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曾用靜態圖像勾勒電影之魅

他曾用靜態圖像勾勒電影之魅

2018年5 月 20 日,電影海報設計師比爾·戈爾德(Bill Gold)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尼治鎮去世,時年 97 歲。

在 70 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戈爾德製作了超過 2000 幅的電影海報作品——它們橫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The Golden Age of Hollywood )。其中,《卡薩布蘭卡》、《慾望號街車》、《發條橙》、《驅魔人》等極具辨識度的海報設計都出自他之手。可以說,你對很多你所喜愛的電影的第一印象,往往都來自比爾·戈爾德的創作。

這些風格各異的海報立足於戈爾德對電影本身的理解和尊重。電影評論家李奧納德·馬丁( Leonard Maltin )曾將戈爾德設計的海報評價為「這些海報的設計像它們所要推廣的電影一樣個性化。我無法分辨出比爾·戈爾德的風格——這事實上是一種褒獎,因為他不會試圖用一種視覺思維方式去解讀不同的電影,而是為不同種類的電影發展出與之匹配的設計風格。」

退休後,每當戈爾德去往住處附近的劇院時,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總是令這位將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花在定義「電影海報藝術」的老者感到失望,「我不敢相信他們只做了這麼一點。他們只是呈現了電影中的主要角色,所以從電影海報來看,所有的電影都和下一部沒什麼區別。」

戈爾德對繪畫和電影的興趣始於童年時期。在一次採訪中,戈爾德曾提到「自 8 歲開始,我就開始畫畫了。這之後,我便從未停筆。」 1941 年,在紐約普拉特學院(Pratt Institute )的廣告和插畫專業畢業後,他便順利進入了華納兄弟的海報部。

很幸運的是, 21 歲的戈爾德面對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在為其設計的海報中,穿著風衣和軟呢帽的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 )被置於最顯眼的位置,其他的角色都圍繞在他身後,籠罩在紅色的霧氣中。在這裡,戈爾德還做了一個處理:他讓鮑嘉扮演的里克和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扮演的伊爾莎在畫面中分開,以避免提前「泄露」電影中的浪漫情節——因為隨著電影高潮的到來,他們才在一起。海報中的所有字體都是由戈爾德親手設計和繪製的。至於鮑嘉手中的槍,則是在最後一刻才決定加入進去的。這是因為在看完原始版本的海報後,有人建議說「這可是鮑嘉!我們不想只在海報中看到他的一隻腦袋!讓我們放一支槍在他的手中吧,這是他的行事風格。」而在一旁,害怕和後悔的情緒從褒曼的眼神中流露出來。這都暗合了影片的結局。

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服役三年後,戈爾德於 50 年代後期重回到華納兄弟,陸續為《火車怪客》、《電話謀殺案》、《伊甸園之東》等經典電影製作過宣傳海報。

《火車怪客》電影海報(pic/wikipedia)

《電話謀殺案》電影海報

《伊甸園之東》電影海報

1960 年,華納兄弟關閉紐約廣告分部後,戈爾德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Bill Gold Advertising 。他曾經合作過的著名導演包括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斯坦利·庫布里克和費德里科·費里尼等。但和他關係最緊密的合作者,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971 年起,戈爾德負責了伊斯特伍德所有電影的海報設計工作。

在海報藝術轉向攝影和計算機生成圖像之前,戈爾德都是根據劇本和第一版的屏幕印刷( first screen prints )徒手繪製電影海報的。它們設計精緻,同時又暗示著影片的情節、情緒或謎團。這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把握也被《紐約時報》形容為「給了數百萬在黑暗的電影院中等待的觀眾誘人的一瞥。」

《骯髒的哈里》( Dirty Harry )是戈爾德和伊斯特伍德第一次的合作。在海報畫面的構成上,戈爾德將影片中的警察哈里使用的槍作為海報的中心圖像,左前方玻璃破碎的效果暗示著子彈從中穿過;而作為影片中主角的哈里,則像從側面進入到海報畫面中。在海報的後期處理上,戈爾德還使用了重複圖像和「迷幻」色彩的手法,這也被設計評論家 Steven Heller 稱為「擁有流行藝術的品質」。

