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作者:王鏡清


1.

前幾天聽了一個真實故事。

有位美麗的女士一直心想著,等把自己的兒子養大到18歲成人,她就去自殺。她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提起過這個心愿,但是有一天,她兒子突然開口對她說:「媽媽,我有個心愿,就是活到18歲就不活了。」

這位女士心裡一驚!

她不知道天天看起來生機勃勃的兒子,怎麼會有和自己如此一致的心愿!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2.

我的一個對我產生過較大影響、無比有才情的朋友,從中學年代就告訴我,他的人生目標就是陪著爸爸媽媽活到老,只要爸爸媽媽去世了,他就追隨他們去世。

《小王子》是他買給我看的,《千與千尋》也是他告訴我一定要看的。結果這兩部作品都影響了我的生命軌跡。

第一次聽他那麼講起自己的人生目標時,我們都尚且年幼,他認真地講,我認真地聽,並不能深刻地理解這裡面藏著怎樣的情緒。

沒想到,8年過去,8年時間我們再沒見過面,久別重逢時,他依舊談及這個人生目標,沒有改變。

他可以如數家珍地告訴我,他的父母對他的好。進入社會後,很多人事都讓他感到不適甚至是失望,但是在他心裡,父母好像是守護著他、也被他守護著的溫暖凈土。

我不由地想起,8年前,他跟我講到的另外一件事:他的爸爸媽媽原本以為此生不會有小孩了,可是他卻像恩賜一樣誕生在他們的家裡,他們從小就把他捧在心田。有一次,他的媽媽似乎經出了事故,當時問他:「如果媽媽死了,你會怎樣呢?」

「那我就繼續找小夥伴玩呀!」他說他記得很清楚,當時他在車裡坐著,媽媽也在車裡坐著,爸爸在開車,小小年紀的他是這麼回答的。

事情敘述到這裡,他定定地看著我,一字一句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那時會這樣回答我媽,我一定是太鐵石心腸了,我現在都記得我媽當時有多麼心寒。可是她那麼痛苦,依舊在後來對我還是非常非常好,非常非常好。所以我這一生,只對爸爸媽媽好,他們去世了,我就追隨他們離開世界。」

……

追求快樂、天真無邪,是小孩的天性,他們的世界裡,一開始並沒有「死亡」、「痛苦」這一類辭彙,倒是可能有玫瑰花和麥田裡的狐狸,彈彈球和電子遊戲。

我沒有告訴他,在我眼裡,他父母對他的好,不只在於他們給了他多少,還在於,他可以在小時候毫無壓力地告訴父母:「不管你們過得好不好,我都想要快樂。」這不是鐵石心腸,這是孩子最純真的天性。

當一個小孩眼裡突然映入了父母的痛苦,他會迅速放下孩子的天性,扮演父母的保護者:「如果你們過得不好,那我也陪你們過得不好。」

——我要逆著天性來愛你。

就像第一個故事裡的那個小孩,他可能從來不知道媽媽準備在他成年之後自殺,但是他就是無形之中也產生了活到成年就去死的想法。如果你問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他也許說不清楚原因,也許說出的原因跟媽媽毫無關係,他甚至是在無意識層面完成這個陪伴過程的。

那個看起來完全不在意你感受、只關心他自己事情的小孩,所謂的不孝,只不過是他可能沒有及時離開他的快樂、來陪你在痛苦裡呆一會兒。可你不知道的是,一旦他理解了你的痛苦,他會拿整個生命來忠誠於你,陪你輪迴這痛苦。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3.

這是巧合嗎?

