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幻大視覺的想像與實現:最完美的外星人是不出現的

科幻大視覺的想像與實現:最完美的外星人是不出現的

本屆亞太科幻大會,大劉唯一一場panel

文字實錄

有人把這次對談總結為:畫手和文手互相羨慕,結論:腦洞最好吃。

Concerning Hobbits

 Lord Of The Rings

Various Artists 

00:00/02:55

亞太科幻大會

【科幻大視覺的想像與實現】

嘉賓

Ben Hawker |維塔工作室創意總監,作品包括《黑客帝國》《指環王》《金剛》《阿凡達》

高峽|維塔工作室藝術總監、商務發展經理

劉思汝|20世紀福斯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姬少亭|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

*註:文字實錄略有刪節

姬少亭:科幻電影是伴隨電影誕生最早的題材之一,從1902年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記》,到後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在百年影史中被不同國家不同創作者拍攝,電影對奇觀的要求和科幻天然契合。

各位嘉賓最喜歡的科幻片是哪一部?最深刻的畫面或場景是哪一幕?

《月球旅行記》

劉思汝:我是20世紀福斯的,當然要說自己家的電影(笑),我最喜歡的一定是《阿凡達》咯!因為《阿凡達》造了一個特別奇幻的世界,這個世界如此真實,但又不存在,我覺得這是它最美妙的地方,它有著非常恢宏的宇宙觀。

波普的另一端是《機械姬》,這個片子很日常,彷彿會發生在身邊,是那麼的舉重若輕。我記得裡面有一個畫面,(京子)把皮膚撕下來貼到身上的場景,特別完美,這是一個以小見大的片子,我特別喜歡。

如果說印象很深的場面,應該是老版的銀翼殺手,82年Ridley Scott的那版,這位老爺爺也是福克斯忠實的合作夥伴。片尾有個場景,男機器人Roy在下雨的屋頂上講了一段話:

「我見過你們人類難以置信的事情,我見過宇宙飛船在獵戶星座墜落,燃起熊熊大火。」雨中,他長得像天神一樣。到現在想起我還是會起雞皮疙瘩。

《銀翼殺手》

Ben:我要說是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考慮到它製作的年代是20世紀,登月之前,這是很了不起的技術成就。

Kubrick做到了很多科幻小說沒做成的事,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那些大家能看懂的、關於人性的部分,此外也描繪了很多超越人性的東西,這部分觀眾難以理解。當人們離開電影院,哪怕是50年後,仍然還會思考電影中的話題。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

我最喜歡的一幕,來自於Spike Jones的《她》,在電影的最後,AI要和男主角Theodore道別,她的話特別優美,在那一瞬間,科幻是美的。這是部很美的科幻作品。

《Her》

高峽:有很多電影都很喜歡,很難說哪個特別喜歡。無論是《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還是《異形》,《盜夢空間》,特別多。但我可以聊一個特別喜歡的片段,和劉總一樣,來自《阿凡達》。

這個片段其實非常俗套,就是男主人公Jake和女主人公射箭的時候,一點點產生愛情的瞬間。為什麼呢?因為對電影創作者來說,(我們)做的都是假的東西。我們不斷地創造、設計一些假的元素,但你會在這些假的元素中感到真實,感到愛情的萌動。

或許那個片段很俗套,但對我來說,對一個電影製作者來說,非常重要。

《阿凡達》

劉慈欣:我最喜歡的電影也是《2001:太空漫遊》。這個電影除了本身很特殊,我們很難相信它是60年代末拍的。那之後,我一直盼望類似的電影出現,但很遺憾,後來再也沒有這種類型、這種樣子的科幻片出現了。

