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眾不可怕,自輕自賤才要命

小眾不可怕,自輕自賤才要命

這是一個專門與雞湯,謠言,成功學和偽科學作對的賬號……

這是我正在進行的寫作計劃,有興趣者可訂閱,點擊:我的不閹割文章寫作計劃訂閱文章均不公開,只供稿給訂閱者。不發佈於公眾號上。若想了解更多知識,可訂閱。

小眾生存

作者:喵咕嘰

公眾號「喵眼觀天下」註:此文為讀者投稿,作者喵咕嘰。哈爾濱人。留日學生。

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大概是說一個地方鬧災,國王欲帶著臣民遷徙。可是這個國王認為老人會拖後腿,於是下令殺掉所有的老人。有一個年輕人不忍這麼做,便偷偷把自己的老父親藏了起來,帶著一起上路了。後來,在半路上因為缺水,一度導致了困境。這個年輕人就在夜裡偷偷求助自己的父親,次日,他便按照父親教的辦法,指引大家找到了水源。國王對他大為讚賞,他便說出了真相,國王才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

自從上學時了解了一些戲曲的發展史和相關常識之後,便開始嘗試欣賞戲曲。都說戲曲沒落,這是事實。戲曲是一種傳統市井文化,萌發於城市文明博興的唐宋之交,此後從南宋到晚清都保持著活力,甚至於天然帶有對民間的文明教化功能,古代很多老百姓雖然不識字,但他們的三觀很大程度上受到戲曲,以及評書的影響。

至於說,戲曲在今天的沒落,是大眾審美的一種自發選擇,其實這個現象本來沒有什麼可悲的,就是一種時代推演的過程罷了。畢竟,戲曲的表現形式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了。記得多年前,我問過教我們唐文學的老師,為什麼如冰箱、電視之類的現代事物,難以作為詩的意象被使用,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對這些冰箱電視的情感,沒有達不到古人對花鳥魚蟲的那種程度。後來想想,我覺得也未必盡然。不一定是現代人對冰箱、電視、電腦什麼的沒有感情,只是現代人表達感情的方式變了。其實不是現代才變的,從明清開始,對詩歌的接受度就遠遠低於小說和戲曲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唐詩宋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存在,他只屬於自己的時代。

唐詩宋詞之於明清、就和曲藝之於現代一樣,可以說是「老人」一般的存在。但是,我們之所以要善待老人,並不是出於他們當下殘存的、或曾經的價值,而是因為他們是文明發展中的必然存在。而且,善待老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給他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維持本來的樣子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讓他們強行適應現代社會。

我想說的就是戲曲。首先,所謂戲曲的「沒落」,其實是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變化,變得小眾了而已。但即使是小眾,也有鐵杆粉絲的,而且和年齡沒有任何關係,戲曲在任何時代,都不是和老人劃等號的。我經常去劇院看戲,可以說觀眾年齡段覆蓋很全面,從8歲到80歲都有。這點來說,並不能算是沒落,即使再小眾,只要有鐵粉,就有其生存的空間。真正的沒落,是後繼乏人,缺少好作品,以至於連那些真正的粉絲都留不住。

能讓一個行業真正走向沒落,並消亡的,最根本的要素永遠都不是接受者或消費者,而是從業者或生產者的功利心和投機心理,導致產品質量下降,連那些「死忠粉」都失去了,那就真的關門大吉了。

就說京劇吧,雖然歷史不算長,但是也一度是風靡全國的絕對主流文化。雖然也經歷過文革的打擊,損失慘重。如今的景象,就是很多紅極一時的表演流派後繼無人,慢慢走向消亡。要說根本原因,依然是行業體制問題。

京劇本來是個單純的文化符號,可是一旦拿來作為政治符號,就瞬間變味了。上面可以說一句,「要讓看京劇的人多起來,我們要保護傳統文化藝術」,到下面往往就會設立各種辦法來達標。於是,大家就把心思都放在了如何達標上,而不是如何演得好。政治上的「達標」和藝術上的「好」,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因為政治和藝術的出發點,就有本質區別。打個比方說,就像曹丕和曹植,兩人雖是親兄弟,但卻很難和諧相處。如果文藝單位的領導們,都把心思用在如何「揣摩上意」方面,哪還有精力琢磨自己的專業,何況揣摩上意這件事,比鑽研專業要更費腦子。(別說文藝單位了,學校和科研單位也是如此,這才是更可怕的事。)

如果一個中文都講得不咸不淡的外國人,也想學京劇,這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連這樣的水準都能被當成明星,那就真是京劇的災難,而且是所有文化的災難。雖然正經票友也不屑於此,但這個行為對行業的影響非常壞。在此,提一下日本的傳統曲藝,比如歌舞伎、能、狂言、凈琉璃,包括落語(類似單口相聲)這些東西,在現代日本社會受眾面也是非常之小,但是其從業者對這些藝術的尊重之心依然如故,也照樣會吸引一代一代的人加入進來。這些東西會一直小眾下去,也一直會生存下去,小眾反而使其更加精緻。

最近看了個日劇,中文譯名叫「代筆作家」,我覺得直接叫「槍手」會更貼切。講的是一個懷揣作家夢的年輕女孩,半推半就地成了當紅大作家的槍手,最後兩人一起努力走出了陰影和大眾的信任危機。其中有一個情節,我比較在意。年輕的女孩川原自己成了一線作家時,一度為寫不出故事而非常苦惱。後來,被她自爆槍手事件打下去的前著名作家遠野老師,也就是女主,對她說了這樣的話,「你寫不出字,是因為你總想著向讀者獻媚,而失去了自己的本心。」而且,讀者對其作品的評價,也大大降低。

我覺得這話道出了文藝創作的本質,也是藝術區別於政治和商業的最根本要素。藝術創作的大忌,就是把「業績」當成評價標準。文藝的藝術價值和受眾大小,並沒有直接關聯。不信你調查下有多少英國人真正讀過莎士比亞,有多少日本人會背松尾芭蕉,但是這些文化遺產,在他們的民族裡,都被視若珍寶,不會基於現代人是否願意消費來衡量其價值。相比文學作品那些成型的文明,帶有技藝傳承的東西,就更需要從業者的尊重,才不至於使其沒落。古人靠手藝吃飯,所以沒成活就出來現眼,不僅僅是賺不到錢的問題,更主要來說是丟不起那人,整個師門都會受辱。如今,誠如早期的郭德綱所言,「工資把他們救了」。當然,當下的郭德綱恐怕也屈服於市場了。

我們是有「史學自覺性」的民族,所以其實很多傳統都繼承了。我們也是「兼容並包」的民族,所以,很多別人的東西也拿來了。至於,繼承的、拿來的是糟粕多還是精華多,列為看官審視下自己的行業,或許就會發現吧。

小眾不可怕,自輕自賤才要命。我們可以膽小如鼠,可以躲避、可以逃竄,起碼要堅守自己的角落。我怕一旦卑躬屈膝,將萬劫不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喵眼觀天下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的「以和為貴」就是和稀泥

TAG:喵眼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