如果孩子意識層面並不知道父母經歷了什麼,他(她)會如何用無意識的方式,來忠誠於父母的呢?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這是一位幼兒園小朋友擺的沙盤,擺沙盤時,她的父親離她很遠,在跟別人憤憤談論自己的糟糕經歷。

小姑娘本來很開心地在擺放桌椅、茶具、洋娃娃、水壺這一類比較有過家家生活氛圍的沙具,但是突然之間,她推倒了洋娃娃,開始擺放棄坦克、警察、停止標誌、禁止通行的路牌……

我當時很困惑,不知道為何她會突然有這樣大的主題改動,並且在她的沙盤上可以明顯看到一股異樣的情緒。

正當我奇怪時,我突然意識到遠處他的父親此時正情緒很激動。我剎那間感到身體一陣發麻,正當我思考小姑娘是否在用沙盤呈現她父親的情緒時,她叫了我幾聲拜託我幫她拿擺放在高處的沙具而我沒有聽到,這時,她把陪伴著洋娃娃的釣魚老翁從椅子上拿了下來,放在離洋娃娃很遠的地方。我突然間驚醒,向她道歉,問她需要哪個沙具,當我遞給她需要的沙具時,她又將釣魚老翁挪回到洋娃娃身邊。

那一刻我真是觸目驚心!

雖然在上幼兒園,雖然很多事情小姑娘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是她居然悄無聲息地在用沙盤呈現著四周的一切,包括我的走神——那個釣魚老翁代表的正是作為沙盤療愈師的我!

後來,她的父親還是在遠處因為房子的事情感到憤憤不平,小姑娘最後在坦克上擺了一個警察,和長頸鹿遙遙對望著。那一幕竟使我身體感到寒冷,這小小的孩子,也許看起來只是在玩玩具,但她面對大人的世界裡發生的衝突、憤怒的父親,此刻內心一定埋下了小小的困惑種子,如同那隻沉默又可愛的長頸鹿,和站在坦克上的警察遙遙對望著……

小女孩最後拿出一個指南針,問我:「阿姨,我可以把指南針帶走嗎?沒有它,我會迷路的。」

我搖搖頭,微笑又有點悲傷地看著她,說道:「不可以喔。指南針別的小朋友也許也需要用到,不過沒關係,」我摸摸她的心口,對她說:「只要你跟隨你的心,你總會找到方向的。」

小女孩一愣,握住指南針看了我好一會兒,突然間,彷彿心領神會般笑了,對我說:「那我知道了,我會在大森林的外邊找到指南針的,對嗎阿姨?」

我點點頭:「如果你的心告訴你,在大森林的外邊可以找到,那就去吧!」

小姑娘並不知道成人的世界裡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麼,她只會用童話里的東西來嘗試比喻,用帶走指南針的方式來表達她需要方向。而作為一個沙盤療愈師,似乎也並不需要講太多的道理,只是告訴她,跟隨自己的心,不管生活里發生了怎樣的困惑,她總會找到她的大森林,和森林外為她指路的指南針。

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孩子無意識地接受到父母的痛苦,無意識地用他(她)自己的方式,——不管是在沙盤上呈現,還是擁有和母親一樣的自殺心愿,或者爸爸媽媽不在人世自己就追隨他們而走——這個過程不需要孩子有意識地參與就能完成,也正是因為孩子們是無意識參與的,所以這種愛才往往讓人心痛,甚至不能被識別,甚至用相反的方式(比如對抗)來呈現。


4.

你也許會說,不不不,我家小孩是真的太氣人了!

是的,當孩子的愛,無意識地用對抗的方式來呈現時,這種愛確實難以被一眼認出。

那我就給你講個故事吧。因為不知道文理分科該如何選擇,而找到我這裡做沙盤的中學生的故事。

這個中學生,為了他的文理分科,可以說是全家族的十幾口人都操碎了心,誰都無法保證在這個飛速發展、說變就變的時代,到底如何選擇是最適合他的。每當家人問起他的意見,他都會說:「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你以為在他那副迷茫的、略帶怯意的表情背後,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在擺放這個沙盤時,他先是把所有用得到的沙具都擺上來,然後分幾個區域調整位置,每調整一次位置,他都會先拿著一對新婚夫婦的沙具去試探,然後再考慮要不要調整位置;後來他開始拿一個小紅人的沙具去試探,遇到障礙就又拿回新婚夫婦。

他把這個沙盤命名為:新航路的開闢。

他接著給我講了他念高中以來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種種障礙和突破,又提到:「以前我總是和媽媽吵架,覺得她說的很多都不對,念了高中,自己探索了好久,才發現以前媽媽說的很多話都是對的。」後來他又說:「文理分科這件事,我真的不知道怎麼選擇,讓大人們做決定吧。」

