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屹立東方的擺渡人——風雲激蕩仰哲思

屹立東方的擺渡人——風雲激蕩仰哲思

文稿:對蘇

排版:不穀

一花獨放不是春 百花齊放春滿園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具有兼收並蓄的強大包容性。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各種思想的融合、碰撞以及相互改造,構成了今天中華文化的各方面構件,而這些構件,具有「顯隱並存」的特點:一些為人們所熟知,並深入研究發掘,一些逐漸退至幕後,內化進了人們的精神之中。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解構」這些影響我們數千年的文化構件。

l 天地其心民其命:

儒家思想的肌體性建設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宋代儒學家張載《橫渠四句》中的一句話,因其言簡意宏,集中概括了儒家思想的理想觀念,為後世所傳揚,益為圭臬。從這樣一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崇高追求和現實行動,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作為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對中華文化的肌體性作用。

左為宋代儒學家張載;右為《橫渠四句》

「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

儒家思想最為顯著的作用力,體現在其對個人修為與家國情懷的統一:其以一種極為積極的態度參與政治、協助決策、傳播理想,是其成為主流思想的重要原因。將「國」與「人」的命運緊密結合,使得個人追求獲得提升,進而成為一種緊密團結和加強統治的特殊方式。而這種以自己而及家國的特殊方式,保證了統治的「金字塔結構」的穩定性,從而實現了「天地之心」繫於「民命」的現實政治化。

左為孔子周遊列國圖;右為促行「仁政」的亞聖孟子

「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

在保證「君子之學」貫徹的同時,儒家思想也高度關註上層建築的合理性:自孔子時代起,儒家思想就開始了其傳播「治政之學」的道路,綜其觀點,在於統治的合法性與可行性的探索——強調禮制的維護性、仁政的穩定性與律法的權威性的有機統一。這與我們日常理解的「儒學」有所不同,在社會構建之中的儒家思想,是極其注重「現世性」和「行動性」的,是極其強調統治力量的至高無上性的一個實用派學說。

左為提倡「王道」的後聖荀子;右為漢代儒學改革者董仲舒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一個社會的穩定,自然地依靠統治思想、統治階級與大眾力量進行維繫,因此儒家思想在完善「崇高理想」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廣大民眾的穩定問題,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思想論述——以「德」為中心的人生觀。追求善良、追求奉獻成為儒家思想大眾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並且與「天道」深度結合,使得人們在追求「德」的道路上憧憬與敬畏並存,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行為。「仁義禮智信忠恕孝」與「十惡不赦」共同構成了大眾力量行使「統治權」的基本依據。

「仁義禮智信」書法作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完成了心理儲備、政策儲備、道德儲備之後,儒家思想開始展現其作為一種教育實體的作用:以「博愛」為核心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其理想追求、政治思想、道德情懷(上述三個部分)中都有深刻體現,而其教育思想中的「有教無類」、社群思想中的「及人老幼」,則體現的更為直觀,應該說,這種「博愛」的價值觀,是儒家思想的「歸宿」,也是其高於政治統治、社會建設以及個人培養的最終層面

孔子講學圖

l 莫弱於水莫勝之:

道家思想的感情化浸染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語出《道德經》第七十八章。道家思想往往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生澀高妙的感覺,被認為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其實不然,它是深入於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一種「內置化」力量。其以「和諧無為」為主要觀點,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運行結構、處事方式和發展方向,對中華民族的感情構成具有重大意義。

書法作品「無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道家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建設性作用與儒家、法家等擁有極大的不同,它的建設自始至終都是潛在性、基礎性的,這與其「無為」的自然觀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以一種高深莫測的探索方式,闡述了世界來源於「道」,而「道」必求之於「自然」的觀點,這樣一種特殊的自然觀念,將最初的世界與自然直接掛鉤,成為中國人認識世界的初知和本源。

左為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右為道家思想著作《道德經》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道家學說的自然性與「無為」性並不意味著它與世隔絕,脫離於現實社會。相反,其追求的是一種人際關係和社會形態的高度和諧,這種和諧的實質,往往是從社會的根本特性和理想狀態出發的,因此其認為,「無為」既是社會的本源也是最終歸宿。反映在人際關係之中,則體現為人與人關係的順遂性和發展的有序性,講求精神統一,志趣相投。這便有效的將心靈調和與社群建設直接聯繫,形成了一種共生以至於永生的和諧關係。

繪畫作品《君子之交》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道家思想在世界構建和社群建設的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心靈認識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處理具體的個體思想建設層面,其「無為」思想也一以貫之。個體生命的蹉跎與輝煌,在其看來皆不離「道」,講求「定數」。這自然是有以「命」做自我安慰的成分在其中,但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道家思想對世事變遷以及艱難困苦所採用的豁達樂觀的態度,這對中華民族形成堅毅不屈的民族性格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左為「莊周迷蝶」;右為道家著作《莊子》

l 治世以法安於新:

法家思想的思維式洗禮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商鞅用這樣一句氣貫長虹的驚人之語,展開了其為秦國變法革新的序幕。法家思想,似乎與性格隨和、隨遇而安的中華民族格格不入,但它卻以一種磅礴的氣勢,以一種力挽狂瀾的悲壯,以一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多次直接而深刻的改變了中國的發展史,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仍然深刻影響著當今的中國。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子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法家思想中,最為人們所熟知和稱道的,莫過於強調法律的重要性和對「依法治國」的決心。誠然,這在中國古代,歸根到底還是維繫統治的工具,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其中對社會環境安定以及對正確價值觀形成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一種追求公平、追求團結、追求穩定的思維結構,保障了國家機器的長期正常運轉,同時,也使得社會流動與更新得以進行。其中以「法」為準繩的行為構件,對後世的人才選拔和競爭意識的形成,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

商鞅變法「徙木立信」

「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中國自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何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一直都是執政者必須探索和回答的重要問題。團結一切力量,自然成為統治的首要任務。在法家思想中,賢者是執行這一任務的第一負責人,由此產生的尊重權威、維護一統的思維方式,保證了中華文化數千年綿延不絕,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的輝煌盛世。至今,中華一統,選賢舉能、四海同心等「統一精神」仍然是全社會的強烈共識,法家思想的強大力量,就體現在它無與倫比的凝聚力之中。

「秦代中央集權示意圖」

「時移而治,不易者亂」

無論是商鞅、王安石還是張居正、梁啟超,他們都是「以時為要,時移事易」的改革先鋒者,中華民族五千年創造的輝煌與經歷的磨難,很好的印證了「變」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法家以「變」而生,以「改天下之弊端,革不復之舊制」為思想內核,闡釋了當時亂世圖存的直接途徑,因此獲得青睞。這樣一種思想建設的前瞻性,使得它在今天的世界仍然備受關注。而其中留個今人最大的財富,莫過於進取不息,改革不止的奮鬥精神。

左為法家著作《韓非子》;右為法家著作《商君書》

無論儒家、道家或是法家,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構件,而它們的存在、壯大、發展與融合,完整深刻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正所謂:

何懼風秋凋舊樹 來年花放萬枝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輕舟笠雨 的精彩文章:

TAG:輕舟笠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