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鐵流:二戰德軍裝甲部隊鐵路運輸的歷史考證
瑞鶴
(溫馨提示:本文約6200字,配圖43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序言
德意志地區從19世紀中期開始就以發達的鐵路網路而著稱,從1864年的普丹戰爭開始,鐵路就成為普魯士/德國進行戰爭的有力支撐,德軍總參謀部在進行戰略戰役謀劃時都將鐵路運力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在二戰時期,除了兵員和基本後勤運輸外,德國鐵路還要承擔各類重型作戰裝備的運輸,尤其是裝甲部隊的遠程機動更加依賴於鐵路運輸。毫不誇張地說,縱橫於歐陸的鐵路網路是二戰德軍後勤和戰鬥力的基本保證。在戰爭後期,盟軍的狂轟濫炸將德國境內的鐵路破壞殆盡,大大加速了德軍的失敗。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效的鐵路運輸是德軍裝甲部隊發揮戰鬥力的基本前提,因此對相關專題進行考證是頗有必要的。
■ 戰前德國本土(不含東普魯士)的鐵路運輸網,藍色線路為高速列車線路,戰時這張鐵路網就成為支撐德國戰爭機器的大動脈。
二戰中的帝國鐵路
在第三帝國時期,德國的鐵路絕大多數都由德國國營鐵路負責運營。國營鐵路的德文為Deutsche Reichsbahn,直譯為德意志帝國鐵路,成立於1920年,於一戰後取代私營鐵路公司負責德國全境的鐵路運營。值得一提的是,Reichsbahn這一名稱在二戰後被東德的鐵路部門所繼承,一直使用到1994年才被廢止。1939年7月11日,帝國交通運輸部成為德國國營鐵路的直接領導部門。
■ 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國營鐵路標誌(左)和1935年前的帝國交通運輸部標誌(右)。
■ 第三帝國時期的德國國營鐵路標誌,由納粹鷹徽和縮寫字母D(德意志)、R(帝國鐵路)組成,這一標誌有多種變體。
■ 1938年時從倫茨堡至柯尼斯堡的軍用火車票。
在戰前德國的領土兼并活動中以及戰爭初期,國營鐵路為德軍的作戰行動運輸了大量部隊和後勤補給,同時整合了國內的小型私營鐵路公司和佔領區的鐵路資源,形成了覆蓋歐陸大部分地區的鐵路運輸系統,數以千計的軍列滿載著軍人和裝備奔向各條戰線,由此德國國營鐵路也迎來了其歷史的輝煌頂點。不可忽視的是,在進行軍事運輸的同時,國營鐵路也負責將猶太人運往集中營或流放地,並將從佔領區掠奪的資源運回國內,這是國營鐵路難以抹去的污點。
■ 這組圖片是《人民觀察家報》在1942年刊登的一組宣傳畫,旨在宣傳鐵路運輸對戰爭經濟的重要性,每幅圖畫以生動的形象和數據展示了一節火車車廂的運載能力:60萬發機槍子彈、1輛坦克、足夠生產1000發炮彈的鋼材、足夠2000個家庭食用8天的土豆、1艘潛艇裝載的魚雷、一個大型裝配車間的全部設備和足夠戰機飛行120小時的燃料。與之對應,晚點、裝卸遲緩、空車運行等現象應該杜絕。每幅圖畫最下方是二戰時期德國鐵路最常見的口號:「車輪必須為勝利而轉動」。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之後,德國鐵路系統的壓力驟增,不僅運輸量持續增加,還要面臨東線佔領區的鐵路系統改造難題。俄國鐵路的軌距比德國採用的歐洲標準軌距要寬,導致德國鐵路車輛無法在俄國使用,迫使德國的鐵路工兵和鐵路工人將俄國佔領區的寬軌鐵路改造為窄軌鐵路,其工程量相當龐大,即便是施工人員夜以繼日地勞作,也難以跟得上德軍的推進步伐,導致1941年東線戰場的鐵路運輸能力受到嚴重製約,進而給德軍向預定目標的衝刺造成不利影響。