「那個小紅人代表你嗎?」

「一部分程度上來說,是的。」

我想了一會兒,問道:「那個新婚夫婦的沙具,在新航路開闢的過程中,帶給你很多安全感和探索的勇氣,是嗎?」

「YES!」一提到新航路開闢,他就興緻頗高,告訴我哪一塊代表歐美文化,哪一塊是非洲文化,中國文化又分布在哪裡……「我想把中國的陶瓷運到歐美那邊,我會讓新婚夫婦先去試探歐美那邊的口風,如果合適,就讓船載著陶瓷起航。」

我差不多理解了,這個看似是新航路開闢主題的沙盤,其實在講的是這位中學生進入高中後,在人際關係的衝突和對立之中尋求交流融入的過程。這是個心思敏銳的孩子,能夠比同齡男生感知到更多的東西,陌生的住校生活、陌生的新同學,對他來說,曾帶給他種種挑戰。而父母就是他心中的安全島,想起他們的存在,會讓他的「小紅人」部分更有勇氣地探索和應對挑戰。

這樣的孩子,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想法……

「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想選文還是選理?」

「我真的不知道,」他非常非常真誠地對我說。「這件事很複雜,我實在是無法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合適,還不如聽媽媽的,這樣,萬一出錯了,還有人可以商量。」

「爸爸媽媽會給你很多很好的建議,這次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文理分科該如何選擇,你可以最終把選擇權交給爸爸媽媽。」我引導道:「可是同時,你也要知道,你未來的人生,總有一刻是需要你獨立作出選擇的。就像走到一個岔路口,誰都不知道哪一條路後邊有怎樣的風景,那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他愣了一會兒,突然說道:「其實我覺得選文科會輕鬆一些。」

臨走之前,他簡單敘述了選文選理的利弊,說他決定選文。

別以為這個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等到第二次見面時,這位中學生的媽媽再次問道他要選文選理時,他居然說道:「不知道,選理也行啊。」

我大吃一驚,小聲問道,「上次做完沙盤,你不是覺得選文更適合你嗎?」

他看了我一眼,說:「沒事,選錯了,大不了下學期再調迴文科。」

我想起上次他擺放的沙盤中央,在開闢新航路的兩艘輪船旁邊,有兩個受傷的、痛苦的傷員,在傷員旁邊,還有一個象徵著療愈意義的抱著孩子的母親……我突然意識到了什麼,轉頭問中學生的媽媽:「是不是,其實您心裡一驚有主意了,希望他選理科?」

這位中學生的內心深處,一定是有未提及的痛苦和掙扎的,就像那兩個傷員,靜靜地呆在輪船旁邊,使得輪船似乎不忍心就此啟動……而傷員們內心的傷痛,也註定由抱著嬰孩的母親沙具所蘊含的愛,來撫平。所以我把矛頭指向了中學生的媽媽。

中學時的媽媽連忙說:「我一直說的就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不,您一定是早就有自己的打算了,雖然沒有說出來過。」我咬定,繼續說道:「您知道嗎,您的孩子非常尊重您的意見、在意您的感受,上次做沙盤,每當他要大規模調整沙具的位置,他總會先用代表您和他爸爸的沙具來試探是否合適……」

我話音未落,就聽到一直用若無其事口吻說話的中學生,此刻滿是委屈地氣急敗壞道:「哎呀,說這些幹嘛!媽媽不是總覺得我不聽話、沒良心、愛和她對抗嗎?她不會懂的!」

中學生的媽媽一愣, 突然笑了,小聲說道:「我是心裡想著,如果他選理科的話,萬一學得不好,我可能更有能力在日後幫到他。不過,好了,重要的不是我能幫到他多少,這件事真的是要聽孩子自己的意見。」然後她對中學生說:「孩子,不管你選文選理,媽媽都支持你。」

直到這時,一直呈現對抗姿態的中學生,靦腆地笑了,說了句:「那選文吧。」

一個心裡早有打算要選文的孩子,可能因為察覺了一直嘴上說著「讓孩子自己選」、心裡卻早有打算「希望孩子選理,這樣他萬一學的不好,可以幫到他」的媽媽的微妙態度,而對外宣稱自己不知道選什麼科,甚至願意先選理,以自己學不好再調科的代價,來成全媽媽對他學不好的擔憂。

