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冬牧場》——一首游牧民族生存的讚歌

《冬牧場》——一首游牧民族生存的讚歌

一首游牧民族生存的讚歌

冬牧場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 牧人的一生,牧人的一生呢?是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 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

——李娟

第一次接觸李娟的作品是《冬牧場》,從此以後無法自拔地迷上李娟,迷上她阿勒泰的生活,作為公眾號第一本推薦的書,肯定要是《冬牧場》

《冬牧場》在豆瓣的評分是9.0,有很多人說它是一部倉促的作品,大概愛之深責之切吧,但是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相當誠心的作品。2011年,李娟隨牧民一起,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在冰天雪地、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一待半年,最後李娟用她的「娟式」幽默將哈薩克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觀一一展現在本書中。

阿勒泰的冬天是異常冷的,經常是零下四十幾度,加上荒野之中不講道理橫衝直撞的大風,氣候條件非常惡劣。轉場出發之前,李娟是這樣的裝備:上身從裡到外是棉毛衣、薄毛衣、 厚毛衣、棉坎肩、羽絨外套、羊皮大衣,下身從裡到外依次是棉毛褲、保暖絨褲、駝毛棉褲、夾棉的不透氣的棉罩褲、羊毛褲,加上皮帽子、脖套、圍巾、口罩、手套。

轉場過程中,寒冷帶來的痛苦和不便太多了。可是李娟說

無論如何,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著寒冷的「正在過去」

我們生活在四季的正常運行之中——這寒冷並不是晴天霹靂,不是莫名天災,不是不知盡頭的黑暗。它是這個行星的命運,是萬物已然接受的規則。

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卻理所應當,寒冷可以抵抗。

上圖右下角是牧民的家,是臨時的也是永久的。他們不長住這裡,但是他們常住這樣的家。進入 冬窩子的牧民們,在大地起伏之處尋找最合適的背風處的窪陷地,挖一個一兩米深的坑,坑上搭幾根木頭,鋪上乾草束,算做頂子,裝扇簡陋的木門,便成了冬天的房子:地窩子。

牧民的家產

牧民的財產,除了地窩子里那些破舊的傢具,就是他們;牧民的吃食,除了平時的茶泡囊,還是他們

牧民的日子是艱難的

他們眼中的奢侈品,在我們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甚至是淘汰不用的。

沒有天線的靠衛星搜索頻道的黑白電視;從羊糞灰里刨出來的土豆;一個乾癟的蘋果是他們眼中的珍寶;因為長期沒有蔬菜吃而缺乏維生素;冬天,雪就是他們的生命之源,下雪的話還好,不用跑很遠去背雪塊,沒有雪,就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背雪塊。

髒得不能再髒的時候,他們只能用一碗水洗頭,連洗髮液都沖不幹凈;洗澡是抹洗衣粉,沒有多餘的水沖洗,就直接用濕毛巾擦去;

衣服很久很久洗一次,以至於一件第一次洗的『新衣服』髒得完全不像樣,像是穿了好幾年;在縣城裡讀書的孩子,一回到家就趕緊脫掉身上的乾淨衣服,穿上自己的舊衣服(這舊衣服可能是爸爸的舊衣服,也可能是媽媽的舊衣服,對他們來說,禦寒才最要緊,有衣服穿才最要緊)

長期的游牧生活,令他們一身病痛。痛到無法走路了,就每天吃很多的阿司匹林和去痛片,幾乎每一家牧民都備有這些廉價的葯。

為什麼不去看醫生?用牧民的話說,他們去治病了,羊怎麼辦?不放羊,又哪裡來錢去治病。

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偶爾看到電視里的一些電子產品廣告,會問:是真的嗎?城裡人都用這些?

冬天放牧,顴骨上吹得通紅,一開始還好,過了冬天,酡紅就變成了黑色。牧民的臉就是這樣的,很多其實還不到二十歲的小夥子小姑娘,整張臉黝黑而蒼老;手指甲因為長期缺乏維生素而扭曲,凹凸不平。

寂寞佔據了他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整個牧場方圓十里,不,應該是幾百里的樣子,甚至只有一兩戶人家,非常難得會來一個人,有時候僅僅是一輛過路的汽車,都會非常興奮,加瑪甚至為此專門洗頭。

出去放牧,一放就是一整天,除了牲畜,滿目是天空,流雲,白雪,黃沙。沒有手機可以打發時間,只有東風在耳旁呼嘯;到了晚上,圍著一個黑白電視機看,把每天晚上看電視看做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直到把一整天儲存的電看完(太陽能電池保電時間有限,最多看一集半的電視劇,甚至隔兩三天不能看),才戀戀不捨得回到自己睡的地方。

他們的日子又是充滿希望的

他們在放牧的七八個小時里是怎麼過的呢?百無聊賴地看著遠方,生出無端的憧憬;自娛自樂地唱歌跳舞,也算是自得其樂;或者自言自語,會不會是消極地告訴自己類似於『太他媽無聊了』這樣的話,可能我們會,他們不會。

身體疲累,心卻熱情似火。女人們待在冬窩子里沒事的時候,會綉東西,或者是毯子,或者是縫補衣服,或者是織圍巾衣服。

不知道寂寞為何物,雖然他們真真切切得就被它包圍著。一個冬天,不,是一整年,也許應該說是一生,都生活在這樣廣闊寂寞的天地里,卻未曾覺得寂寞。

也許,用寂寞這樣的字眼去形容他們的生活都是出於我自己的揣測。

別因為這些生出同情和憐憫,看完這本書,你會知道你更多的應該是感到震撼。

看完這本書,好像跟著牧民去了一趟冬牧場,好像自己也曾背過雪塊放過牧,好像自己也吃過囊泡飯,好像自己也曾置身於那樣廣闊的荒野中,四周都是呼嘯而過的風……

先不要嚷著去西藏洗滌心靈了

去看看這本書吧

最後

送上幾段摘抄

想想看,若是在城市裡,若是在人群中,當生活陷入絕境時,還能伸手乞討,還能在垃圾箱里翻找廢棄物。在那裡,人們永遠都有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永遠都有活下去的機會——在那些地方,「活下去」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活得更好一些」。可荒野不,在荒野里,人需要向動物靠攏,向植物靠攏。荒野沒有僥倖,沒有一絲額外之物。

當我以為世界是籽核時,其實世界是蘋果;我以為世界是蘋果時,其實世界是蘋果樹;我以為世界是蘋果樹,但舉目四望——四面八方是無邊無際的蘋果樹的森林……

一切總會總會過去,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looker 的精彩文章:

TAG:Inloo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