■ 這幅圖片直觀地反映了歐洲標準軌距(1435毫米)和俄國軌距(1520毫米)的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的寬軌鐵路看似承載能力更強,但與西歐地區發達的鐵路系統相比,20世紀40年代的蘇聯鐵路系統還相當原始落後,路網稀疏,複線線路極少,信號和調度設施也很落伍,鐵路橋樑承重力較為低下,建造質量也相當糟糕,無法滿足德國軍事運輸和資源掠奪的需求。1941年冬季,中央集團軍群每天至少需要75列軍列的物資,而實際達到防區的列車數量長期徘徊在每天25~40列之間,只能優先運輸彈藥、燃料、武器等急需物資,而食物、冬裝、藥品、飼料等物資的運輸出現了嚴重延誤。到「颱風」行動後期,某些部隊連牙膏、圖釘之類的日用品都消耗一空,當時德軍後勤供給的窘迫狀況可見一斑。
■ 1941年8月,在東線某地施工的德軍鐵路工兵,他們需要將俄國的寬軌鐵路改造為窄軌鐵路。
1942年到1943年間,在施佩爾的大力整頓下,德國鐵路的運輸效率得到改善,運力穩步增長,正點率也有很大提高。仍以中央集團軍群為例,僅1943年8月,德國鐵路就成功地向該集團軍群的防區發送了860列兵員列車、1000列補給列車和700列其他性質的列車。然而,東線的戰局每況愈下,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德軍在東線轉入戰略防禦並步步後退,撤退的德軍必須將沿途的鐵路破壞殆盡,阻止蘇軍加以利用,為此設計了一種被稱為「軌狼」的特製車廂,利用車尾的大型鐵鉤將枕木拉斷,使鐵軌從路基上脫離。除了德軍自行破壞外,佔領區的蘇聯游擊隊也頻繁襲擊鐵路線,不過其破壞程度較為有限,遠未達到傷筋動骨。
■ 1943年冬季,德軍從烏克蘭撤退時使用「軌狼」對鐵路進行破壞。
到1944年,德國已經是四面楚歌。隨著盟軍戰略轟炸的升級,德國境內的鐵路樞紐乃至列車本身都成為盟軍飛機的攻擊目標。雖然德國有能力迅速修復被炸毀的鐵路線路,但如果鐵路編組站被嚴重破壞,則意味著周邊大片地區的鐵路運輸將陷於癱瘓。實際上,在1944年下半年,德國的鐵路運輸網路已經瀕臨崩潰,尤其在西線,列車只能在夜間運行,而白天只能藏身於隧道中,以躲避空襲,鐵路運力的大幅縮減極大影響了德軍的調動部署和作戰行動。1944年12月,德軍第653重裝甲殲擊營的遭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 1945年2月25日,德國境內一處鐵路編組站遭到空襲破壞後的慘況。編組站被炸毀將造成鐵路網的大面積癱瘓。
第653營預定參加12月中旬的阿登攻勢,該營第1連於12月7日攜帶7輛「獵虎」離開駐地,計劃由鐵路前往戰區,然而由於沿途鐵路線遭到盟軍飛機的破壞,運送作戰單位和補給物資的列車滯留在距離前線很遠的後方。當12月15日攻勢開始時,僅有少量支援連的官兵抵達預定作戰區域。到12月31日阿登攻勢已經明顯失敗時,第653營主力都未能完全抵達戰區。類似的事例在戰爭末期的德國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伴隨著德軍控制區域的縮小和鐵路網路的瓦解,德軍裝甲師已經失去了大範圍機動的能力,只能在有限的區域內進行絕望的戰鬥,迎來戰爭的結束。
裝甲部隊與鐵路
作為德軍裝甲部隊的基石,德軍裝甲師在戰爭期間經歷了多次編製改組。在1940年時,一個裝甲師下轄兩個裝甲團,到1941年之後只保留一個裝甲團。到1944年時,德軍裝甲團一般包括團部和兩個裝甲營,分別裝備「黑豹」和IV號坦克,各營擁有獨立的後勤單位。除此之外,裝甲師還編有兩個裝甲擲彈兵團(裝備半履帶裝甲車和卡車)、裝甲偵察營(裝備半履帶車或輪式偵察車)、裝甲炮兵團(裝備牽引式或自行式火炮)、高射炮營(裝備口徑20~88毫米的各型高射炮)、反坦克營(裝備牽引式或自行式反坦克炮)、通信營(配備有線和無線通信設備及配屬車輛)和工兵營(配備工兵裝備,編製類似於裝甲擲彈兵)。在戰爭中後期,德軍裝甲師在理論上的滿編人數約13000人,擁有150~200輛坦克,1000餘輛各式卡車和1000餘輛其他類型車輛。