槍這一經典意象也被戈爾德用在了他為獲 1992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不可饒恕》( Unforgiven )設計的海報作品中。扮演威廉·姆尼( William Munny )的伊斯特伍德獨自站立在海報的中心,他背對著觀眾,彷彿和周圍的背景融為一體。戈爾德突出了伊斯特伍德的手持槍支、頭戴寬沿帽的形象,點出了西部片的主題。但除了模糊的側面外,伊斯特伍德的身份還是被「隱藏」了。這也許也是刻意為之。伊斯特伍德曾回應說:「如果有人不能認出這是我,那他們也不會去看這部電影。」

在為威廉·弗萊德金( William Friedkin )導演的電影《驅魔人》( The Exorcist )設計的海報時,戈爾德被告知「不要在海報中呈現任何關於宗教內涵的暗示」。最後的海報畫面顯得很含蓄:漆黑天色的籠罩下,由馬克斯·馮·敘多夫( Max von Sydow )扮演的神父站立在著魔的女孩家門前的一道光柱下,暗示著驅魔之夜的開始。你看不到任何鮮明的恐怖、或懸疑的元素,它們潛藏在畫面的色調和意象中。

貫穿戈爾德的電影海報設計的,是一種「少即是多」( less-is-more )的設計哲學。他曾在接受 CBS 採訪時解釋過這一點,「我不會試圖在海報中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我想講的是最少量的東西,因為任何超出這一範圍的內容都會令人感到困惑。」這也是這位海報設計大師的成功之處——通過這些海報,你可以一眼捕獲電影中試圖營造的陰謀、浪漫或戲劇性的氛圍。

插畫,也是常常在戈爾德的海報設計中出現的元素。這或許和他早期的就學經歷有關。比如,《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的電影海報就是和插圖畫家鮑勃·皮克( Bob Peak )合作的成果——戈爾德負責提供整體的設計理念。粉紅色蒙太奇的背景呈現了一幅處於世紀之交的倫敦的圖景。在電影中赫本所扮演的賣花女伊莉莎標誌性的帽子和褶皺雨傘下,作為主角的雷克斯·哈里森和赫本的形象被放大、突顯在畫面的中心。

1971 年,戈爾德還為庫布里克的反烏托邦電影《發條橙》( A Clockwork Orange)設計了海報。它的命運就顯得曲折許多。在前期,戈爾德花了 6 個月的時間,對大量的黑白海報設計進行了研究。最後由Ivan Punchatz繪製的插畫將主角 Alex DeLarge 表現為一個「科學的犧牲品」。「這更像是一個有象徵意義的設計理念。」戈爾德說。可惜的是,這一海報從未被正式使用過,「庫布里克不喜歡它,他很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我猜是我的設計看上去太科學化了,他想要的是更加血腥、暴力的畫面。」不過,這並不妨礙海報本身的出色。

圖片來源:pinterest

2003 年為《神秘河》( Mystic River )設計的海報是戈爾德在正式退休前的最後一次創作(儘管在 2011 年,戈爾德又重新現身了一次,為伊斯特伍德執導的傳記電影《胡佛傳》( J. Edgar )設計了海報)。為了尋找設計的靈感,戈爾德還專門在波士頓呆了一個月,拍攝了很多照片。最終的海報圖像是一張照片和插圖的合成物,呈現了三個主要人物在水中的倒影,這暗示著「他們的生活因為戴夫在童年時被歹徒施以性虐、以及後來吉米的女兒被害等悲劇事件而變得顛倒、混亂」。它也同時呼應了電影中的一句對話,「我們在這裡埋葬我們的罪孽。我們把它們洗乾淨。」

平面設計師邁克爾·比特( Michael Bierut)曾說,「戈爾德的設計的每一張海報都在推動著電影故事的講述。從理論上來講,一張靜態的圖像不可能具有和一部 90 分鐘長的電影一樣的力量,但它可以以某種方式壓縮、裝下你即將在 90 分鐘展開的冒險。」這和伊斯德伍德在接受《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採訪時的說法不謀而合,「我不知道首先讓一個人對一部電影產生興趣的原因是什麼,我相信是演員陣容、主題還有劇照等所有因素的結合——這也是海報工作的創造性部分,如何去設計畫面,以及如何讓它對觀眾產生影響。」

Block island times的編輯 Lars Trodson 曾在電影網站 The Roundable 上寫道:「當一部經典電影和經典的海報設計相匹配時,你會如同身陷於獨特而愉悅的記憶中。海報是電影體驗的一部分,最終,這也是電影對我們至關重要的另一個原因。」

這是戈爾德的信念,也是他用幾乎一生的時間堅守過的事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