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人的恐怖主義

一個人的恐怖主義

一個人的恐怖主義

文字 ?/ 冰糖 顏阿措

發布 ?/ 甜到心理

音樂 ?/《易燃易爆炸》

配圖 ?/ 冰糖

易燃易爆炸

 如也

陳粒 

00:00/03:20

520的美麗日子,本想緩緩勁,工作室就接到了一個不容推延的來訪。

余暢,14歲,初二年級,前不久因為打架被學校記了大過,把一個熱水瓶砸向室友,差點釀成大禍。老師說這孩子心理有問題,叫家長找心理醫生看看,不然就不要上學了。孩子堅決不同意在當地做諮詢,這才托三問五的到了我這裡。

我約了他們中午見面,余暢跟爸爸媽媽一起來的,大人客氣的寒暄,孩子一言不發。

然後是我和他的談話時間,我問他,你怎麼打人了?他沒說話。

我說,當時是不是發生了讓你特彆氣憤的事情?

他用很低的聲音說,他們欺負我——他說話的時候幾乎咬著牙。

我說,我就知道是有原因的。

慢慢的,余暢開始跟我說了事情的原委---

原本三個人的宿舍,來了新的成員,這是個外縣的男孩,話不多,看著木納 ,成績也不太好,老師經常兇巴巴的說他。

於是宿舍開始有了新的娛樂項目,他們在男孩的茶杯里吐痰,穿鞋在他的床上瞎蹦,倒空他的開水瓶,男孩總是莫不吭聲,但時時握著拳頭。

這天,幾個人用空了男孩的熱水,把洗腳水倒進男孩的水瓶里,等男孩發現以後,還戲謔的大笑,終於,這個水瓶砸向了笑聲最大的那一個---

我聽完這個故事,我的拳頭也緊緊的。就在上個月,一起惡性傷人事件,引發了大眾對「校園霸凌」問題的熱議,當悲慘的事情發生,往往不是只有一方是受害者,---

2018/4/27

4月27日18時許,陝西省榆林市發生惡性傷人事件。在米脂縣第三中學附近,19名學生被人用刀砍傷,最終有9名學生不治身亡,犯罪嫌疑人趙澤偉被當場控制。關於其作案動機,媒體報道稱,「是因為多年前在三中上學時受到同學的欺負」。

「惡魔的遊戲」

對無辜的群眾進行殺害的事件的英文表達是mass murder,中文尚且沒有一個通用的專門辭彙來表達,我姑且就叫它「群體傷害」。很多群體傷害案的罪犯都是受到報復心或嫉妒心的驅使,選擇學校或者辦公場所作案,因為這正是對他們造成心理傷害的地方。

這些兇手濫殺無辜的理由,往往被籠統的概括為「報復社會」。但是其實,對於他們來說,社會是什麼?他們並不是很清楚。他們多是被邊緣化的「失敗者」,長期處於被人冷漠的境地,渴望被人關注。

研究群體傷害案的心理學家皮特·朗文有一個觀點,每個罪犯都有可追溯的心理起源。就以427米脂事件來說,縱然造成最後悲慘結果的原因是複雜的,但是一個清晰的、令人無法迴避的原因卻是可以被確認的:趙某曾遭受過校園霸凌。

霸凌,不僅僅是打你這麼簡單!

校園霸凌是指學生之間的權力不平等的攻擊性行為,是長期、反覆發生的,或者有持續發生的可能性。要注意霸凌的核心特徵是「權力的不平等」,最有傷害力的地方不是打你一下踢你一腳這麼簡單,而是讓你覺得自己處於無助的弱勢這一點無法改變。它的行為包括語言文字霸凌,社交霸凌,肢體霸凌等。

有沒有恃強凌弱?

有沒有傷害意圖?

有沒有重複傷害?

有沒有挑釁在先?

一名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下,這些「負面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和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一樣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或對家庭出生或其他方面的嘲諷、評論或譏笑。不光是打你那麼簡單,更惡劣的是拳頭背後的故意傷害。

1、 直接霸凌

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等,一般以言語、神態、手勢或暴力行為,對他人進行直接的人身攻擊,以取笑、威脅、貶低、辱罵、輕視、刁難和武力為主要表現形式。

2、 間接霸凌

以損壞名譽、孤立、散播謠言或者損壞和竊取他人私有物品,而給他人帶來消極影響的,偏向社交上的霸凌。

3、 新形式霸凌

網路霸凌,這種主要通過在社交平台、網路和電子媒體上推送和散播傷害他人的材料等包括網上謾罵誹謗、網上泄密、網路排擠、網路跟蹤等方式。

霸凌,不是跟你鬧著玩!

很多時候,家長和老師會認為孩子之間只是鬧著玩而已,沒有那麼嚴重。甚至很多霸凌者也會說,我們是跟他開玩笑的,了不起算惡作劇吧。然而,霸凌並不是玩笑,一點都不好笑。

1、面部表情 孩子打鬧時臉部表情是自然愉悅的,而霸凌時表情是一方猙獰一方痛苦的;

2、參與意願 打鬧時孩子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參與,而霸凌則是被迫或者因為被挑釁而參加的;

3、用力程度 打鬧時孩子會控制自己的力道,擔心自己會傷害他人,而霸凌的時候會十分激動、失去理智、失控狀態攻擊他人;

4、角色是否轉換 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會輪流轉換,而霸凌時雙方通常是固定角色,被欺負者一直被欺負;

5、是否群聚 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會一起玩,但霸凌結束後則一鬨而散;

6、蓄意傷害 打鬧沒有企圖傷害,不慎發生了傷害會立即停止,或積極救助,甚至道歉,而霸凌時一方企圖有意給對方造成痛苦,並且從中間得到滿足或快樂,不會在傷害造成時就停止,往往會任由傷害惡化;

7、重複發生 打鬧一般具有偶然性,對象和行為方式都有偶然性,而霸凌是經常性、重複性的,起碼出現至少2次以上的攻擊行為。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定是孩子的某些方面有問題,所以才會被霸凌?