■ 這幅圖表展示了1944年制德軍裝甲團裝備的車輛種類,按照編製全團約有160輛坦克和大量輔助車輛,需要大量鐵路車廂進行遠程運輸。
由上述資料可見,滿編的德軍裝甲師規模龐大,人員裝備數量眾多,包括各類補給品在內,至少需要80列軍用列車的運力進行運輸,而每列軍列按照編組50節車廂計算。在1944年夏季,法國抵抗組織正是通過統計軍列數量的方式確定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是一個滿編師,因為所有運送該師裝備的軍列有83列之多,這個情報對於盟軍登陸後的部署具有重大意義。
■ 1941年時,德軍某裝甲部隊的III號和坦克和II號坦克抵達火車站,準備登車。一個裝甲師的全部人員裝備至少需要80列由50節車廂組成的軍列。
除了裝甲師外,德軍還編有眾多重裝甲營、重裝甲殲擊營、突擊炮旅等獨立裝甲部隊,上述部隊的重型裝備同樣需要大量列車運送。以1944年底的第653重裝甲殲擊營為例,該營滿編應有50輛「獵虎」、8輛自行高射炮、若干其他履帶式和輪式車輛。1944年12月,在嘗試將該營運往阿登地區的努力中,德軍陸續發出的軍列達20列之多,這個案例大致可以表明一個獨立重裝甲單位所需鐵路運力的規模。
常用鐵路運輸車輛
受篇幅和主題所限,本文僅對德軍鐵路運輸中普遍使用的平板貨運車廂進行介紹,不涉及蒸汽機車、鐵道炮、裝甲列車和專用列車等其他鐵路車輛。如果說鐵路網是德國戰爭機器的大動脈,那麼運行其上的貨車車廂就是紅細胞,將用於支撐戰爭的人力、物資和能源從後方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
■ 一列滿載SdKfz 251/7D型工兵運輸車的德軍軍列。二戰時期德軍通常使用平板貨車運輸車輛。
二戰期間,德軍常用的標準化平板貨運車廂大致分為三類:30噸級的Ommr輕型雙軸平板貨車,也稱Leichter Feldbahnwagen,即輕型鐵路貨車;50噸級的TSSys四軸平板貨車;80噸級的SSyms六軸平板貨車。在二戰時期,鐵路貨車的單軸承重力約15噸(現代鐵路貨車可達20~30噸),以此計算,雙軸貨車的承重為30噸,四軸貨車為60噸(通常以50噸為上限),六軸貨車為90噸(通常以80噸為上限)。在運輸車輛時除了考慮重量外,還要注意其尺寸。
Ommr輕型雙軸平板貨車是二戰時期德軍最常用的一種貨運車廂,小到82型吉普車、半履帶摩托車,大至IV號坦克,都可由這種貨車運載。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平板貨車,其側面可以加裝一定高度的欄杆或擋板,改裝為敞篷貨車,用於其他物資的運輸。
■ 運輸III號突擊炮的德軍軍列,由雙軸貨車編成,每節貨車裝載一輛突擊炮。
■ 在長度足夠的情況下,一節雙軸貨車也可以運載兩台車輛,比如圖中這列運輸RSO牽引車的軍列。
二戰後期,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坦克升級為「黑豹」坦克,雖然名義上是中型坦克,但其重量已經接近50噸,超出雙軸輕型貨車的承重範圍,所以運輸「黑豹」坦克需要50噸級別的TSSys四軸貨車,其長度和寬度都比雙軸貨車大,許多記錄「黑豹」坦克進行鐵路運輸的照片上都可以看到這種貨車的身影。
■ 這列運輸「黑豹」坦克的軍列使用承重量更大的四軸平板貨車編成。