所以,無意識的愛最是要命,甚至會無意識地去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擔憂。

我的發小今年過年對我說,她就像一隻鳥,總是對人們說:「你們看,我沒有翅膀!」這樣她就可以假裝忽視自己腳上的腳鐐——這腳鐐是她的父母用擔心為她帶上的。因為她不能出去闖,於是她做著自己不喜歡、但在父母眼裡非常安穩的工作,一遍遍告訴自己,沒關係的反正我也不會飛,出去闖我會生存不下去的。她說,這樣至少她心裡好過一些。

她提起父母就滿是抱怨,說他們不懂她,說他們限制她。我試圖讓她覺得她父母只是想關心她,她就會極力地反對,說「那不是關心,盲目的關心等於控制!」看她如此痛苦,我便不再試圖為她父母講話。沒想到,她說著說著,就幾乎哭出來,講著她對父母的愧疚,講著母親把她帶大的艱難,講著自己要離他們很近、很近,照顧他們,讓他們安心……

那個看起來和你格格不入、不聽話的孩子,可能在悄無聲息地感受著你的苦痛,嘴裡對抗著你,心裡卻默默地為你打算,哪怕用犧牲自己的方式。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5.

在沙盤工作坊認識的朋友明4月3日給我發了好幾條語音。

她說道,她發現,她和母親之間有很深很深的鏈接,母親那裡似乎有股強大的驅動力把她往母親的苦痛中拉,去輪迴母親的苦痛,用她的原話說,就是她被拉往母親的火坑裡,如果她進了火坑,會感到痛苦;如果不進,又會感到強烈的內疚。

這是少有的可以把孩子對父母的無意識忠誠和愛上升到意識層面的人。

最後她說道,她要帶著女兒,先和母親斷掉一段時間聯繫,不是無意識地出於內疚而輪迴母親的火坑,而是等到自己可以如如不動地觀照、保持覺知和定力時,再來把母親從火坑裡往外拉。就像《地藏經》里地藏菩薩救母,不是隨母親在地獄裡受煎熬,而是自己以極大願力、定力,無條件地愛著母親,方能從地獄裡救出母親。

在她的敘述中,其實包含了孩子跳脫無意識的愛、走向成熟、來到有意識的愛的重要軌跡。無意識的愛常常是招致不幸的、令人痛徹心扉的,有意識的愛才能帶來療愈和救贖。只不過,從「無意識的愛」到「有意識的愛」中間的這段路程,恐怕常常是讓孩子和父母雙方都心如刀割、望而卻步的啊!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6.

作為父母,雖是付出的一方,也確實難免會對孩子產生期待,但是隔著期待,往往就會無法感受到來自孩子的深沉的愛。兩代之人相互愛護著,卻可能上演了共同不幸、或者相互對抗的故事。如果作為父母的一方,可以保持察覺,在苦痛中不期待著孩子是那個能走進來理解自己、拯救自己的人,甚至在察覺孩子無意識地輪迴自己的苦痛時可以引導他(她)活出他(她)自己的快樂……那將是不可思議的大愛啊,這樣的父母,也註定是靈魂獨立的了不起的人。

作為孩子,雖是接受的一方,若能跳出無意識的忠誠,看到自己願意深陷不幸或者與父母對抗的背後,是不被理解的愛與忠誠,且這份愛只有當自己走向成熟、變得有意識方有出路,那麼這個孩子此刻也就超越了他(她)父母所帶來的認知局限,非常了不起地活出他(她)自己的生命了!



作者簡介:王鏡清

那個令你寒心的孩子,你知道有多忠誠於你嗎

作者微信二維碼

中級沙盤遊戲心理療愈師,阿卡西記錄閱讀師。

長期接手個案療愈,系統學習薩提亞心理學流派、觸療愈、阿卡西記錄閱讀,擔任過相關工作坊的助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金現心理諮詢師 的精彩文章:

TAG:王金現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