這個想法是很危險。人是群居動物,被霸凌的學生往往會被孤立,這本身就讓他們感到不安和自我懷疑。

在我們的教育里,我們會對孩子說「不要被欺負」——有次,在小區花園看到一個瘦瘦的、五六歲的男孩子被小夥伴不小心推倒了,一直在哭 ,他爸爸就很不耐煩的沖他喊 「你哭什麼,人家推你,你不會推人家啊?人家打你,你不會打回來啊?沒用的東西,還好意思哭!」然後男孩的哭聲就小了,一直暗暗的抽泣,他是在對自己說——我要變得勇敢?還是——以後再這樣不能讓爸爸知道。

當孩子自我脆弱,無法分辨平等遊戲和戲謔欺凌;當孩子受到欺凌,認為是自己辜負了大人的期望而不敢明確表達;當孩子不能表達進而覺得是因為自己沒用而默然承受,「好欺負」的性子會讓他們遭遇更多的不幸。

他們需要相信的第一件事就是:這不是他們的錯!

作為家長,如果你的孩子:

身上有不明原因的傷口或者瘀傷;

周圍出現不熟悉的幾個新朋友;

孩子不想上學或者不想走之前上學的道路;

一直以頭痛、胃痛為理由請假;

和家長要錢、偷錢;

喜怒無常,時常被噩夢驚醒;

開始悶悶不樂,成績明顯下降;

莫名的情緒失控,痛哭或者把自己關進房間;

開始嘗試跟你描述一些別人受欺負受排擠的情景---

你一定要注意了,是不是他們遇到了什麼事情。

霸凌別人的孩子天生霸道?

事實情況是,霸凌是孩子從後天成長環境中習得的。霸凌別人的孩子,有很大概率也是被霸凌的對象。被父母冷遇,經常目睹父母爭吵、打架的孩子容易出現霸凌行為。

當弱者遭遇惡行,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和合理的解決,沒有人來幫他撫平身體和心靈的創傷,那麼就很容易產生惡念,報復社會,報復他人,為自己「復仇」。

孩子霸凌是因為家長管教不嚴?

事實上正相反。很多孩子霸凌別人,正是因為家裡對孩子行為管得太嚴,對他的感受關注的太少;給的懲罰太多,給的支持鼓勵太少。簡單粗暴的方式,被孩子的意識反抗,卻被孩子的潛意識接受,他學會了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甚至變本加厲。我看過一個在大人面前很乖巧的女生,到網上散布謠言誹謗班裡一個同學,用了很污穢的語言,說的特別過分。請家長來協助處理,她爸爸來了張嘴就罵 ,越罵越難聽,幾乎都要動手了,當時這孩子眼裡的冷漠和麻木比這混亂的場面還叫人害怕。

GIF

霸凌只是孩子不懂事?

很多家裡養著「小祖宗」,厲害的不得了,在家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呼來喝去,到外面搶玩具、咬人、罵人、欺負小朋友,家長只會笑笑說,孩子小,長大就好了!

為什麼長大就好了啊?

研究表明,小時候有針對性地欺壓別人的孩子,長大後有很大可能性也會繼續使用霸凌的手段或者其他負面行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除非有成人及時和他們建立信任關係,進行干預。

佛洛依德說,人格發展三個層次: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衝動組成,不受邏輯、道德約束,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盲目追求滿足。就是我想幹嘛就幹嘛,我高興幹嘛就幹嘛。

自我,是人格中的意識部分,是來自本我經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的知覺系統,在事實原則指導下,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就是當孩子行為受到外界規範,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後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那個能夠進行自我批判的道德控制的部分。是孩子能更客觀的反思和審視自己,形成內在良知和後道德水平,在違背這一切的時候,有預期的懲罰感和罪惡感。

在極其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行為沒有得到足夠的約束,缺乏挫折教育,因此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迎合他的需要和喜惡,一旦不如意就會覺得所有人都對不起他。長大後,這種執念在現實中一再碰壁就會產生極端行為。他們往往不在乎別人的感受,無法共情和分享,並在甚至是只能在暴力佔領中得到快感,所以常常鋌而走險。

GIF

我和余暢聊了一個小時,然後我讓他去工作室的閱讀長廊看看書。

余暢的媽媽急忙走過來問我:老師,我孩子有沒有心理問題?我當時是有點激動的,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我對她說:你好好跟孩子談談,

別說你多麼了解自己的孩子,別說這孩子不太愛說話,你有沒有給過他足夠的信任和支持和鼓勵?對於孩子說出的話,你們能聽進去多少?你有沒有告訴過他並設法讓他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是他堅強的後盾?

這件事還應該去學校與老師交流,收集一些情況信息,如果真的涉及校園霸凌,需要你們堅定的保護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甜到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甜到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