說到德軍裝甲部隊,自然不能不提「虎」、「虎王」、「斐迪南/象」、「獵虎」這類重型戰車,其重量頗大,比如虎式坦克為56噸,虎王為72噸,象式為78噸等,四軸貨車已經無法承受上述戰車的重量,必須使用80噸級的SSyms六軸貨車運輸。六軸貨車較四軸貨車更長,但寬度不變,而虎式坦克、虎王坦克及「獵虎」坦克殲擊車在加裝戰鬥履帶時的寬度超過車廂寬度,妨礙行車安全,因此在進行長途運輸時,這些重型戰車需要更換較窄的運輸履帶,並撤除外側負重輪。
■ 像虎式坦克這樣的大傢伙必須使用80噸級的六軸平板貨車運輸。由於車輛寬度超出車廂寬度,必須更換窄款履帶,並將外側負重輪拆除,正如這幅照片所示。
■ 虎式坦克在使用鐵路長途運輸時,其寬幅戰鬥履帶被拆下來,堆放在平板貨車上。
■ 在進行短途運輸時,虎式坦克也可以不更換運輸履帶,履帶外側會超出車廂邊緣。
■ 這幅特寫照片展示了虎式坦克在鐵路運輸時的超寬狀況。
重型鐵路平板貨車的數量在整個二戰期間並不多,全德國範圍內的保有數量頂多能滿足50列軍列,尚不足以運輸一個裝甲師。虎式之類的重型戰車最終多以獨立重裝甲營的形式投入戰場,而沒有普遍裝備在裝甲師內,除了產能不足外,鐵路運力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
在戰爭末期,德國人研製出鼠式坦克這樣的怪物,這種重量達188噸的超重型戰車已經超出了所有標準鐵路貨車的承重上限,只能使用特殊設計的特種鐵路運輸車輛。幸虧鼠式坦克並未量產,否則對於鐵路運輸而言將是一個噩夢。
■ 同時使用鐵路運輸的鼠式超重型坦克(後)和「突擊虎」重型突擊炮(前),注意鼠式坦克使用特製的鐵路運輸貨車運載。
裝甲部隊的運輸流程
由於缺乏比較詳細的資料,尤其是軍列的編組方式變化多端,所以這裡只能對德軍裝甲師的鐵路運輸流程做簡要介紹。裝甲部隊與其他部隊在運輸環節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坦克等重型裝備的運輸,所以如何運送坦克是裝甲師鐵路運輸的關鍵。
通常來說,德國各大戰車製造廠都配有專用鐵路線,凡是驗收合格的戰車可以根據軍方的命令發往指定的軍械庫或部隊駐地。在這種情況下,鐵路部門會對發往某個裝甲部隊的列車進行編組,確保部隊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接收裝備。在二戰時期,裝甲部隊成員會輪流進駐工廠協助生產,這樣便於盡快熟悉裝備,利於使用和維護。當戰車從工廠開赴部隊時,這些駐廠人員以及工廠派出的隨車技師會負責戰車的裝卸工作。
■ 在亨舍爾工廠內,一輛組裝完成的虎式坦克被吊裝到平板貨車上,準備出廠。
從工廠開往集結地或軍械庫的軍列通常除了嶄新的戰車、維修工具及備件外,不會運輸其他物資。不過,在戰車隨部隊調動時,這種運輸方式並不推薦,因為連續多台貨車裝載戰車,尤其是重型戰車,會使整列軍列的重心分布失衡,在剎車、通過橋樑以及大幅轉彎時會增加發生事故的概率。所以,部隊調動時鐵路部門會對軍列進行合理的編組,保證整個列車的重心分布均勻。在運送重裝甲部隊時,以及在鐵路路基及路軌質量較差的東線戰區進行鐵路運輸時,這種編組工作尤為必要。值得注意的是,二戰時期的鐵路分為重軌和輕軌兩種制式,影視劇里被游擊隊人力掀翻的屬於輕軌,載有重型戰車的軍列在通過輕軌鐵路時要格外注意重量分配,否則會造成路基沉降和鐵軌嚴重變形。
■ 一列軍列滿載「灰熊」突擊炮駛向目的地,從編組方式和車輛嶄新的車況可以判斷,這趟軍列很可能是由製造廠家發出的。
在東線戰場上,運輸「黑豹」、「虎式」等重型戰車的軍列通常由17節貨車組成,其中只有5節裝載戰車,其他12節運輸其他裝備物資,在列車頭尾還會加掛起保護作用的空車廂。對戰車運輸軍列的編組分配工作很難在運輸起點進行,需要在大型編組站集中進行。通常來說,德軍坦克的運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起點至編組站。這段路程相對較短,列車沒有經過編組,裝載戰車的車廂可以集中掛在一起;
