即棄車,收容車組成員後迅速離開」。



第二旅開進計劃如下:施瓦茨中校的特遣隊作為前衛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轉向東北方,朝市中心挺近,奪取代號黛安娜的目標,包括無名烈士墓,一個公園和一個動物園;菲利普中校指揮的特遣隊(第64裝甲團4營)跟隨施瓦茨特遣隊,負責佔領薩達姆的兩處行宮(目標代號:WOODY EAST和WOODY WEST);史蒂芬中校指揮的特遣隊(第15步兵團3營)負責警戒交通線,必須確保橫跨8號高速公路的三個至關重要的立交橋控制在手中,這三個路口的代號分別是:CURLY, LARRY, MOE,其中MOE是本旅向東突入市中心或做U型轉彎折返基地的轉向點。對於帕金斯上校而言,控制這三個路口立交橋,就能確保布朗特少將批准他突入市中心。


第二次突襲行動在出擊伊始就困難重重。在美軍第一次突襲行動後,伊拉克人在聖嬰以北的8號高速公路上設置了一個長500米的雷場。4月7日5時38分,大衛上尉指揮的工兵連倉促排除了444枚地雷。6時整,美軍三個特遣隊按照計劃排成縱隊依次出發。開進11分鐘後,遭遇伊軍火力襲擾,伊拉克人在高速公路兩邊使用輕武器對美軍射擊。根據帕金斯的作戰決心,一營和四營強行穿過敵火制地帶向目標突擊,三營負責粉碎公路附近之敵的抵抗,同時收容損毀車輛的車組成員。


作戰行動進行了一小時後,部隊正在向MOE點開進,帕金斯面臨了他第一個重要的決策(是原路折返還是改變方向向市中心突襲)。他通過電台與副師長奧斯丁准將聯絡,報告本次行動遭遇的抵抗強渡遠低於第一次行動,認為目前情況與突襲市中心的四個先決條件相吻合。奧斯丁准將沒有做明確的答覆,只是說會報告給布朗特,他命令帕金斯繼續推進,並注意觀察戰鬥發展態勢。


7時許,美軍離開8號高速公路,調整方向向東推進,僅用不到一個小時就成功奪控「黛安娜」,「WOOD EAST」,「WOOD WEST」三處預定目標。帕金斯估算他的部隊還有足夠的燃料,因此他在10時整才正式向上級提出在市中心堅守一夜的申請。在他看來,美軍在市中心過夜給世人的心理衝擊力遠高於孤軍深入敵城市的風險。


第二旅的作戰行動在第五軍指揮部引發轟動,華萊士中將在6日晚休息前認為第二旅在推進至MOE點後將做U型轉彎,返回聖嬰點。隨著第二旅向市中心目標推進,華萊士緊盯著指揮大屏幕上的藍色箭頭,震驚不已。隨即,華萊士質問布朗特:「為什麼不按照預先計劃好的方案採取行動,到底怎麼回事?」布朗特解釋道:「帕金斯通過觀察伊軍抵抗減弱判斷出薩達姆政權已經搖搖欲墜,因此改變計劃,對市中心的政府重要目標實施突擊」。在華萊士思考戰場態勢的時候,指揮所里充斥著緊張氣氛,最終,他打破持久的沉默,簽署批准行動的命令。根據當事人回憶,華萊士在簽署命令時說道:「放手干吧,我相信你的判斷,如果你認為可以成功奪控預定目標並守住它們,就行動吧,我負責去搞定聯合部隊地面組成部隊司令部那些人」。華萊士不僅沒有糾結於下級的抗命不遵,而且採納了下級的作戰構想,因為他的作戰構想建立在謹慎評估風險,充分發揮作戰主動性的基礎上,抓住戰機,塑造有利態勢。華萊士認為,在執行作戰任務中,結果最重要,不必拘泥於過程。因此,華萊士批准了帕金斯的行動。


與此同時,第二旅的壓力陡然增加:三營在奪控CURLY, LARRY和MOE三處重要目標時遭遇敵人頑強抵抗;一枚火箭彈擊中了位於聖嬰點的旅指揮所,炸死三人,並造成短暫的通信中斷。混亂中,旅參謀長埃里克·韋斯利中校挺身而出,迅速恢復秩序,組織人員搶救傷員,清理損毀車輛。僅用不到45分鐘,韋斯利帶領司令部人員成功恢復通信,開設備用指揮所,最大限度上降低指揮和控制中斷造成的負面影響。帕金斯讚揚了韋斯利和司令部的官兵們,認為他們在混亂中表現出忠於職守的精神。


8號公路的情況越來越危急,為了保證一營和四營順利達成作戰目標,三營頑強據守CURLY,LARRY和MOE三個戰術要點。雪上加霜的是,伊拉克人伏擊了美軍的後勤車隊,該車隊滿載前方急需的油彈補給,美軍損失5輛運輸車,陣亡2名士兵,8號公路也被切斷。而在MOE要點激戰的一個機步連彈藥即將告罄。


儘管形勢險惡,帕金斯上校仍然深思熟慮,堅決不做倉促的決定。雖然他曾考慮撤退,放棄在巴格達堅守一夜的計劃,但是他最終堅持了作戰決心。如果從城內撤退無異於給伊拉克政權打了一針強心劑,在輿論戰上也對美軍不利。根據部隊戰前強化訓練中的表現,帕金斯相信三營能夠贏得戰鬥勝利,但是還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帕金斯決定再觀察一段時間。為了緩解補給問題,他制定了節省燃料計劃,命令一營和四營的坦克熄火。之後,他命令步戰車部署在市中心的重要橋樑和路口以加強防禦。帕金斯認為在補給問題迫使其撤退前,這些措施將會給他爭取額外數小時時間。



