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生態圈
身為生科院的一員,同學們了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嗎?小團今天著重說下對於生態圈,特別近現代人類活動對它們的影響。
很多同學都知道人類滅絕了非常多的動植物,也知道現在正處於由人類引起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同樣的,大多數人普遍認為生物滅絕是因為人類屠殺,然而這只是六大主因之一。根據國家林業局近日發布的第一批瀕危野生動物專項調查結果顯示,造成野生動物瀕危的原因主要是息地被撕裂、退化,34.69%的物種都是由於該原因種群數量驟減。其中iucn收錄的16306種動植物面臨滅絕,極危等級的有3071種。
對生態的影響
氣候變暖導致了北極熊和海象因為冰川融化,往往需要游六十公里以上才能找到下一片活動領地。
北赤道暖流和加灣寒流交匯處的「第八大陸」由數百萬噸垃圾組成,其面積已超過法國德國西班牙三國面積總和,而海鷗、海龜極易將垃圾誤食,科學家甚至在北極和澳洲都檢測過來自這片垃圾島的污染物,可想而知對海洋破壞有多嚴重。
3.部分低素質民眾棄養的貓狗(包括放生的各種龜、蛇、牛蛙、福壽螺、克氏螯蝦等等)也對生態圈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破壞。小團也不敢信流浪貓直接或間接導致了33種現代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的滅絕。2013年1月美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也指出,美國每年有14億~37億鳥類、69億~207億哺乳動物死於貓捕殺,其中多數死亡是野貓導致的,流浪狗一旦形成群,也會集體襲擊牧場、人,甚至出現過流浪狗圍攻大熊貓的新聞。
下面舉一些明星物種:
蘇門答臘犀牛作為雙角犀科的唯一一種,它曾廣泛地分布在東南亞各國雨林中,甚至出現在數千年前的我國境內,古文中的犀、兕(同「四」)就是指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
但因各國森林被砍伐導致其幾乎滅絕,目前僅在馬來西亞半島存或不足百頭。非常可愛的犀牛,表皮覆滿絨毛、叫聲與座頭鯨十分相似。
加利福尼亞灣鼠海豚,該物種是98種鯨目中最瀕危的一種。根據今年三月份的最新消息表明,它們僅存12頭。它們所在的海灣由於中國人的活動(捕食一種石首魚,以獲取的名貴滋補品魚膠,大塊魚膠市場價格可達六位數),分隔了它們的活動範圍。人們反應過來並開闢墨西哥灣保護區後,加灣鼠海豚數量僅存三十頭,今年遷地後,大批鼠海豚出現皮膚紅腫、狂躁不安等應激反應,保育計劃宣告失敗,這一物種相當於被判死刑。
華南虎,曾廣佈於中原和西南的一種大型貓科動物,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還依舊有非常多的虎患。湖南省1952-1953年共捕虎170隻。除了五十年代的除虎運動外,還有一個和捕殺同等重要的原因:鐵路公路和涵洞橋樑的修建,虎作為獨居動物,最少需要一百平方公里的森林,但公路等基礎設施嚴重割裂了華南虎的棲息地導致大批虎被壓縮在極小範圍內,出現爭鬥搶食、食同類等現象。21世紀後,中國科考隊再未發現過活體華南虎。也算苦了終身尋找它們的老前輩們………用一生的時間翻山越嶺,在極差的環境下去尋找一個可能不存在的物種……
鱟(hou四聲),俗稱馬蹄蟹。它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要早,是三葉蟲的親戚,逃過了前五次物種大滅絕,現在熬不不過人了。
中華鱟數量稀少,屬近危,在我國部分沿海地區為常見物種,其他地區為二級保護物種。鱟的種群數量下降除了不怎麼常見的「吃」,主要原因是灘涂地大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鋼筋碼頭和水泥防波堤……這使鱟主要的活動範圍幾乎消失。
另外簡單說下鱟對人的重大作用:鱟有四隻眼,一對複眼、一對單眼,尾部也布滿光敏細胞。
鱟作為活化石,存活至今的原因是它的血液。鱟注入革蘭氏陰性細菌後,激活了鱟血變形細胞中的一種酶,致使其血液蛋白由溶膠變為凝膠並迅速死亡。用鱟血檢驗革蘭氏陰性細菌存在的試驗,在醫學界稱為「鱟試劑」。鱟試驗的靈敏度甚高.能檢測出1毫微克/毫升甚至1微微克/毫升的內毒素,而且檢驗速度快,只需15分鐘。今天,鱟血製成的「鱟試劑」很快就被用到了如腦膜炎、霍亂、鼠疫、百日咳等由革蘭氏陰性細菌引起的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同時,在藥品檢驗、食品衛生、環境監測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很多人誤以為其無法人工養殖,但實際上廈門大學已經有比較豐富的養殖經驗,只不過鱟生長周期過長,(野生環境下十二年、人工環境下生長五年後放生),成本高、且一次采血量不得超過1/3,技術不足無法投入市場。
小團認為人類在登上生態鏈的頂端後,應當負擔起一定的責任,而每個物種都經過了數萬年甚至數百萬、億年發展到現在的,存活下來的每個物種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基因庫,(天知道哪種動物會挽救人類呢?)因此我們有必要好好珍視這份寶藏。
同時,謹以此文向在一線拼上性命與偷獵者戰鬥的組織、數十萬不圖回報、在惡劣環境下艱苦奮鬥的志願者們、以及為了保護地球投入資金的慈善家們致以崇高敬意!
(圖片和部分資料來源於百度、視覺中國、中國地理)
作者丨胡冉
責任編輯丨李淏珺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