第二階段:從靠近起點的編組站到距離目的地較近的編組站。這段路程相對較長,需要在編組站完成編組後才能發出,裝載戰車的車廂被分散布置在整個軍列中,通常兩節裝載戰車的車廂之間會布置2~4節運輸人員或其他裝備的車廂;
第三階段:從編組站到目的地,這段路程也相對較短。為了便於統一裝卸,裝載戰車的車廂再次被集中編組,運往卸車地點。
以上就是長途運輸坦克時的標準操作流程。現在留下的很多戰時照片上能看到整列軍列都滿載坦克的場面,這些照片大多拍攝於運輸流程的第一或第三階段,或者是部隊進行短途調動時。
■ 集中運載「黑豹」坦克的軍列,這種編組方式大多出現在運輸流程的第一和第三階段。
■ 這幅照片展示了運載重型車輛的六軸貨車與運載輕型裝備的雙軸貨車混編的情況。
■ 加掛在機車前方的空車廂,用於提前引爆埋設在鐵路上的爆炸物,確保列車主體安全。
在運輸過程中,戰車本身會用繩索和楔子固定在平板貨車上,車廂側面如果可能的話要豎起擋板或欄杆。如果不是特殊情況,任何超出車廂寬度的部件都要撤除,比如虎式坦克的寬幅履帶,IV號坦克後期型的側裙板等。戰車的炮口和觀瞄設備要用防水布罩住。戰車車組乘員在運輸時如無特殊情況,通常不擔負警戒職責,而是抓緊時間盡量休息,有些車組甚至會利用平板車廂的剩餘空間搭建帳篷,改善旅途中的住宿條件。
■ 這批IV號坦克後期型在進行鐵路運輸時,需要將側裙板及其支架拆下,碼放在車底。
■ 在運輸途中使用植被進行偽裝的「黑豹」坦克,注意履帶下方用於固定的墊塊。
■ 這輛「黑豹」坦克的車組成員在鐵路運輸途中在平板貨車上搭設了帳篷。
在鐵路運輸途中,車組成員並非可以高枕無憂,除了防備游擊隊和盟軍的空襲外,還會發生一些意外事故,比如陸軍第503重裝甲營戰史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1944年6月28日,我們裝車前往法國,整個旅途充滿不幸。當火車通過一座橋下時,奧托·奧斯納下士正從炮塔里爬出來,結果嚴重受傷,沒能活下來。」
■ 運輸「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軍列從橋下通過。
鐵路運輸的關鍵環節是裝車和卸車,而裝甲部隊裝卸作業的關鍵在於找到符合條件的車站,這與車站大小無關。比如1942年最初投入戰場的虎式坦克就是在列寧格勒附近一個叫姆加的小站卸車的;1944年2月24日,抵達羅馬的象式坦克殲擊車則是在羅馬市中心的奧斯蒂亞火車站卸車。
符合戰車裝卸條件的車站首先要具備和鐵路平板貨車等高且承重足夠的站台。在德軍裝甲部隊的集結地附近,如果車站站台不具備上述條件,也會進行施工改造。此外,80噸級重型平板貨車或更重型的特種鐵路運輸車輛還配有自卸車裝置,戰車可以沿著一個摺疊式坡道上下車輛。通常情況下,滿足裝卸條件的車站並不難找到,需要使用自卸裝置的場合不多。
■ 一列軍列正在卸載「黑豹」坦克,近處的這輛坦克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從貨車直接開上站台。
戰車和其他車輛上下平板貨車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側面裝卸,即坦克直接從站台開上貨車,或從貨車側面直接開上站台,這是最常見的裝卸方式。如果鐵路側面沒有符合條件的站台,且整個軍列編組允許的情況下,列車會倒退到某個鐵路終端,將最後一列車廂尾端對著一個高度合適的斜坡,戰車通過斜坡開上貨車,沿著一節節車廂行駛到指定貨車加以固定,或者軍列上的車輛依次由斜坡駛離列車。當然,裝卸方式在編組軍用列車時就會事先考慮好,不過到二戰末期,鐵路網大面積癱瘓時,很多裝甲部隊的調動都會面臨缺乏合適裝卸地點的困境。