2003年4月,在巴格達,布朗特少將,華萊士中將和帕金斯上校。照片由美國陸軍斯圖爾特博物館提供。


布朗特少將再一次相信了帕金斯的判斷。10時16分,他命令第一旅二營(第7步兵團2營)增援帕金斯的三營,佔領並守住CURLY點,這樣可以讓三營集中兵力肅清LARRY和MOE之敵。下午,步兵特遣隊擊潰8號公路沿線之敵,打通了交通線,解除了帕金斯的補給危機。


在沿著8號公路一路狂奔後,後勤車輛於日落前一小時滿載補給物資到達市中心。帕金斯上校審慎的決斷以及他對於下屬的信任,使他贏得了華萊士中將和布朗特少將的信任。在黃昏時分,華萊士決定允許在市中心過夜。

嚴格執行命令與抓住戰機臨機決斷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但是華萊士中將清楚地意識到賦予下級指揮員在動態的,複雜的,充滿戰爭迷霧的戰場環境下臨機決斷的權力具有巨大益處。華萊士表示:「帕金斯上校充分利用有利態勢,抓住戰機,這是青年指揮員必須學習的」。


隨著美軍坦克佔領伊拉克政府核心區的信息被媒體爭相報道,美軍第二次突襲行動在戰術,戰略,媒體層面上都取得了勝利。對於這場勝利,帕金斯上校認為主要歸功於華萊士和布朗特的靈活處置以及賦予他自由行動的權力,具體如下:


至於這兩次勝利的突襲行動,究其原因,主要是軍師兩級指揮官的作戰決心清晰明了,充分相信下級指揮員的判斷力和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充分發揮主動精神的能力,相信下級能夠有效應對風險,因此賦予下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權力。


戰例評析


1.基於信任的有凝聚力的團隊


在帕金斯2001年擔任第二旅旅長以來,營一級主官沒有什麼大的變動,上下級之間互相了解互相信任。通過戰前在科威特進行的六個月強化訓練,該旅上下級之間的互信和部隊凝聚力都得到加強。由於目睹了士兵們的訓練表現,帕金斯相信他的部隊的戰鬥力。帕金斯認為上下級之間的互信是實施任務式指揮的基石。


2.創建共同的認知


軍,師,旅三級指揮官清楚地向下級傳達了他們的意圖,明確規定了目標和關鍵任務,下級指揮員充分領會上級意圖。例如在突襲行動中,帕金斯的一營長和四營長明白保持快速推進,沿途敵軍留給後續梯隊收拾,是任務成功的關鍵。


3.提供清晰的指揮官意圖


華萊士中將和布朗特少將都對兩次突襲行動定下簡明扼要的作戰決心,他們打算對巴格達守敵進行戰鬥偵察,探明敵軍虛實,同時對敵政權施加壓力。帕金斯上校的決心與上級吻合,在第一次突襲行動中,他的作戰決心是沿8號高速公路對巴格達實施突襲,儘可能的製造混亂,打亂敵軍部署,創造戰機。帕金斯第二次突襲行動的作戰決心也是簡明扼要的,即「以最快的時間直插巴格達市中心」,「如果車輛在敵方火力下損毀,立即棄車,收容車組成員後迅速離開」。

4.發揮自律的主動性


帕金斯富有主動意識表現在為他的特遣隊制定了一個備選的方案:突入巴格達市中心並過夜。隨著裝甲縱隊接近MOE目標點,帕金斯在經過充分考慮後,決定突入市中心。他認為佔領伊拉克政府重要機構能夠加速勝利,這也與華萊士的意圖相適應,華萊士從更高的層面考慮突襲行動的作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戰術層面,華萊士曾說過:「巴格達是薩達姆政權的象徵,如果我們攻入巴格達,沒人會否認我們已經控制了這個城市的事實,薩達姆可以繼續苟活,但是他已無關緊要了」。


5.使用任務式命令


帕金斯上校在指揮兩次突襲行動中,書面命令和口頭命令都被他採用。在第一次戰鬥偵察行動中,他命令一營沿8號高速公路一路突擊,穿越巴格達市區,抵達機場,目的是探明守敵部署情況。該命令強調快速推進,遇敵襲擾不要停留,避免激烈戰鬥。但是該命令也將個人能動性發揮到最大,事實上在4月5日的戰鬥中,帕金斯沒有過多的規定行動具體細節。他對第二次突襲行動的指示和方針與第一次行動類似,即命令一營四營沿公路直插巴格達市中心,三營奪取8號公路的三個重要立交橋以保證交通線的暢通。對於此任務,四營營長評論道:「從敵人身邊繞過去,不要捲入激烈戰鬥」。


6.謹慎地接受風險


帕金斯之所以接受突入巴格達市中心並過夜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主要是因為他在兩個方面做好了應對措施:1. 他對於敵人的抵抗能力做到心中有數;2. 制定了四個先決條件決定是否在市中心過夜。通過對比4月5日和7日敵軍的抵抗,發現伊拉克人的抵抗能力下降很多,因此可以突向市中心。突入市中心後,發現四個先決條件都具備,因此決定堅守一夜。


本文由「戰例譯註小組」翻譯,「這才是戰爭」編寫,並授權「這才是戰爭」原創發布


公眾號「這才是戰爭」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一個吹牛不打草稿的國家,吹出來的日本陸航王牌飛行員
越戰紀實:伏擊和反擊,一場經典的「林間孔道隘路戰」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