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妻舅 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因何未得善終
原標題:太宗妻舅 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因何未得善終
長孫無忌,字輔機,公元597年出生於洛陽的鮮卑拓跋部貴族。祖上初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襲大人之號,後更跋氏,為宗室之長,改姓長孫氏。其父長孫晟為隋朝名將,隋文帝十分器重其父,多次派其父出使突厥,官至淮陽太守、右驍衛將軍。其胞妹為唐太宗的文德皇后。
其父長孫昇為其取名字為無忌,本意為無所顧忌,取自晉朝時期左思《魏都賦》中所寫:樵蘇往而無忌,即鹿縱而匪禁。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意思是說,長孫無忌雖然貴為皇戚,卻極為上進,敏而好學,通曉文史,擅長謀略。唐朝歷史上最為賢德的長孫皇后便是其胞妹。
《舊唐書》中說道,無忌少與太宗友善,義軍渡河,無忌至長春宮謁見,授渭北道行軍典簽。常從太宗征討,累除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
高祖李淵愛惜其才能,命長孫輔佐李世民,這便是凌煙閣首席功臣與名垂千古的太宗李世民掀起大唐浩浩湯湯三百年歷史的開端。
太宗即位後,他升遷為武侯大將軍,之後便一路加官進爵,進封齊國公,官拜尚書僕射,權臣與內戚並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平北番,滅突厥,為這個歌舞昇平的大唐盛世錦上添花。
晚年的太宗命閻立本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懷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征戰歲月。長孫無忌位居首位,盛寵地位可見一斑。
如果此時的長孫無忌能夠全身引退,或許他的命運會畫上善終的符號!
但是,歷史的事實卻不然,在以後的歲月里,長孫無忌又參與了太宗的立儲、高宗時期參與審理房遺愛謀反案、極力阻止高宗廢王立武為後,也正是在立後這件事上,直接導致長孫無忌被貶而後不得已自縊身亡原因。
太宗李世民在立儲問題上,舉棋不定,連連變卦!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還有根據《冊府元龜》記載,李泰去威脅李治是因為:「泰數知太宗愛晉王,因謂之曰:『汝善於元昌,今敗,得無有憂色』?晉王憂之,見於顏色。
太宗怪而屢問,方言其故。太宗慨然,有悔立泰之言矣」。
長孫無忌或許看準了李世民想保全三個嫡子的心思,更何況這三個嫡子是自己的胞妹長孫皇后親生,藉此,在這立儲之事上,位高權重的國舅沒有選擇沉默,而是堅持了自己的立場,支持自己的外甥,這場皇位的角逐最終以長孫皇后的嫡三子李治獲勝而結束。
唐高宗即位後,立即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長孫無忌辭去了知尚書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在唐高宗即位的最初幾年,實際執政的是長孫無忌。
唐高宗的最初幾年,政治清明,經濟發展,邊陲安定,百姓阜安,後世評價為「有貞觀之遺風」,因其年號是「永徽」,歷史上,把唐高宗「永徽」年號時期的政治稱之為「永徽之治」。「永徽之治」也被史學家稱為是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並駕齊驅的大唐盛世之一。
使「永徽之治」成為後人讚賞的盛世,功勞最大的大臣之一就是長孫無忌。
再退一步說,如果此時的長孫無忌能夠全身引退,其下場也不至於太過慘烈,事情壞就壞在此時的長孫無忌太拿自己當回事!
高宗時期最大的政治事件,當屬廢立皇后之爭,這不是單純的妻妾之斗、後宮爭寵,而是有著深刻政治背景的。長孫無忌是這一事件的主要參與者,這場鬥爭的結果,使他及其家族的命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后,但王皇后無子無寵,蕭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資聰慧,深得高宗喜愛,為此,王皇后十分憎恨蕭淑妃。高宗為太子時,太宗卧病,太子入侍,結識了太宗的才人武氏(武則天),很喜歡她。
太宗去世後,武才人隨眾宮女到感業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時,高宗去感業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對而泣。王皇后聞知此事,暗中讓武氏蓄髮,勸高宗將其納入後宮,想用武氏離間蕭淑妃之寵。不久,武氏便備受寵幸,被封為昭儀,又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后與蕭淑妃同時失寵。
武則天並不以昭儀之位為滿足,還想當皇后,不惜掐死自己剛生下的女兒,以嫁禍於王皇后,迫使高宗要廢王皇后,立自己為後。
高宗要廢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元老重臣們極力反對,以許敬宗、李義府為代表的一批臣僚則全力擁護,在元老重臣中只有李績一人稱病而不表態,經高宗再次詢問,則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的回答,給了實際上的支持。
但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顧托掌權之臣,所以,他的意見特別重要,開始,武則天幻想爭取長孫無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盡種種伎倆拉攏,均遭嚴詞拒絕,這才丟掉爭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決心與這些「老朽」進行一場生死的搏鬥。
武則天的父親去世很早,所以,她同許多后妃不同,在外朝沒有根基,要對付長孫無忌是不易的。於是,她就拉攏一些政治上失意、對長孫無忌等不滿的人,讓他們為自己說話、造輿論。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人就成了武則天的心腹。這些人,都是卑劣無恥之徒,但武則天急需有人為他辦事說話,特別是表請高宗。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終於不顧大臣們的冒死進諫,詔廢王皇后和蕭淑妃,冊立武則天為皇后。
隨機,褚遂良等人被遠貶蠻荒,武則天最忌恨長孫無忌,但他不同於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勛,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將之搞垮,需要時機。
(截圖)
顯慶四年(659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由許敬宗費盡心機,把長孫無忌編織進一樁朋黨案,進行惡毒陷害。許敬宗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無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無忌,伺機謀反。
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查,然後面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關於韋季方交待與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
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
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或者他需要不進行對質),就下詔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許按一品官供給飲食,算是對元舅的照顧,對當年為其爭得帝位的報答。
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三個月後,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複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唐高宗仁弱聽話,是長孫無忌執意要立他為太子的主要原因,有諷刺意味的也正是這昏庸懦弱,最終置長孫無忌自己於死地。
長孫無忌死保王皇后,反對立武則天,主要原因是觀念左右了他的決策:王皇后出身名門(是西魏大將王思政的孫女),而武則天出身低微。
但是,錯就錯在長孫無忌看輕武則天身世的同時,內心裡沒把這位小女子放在眼裡,但是,一心想行使最高權力的武則天,長孫無忌所處的位置成了她通往皇權路上的絆腳石。
首先,長孫無忌是皇帝的親舅舅,又是唐高宗登上帝位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其次,長孫無忌是「建義」之臣,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是凌煙閣的第一功臣;再有,長孫無忌掌握著唐朝的實際權力,是唐朝的實際執政者,連皇帝——他的外甥都聽他的。
所有這一切促長了武則天搬倒他的決心,長孫無忌的結局冤屈而悲慘而非善終似乎是一種必然!
到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追復長孫無忌官爵,令其孫長孫元翼襲封,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詔其裔孫鈞為猗氏令。靠「浩蕩皇恩」才得以為令,這與長孫無忌於唐初的顯赫,怎可同日而語。
故長孫氏雖然得到平反,但終究是衰落了。
長孫家族的興衰,是與中國中古時期社會歷史的發展大勢相合的。
※古人斷案故事:縣令宰雞尋證據,明斷侵吞他人財產案
※隋末富豪的另類鬥富方式, 兇殘程度堪比禽獸
TAG:張再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