■ 運載IV號坦克的軍列在車站停靠時的留影,注意貨車地板幾乎與站台齊平。
■ 一輛SdKfz 253型裝甲車由站台開上平板貨車。
■ 在一處鐵路終端的高台上,一輛SdKfz 9/1型起重機正開上平板車,這種裝載方式適用於沒有合適站台的情況。
■ 一輛虎式坦克利用一個用履帶和乾草臨時堆成的斜坡開上平板貨車,注意這輛坦克已經更換了運輸履帶,但沒有拆掉側裙板。
除了將新出廠的戰車運往前線或集結地,以及部隊的移防調動外,戰損車輛的後送維修也需要鐵路運輸來完成。德軍在東線的每個集團軍群都設有固定的大型維修站,用於維修前線部隊無法自行維修的受損戰車。當然,如果損壞過於嚴重,就只能返廠維修了。
■ 德國投降後,在紐倫堡MAN工廠內的一輛裝載於平板貨車上的戰損「黑豹」坦克。
關於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的鐵路運輸,一個經常被提及的案例是陸軍第503重裝甲營在1944年秋季,為了應對匈牙利的危機從帕德博恩前往布達佩斯的鐵路運輸行動。在這次行動之前,該營第3連配合宣傳部門拍攝了一部記錄片,這是現存關於「虎王」坦克最著名的影像資料。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發現,所有坦克都安裝了窄款運輸履帶,它們隨後就要登車進行長途運輸。
■ 陸軍第503重裝甲營的「虎王」坦克接受檢閱的場面,注意所有坦克都更換了運輸履帶。
■ 裝載在平板貨車上的「虎王」坦克,安裝了窄款運輸履帶,寬幅戰鬥履帶被捲成一堆放在車後。
1944年10月9日,第503營在傾盆大雨中按計劃裝車。鑒於匈牙利局勢危急,第一列軍列當天發車,經哈爾伯施塔特、哈勒、艾格、皮爾森、布拉格、布呂恩、普雷斯堡,最終在10月13日至14日間陸續到達布達佩斯,坦克在火車東站完成卸車工作。沒有資料記錄第503營的這次調動使用了多少列火車,不過參照前文1944年12月第653營的調動行動,應該不會少於20列軍列。當時東線的鐵路網尚未像西線那樣遭到嚴重破壞,且第503營的調動被賦予最高優先權,所以整個運輸行動得以在5天內完成。10月15日,頗具威懾力的「虎王」坦克就出現在布達佩斯街頭,協助黨衛軍上校斯科爾茲內完成了控制匈牙利政府的「鐵拳」行動。
■ 1944年10月位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街頭的「虎王」坦克,屬於陸軍第503重裝甲營,它們是在五天內由德國國內通過鐵路緊急運送到布達佩斯的。
結語
陸軍第503重裝甲營在1944年秋季的調動充分顯示了德國鐵路部門和裝甲部隊在緊急情況下高效運轉並完成任務的能力,類似的事例在戰爭中不勝枚舉。到戰爭末期,德國鐵路還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承擔了大量的難民、部隊、物資及工業設施的疏散工作,用自己持續失血的身軀與不斷推進的蘇軍和盟軍部隊賽跑。隨著1945年5月帝國末日的降臨,德國鐵路的所有努力都歸於徒勞,昔日的鋼鐵巨獸被丟進了廢鐵堆,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國營鐵路在戰後遭到肢解,帶有納粹標誌的鐵路鷹徽被拆除或掩蓋,但是那些曾經運載戰車的平板貨車卻多有保留,繼續用於戰後的商業運輸,有些甚至一直使用到20世紀90年代,也算是現代工業史上一個不大不小的傳奇吧。
■ 這是德國投降時在波西米亞地區被繳獲的一列軍列,滿載著一個小型戰鬥群搜羅的各式裝備。如果沒有高效鐵路網的支撐,德軍裝甲部隊很難在各戰區間進行遠程調動,也難以發揮出真正的戰鬥力。
TAG:崎峻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