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烽火,漢昭烈大帝的遺恨
東漢後期,奸臣宦官釀禍,導致全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各路諸侯獨霸一方,有皇室血統的劉備痛心不已,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公元207年左右,他遇到了奇才諸葛亮,諸葛亮建議他以政治勢力相對薄弱的荊州和益州為基地,先站穩腳跟,再徐圖霸業。
然劉備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被曹操趕得東逃西竄,無用武之地。終於在公元208年,劉備藉助東吳勢力大破曹軍,才稍稍站穩腳跟。戰後劉備率先發難,搶佔了荊州大部,奪取勝利果實,然後再準備用陰謀手段奪取益州,隆中對的設想日益變為現實。
外有「匡扶漢室」的政治大旗,內有諸葛亮,關張趙等重臣輔助,劉備軍團可謂勢如破竹。先搶荊南,再圖巴蜀,降劉璋自領益州牧,破張郃大定西川,至公元219年,黃忠斬夏侯淵於定軍山,取川陝要地漢中,關羽北伐水淹七軍,曹操在荊州北部的最後據點也岌岌可危。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三分天下勢已成。
然而,在關羽北伐的關鍵時刻,既對劉備侵吞勝利果實不滿,又擔憂劉備擴張太快的盟友孫權突然反水。東吳大將呂蒙,陸遜用白衣渡江的陰謀手段奇襲荊州,兩個月全殲荊州關羽軍團,關羽被俘身死。
愛將的身亡讓劉備心痛不已,荊州的失去更使得日後統一的霸業幾成鏡花水月,雄心勃勃的劉備完全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公元221年,在曹丕篡漢後,劉備於成都稱帝。繼承大統的昭烈大帝的第一策便是準備伐吳,他排除了益州本地人士秦宓和大將趙雲等鴿派的反對,決定親自東征。
劉備集團本就以荊襄人士為主,軍心民心皆怨東吳,東征不可避免,然而東征前,猛將張飛卻被部下暗中謀害,為東征留下陰影。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5萬精銳伐吳,開頭勢如破竹,前期吳斑,馮習等部隊攻佔三峽峽口,打到吳國境內,北邊黃權率萬餘精兵駐紮江北,防備曹魏,馬良再說服荊襄當地蠻族沙摩柯同時反吳,吳軍自精銳水軍被突然襲擊打得大敗之後,幾乎完全無還手之力,節節敗退。
孫權初期根本沒意識到劉備的反應如此激烈,甚至還大打「絕蜀事魏」的美夢,當劉備大軍襲來之時才如夢初醒,然而劉備席捲荊襄七百里孫權卻幾乎無還手之力,前線總司令陸遜焦頭爛額,撤到要道夷道,猇亭,由於劉備第一波攻勢已成強弩之末,才勉強穩住陣腳。
所幸孫權慧眼識才,沒有追究陸遜責任,並任命他為大都督,陸遜也終於冷靜了,發現了劉備的致命弱點。
由於關羽的荊州水軍全滅,劉備幾乎只能從陸上一條線進攻,進軍路線及其狹窄,不得已以長蛇陣駐紮,吳軍主場以逸待勞,水軍主力仍在,陸遜有了底。
待到酷熱的暑期,天乾物燥,陸遜反擊開始,大批東吳水軍戰船出擊,在蜀軍的幾百裡布防線撕開了幾個空子,像赤壁一樣再度火攻,蜀軍本就疲憊,加上軍營附近又多有江南的灌木茅草,長蛇陣又無法有序撤退,五萬精兵,燃燒殆盡,劉備幾以身免。
劉備狼狽逃亡石門山,焚燒潰兵軍備阻塞山道,才撿回一命,逃到白帝城。後趙雲率兩萬援軍來到,東吳方才作罷。
荊州、夷陵兩大敗,蜀漢搖搖欲墜,荊州被吞,上庸喪失,南中反叛,軍事人才幾乎全滅,大將僅剩趙雲、魏延兩人,兵員剩不到一半。雖諸葛亮天縱英才,花了五年奇蹟般地穩定住局勢,維持了蜀漢四十年國運,但隆中對的雄心壯志已徹底成為泡影,白帝城也成了蜀漢帝國的傷心處。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