另外,這部電影也也是作家和導演合作最成功的典範。雖然庫布里克和克拉克不停鬧彆扭,爭論不斷,最後鬧得不可收拾,但畢竟產生了這部很經典的科幻片。

至於說到最喜歡的電影場景,可能十分特殊。前面提到的場景可能都耗資百萬,甚至幾十個億。但我最喜歡的科幻場景投資可能為0,就是《2001》開頭那幾分鐘的黑屏。

這個不是開玩笑,它給我印象真的很深。特別是坐在影院里看,先是漆黑一片,再接著就是鬼哭狼號的配樂,帶來時間流逝的深遠感覺。

這給我的啟示就是,電影特效的成本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創意,是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否則做出來的東西成本再高,技術再好,(效果)也有限。我看過國內很多特效,技術水準很高,十分精良,但是你看了之後,彷彿知道它哪裡來的,似曾相識,這樣就欠缺了。

《2001:太空漫遊》

姬少亭:劉老師一直說自己的偶像是阿瑟·克拉克,說自己的作品是對其的拙劣模仿,所以我特別忠心地希望劉老師可以早日找到他的庫布里克。我相信現在很多人小心肝噗通噗通的,想去做導演。

劉老師提出了一個很重大的議題,就是小說作家和導演之間的關係,小說和電影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說,小說會給大家更多的想像,很難見到小說黨對電影滿意。但電影畫面有時候真的太特別了,很多時候它會讓人對小說有新的感悟。比如劉老師說的黑屏時間,它讓大家感受到的時間的流逝、宇宙的深淵,未必是文字能感受到的東西,視覺確實是另外的東西。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小說和影像的關係?有沒有某個小說中的片段是特別希望看到在電影中呈現的?

劉思汝:我覺得小說和影像是相愛相殺的關係,小說給電影提供了特別堅實的基礎,而影像可以讓文字飛升。

我明白這個理念中有矛盾的地方,我其實是個死心塌地的原著黨。所有電影,如果有原著,我會先把原著看完才去看電影,連我的Amazon的推薦,都把所有原著推薦給我,這就像李安導演說的那句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斷背山,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覺得讀書是個特別私人的體驗,你會把自己的靈魂、認知、私人體驗投射到你的想像當中,所以你對別人的想像總會覺得有點差強人意。原著黨瘋狂攻擊電影黨很常見。

我認為一個非常很棒改編電影的是《降臨》,雖然不是我們福克斯的片子。

一方面它表達了原著的氣質,(展現了)一種宿命感和悲天憫人的感覺:我知道人生充滿苦難,但我仍然選擇(經歷它),因為快樂是無邊的,與苦難相伴的快樂是我想要的東西。

另外一個就是對外星文字的表達。我看書的時候,自己平凡的大腦怎麼想不出來文字應該是什麼樣的,但它表達出來的時候,我覺得「噢!就是這樣!」就像中國的水墨畫,有留白,有無限可能,但它又那麼的簡潔,讓人相信這個圖形表達了你的一生。作為從文字到影像的轉變,這兩點非常成功。不成功的很多,我就不說了。但我們《阿凡達》是成功的。

《降臨》

姬少亭:對於科幻迷來說,這的確是個很成功的改編。它是個以第二人稱寫的小說,小說本身十分哲學化,在特德·姜所有哲學化的小說中,這一篇難度極高。看到它的改編我真的太開心了,儘管它對七肢筒和文字的想像和我腦海中的不太一樣,但對於原著黨來說,這也是我最滿意的一個改編。

Ben:《降臨》是個很好的例子,最近的《湮滅》也是,不過我認為它可能不如《降臨》那麼成功。《湮滅》的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很不同。導演把電影拍得易於理解了,但是原著簡直就不是寫給人看的。

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在小說,「What……if」這個理念很重要。我認為去拍攝一個你認為不可能做出來的點子是個勇敢之舉,就像電影《降臨》,很多有才的創作者去做了,儘管設定特別複雜。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盜夢空間》,它用了很多技術去展示夢境。另一個電影是Looper,這部電影中,年老的Bruce Willis和年輕的自己相遇了,還產生了爭執,這是部特別神奇的時空旅行電影。無論是在文學還是電影作品中,設定一個人物,讓他成長,尋找自我,去解決問題,這是很好的。

《Looper》(《環形使者》)

高峽:談到文學和電影的創作,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我們其實特別嫉妒文學創作者。因為往往文學中一句話,比如「千軍萬馬互毆」,對我們來說就是很大的工作量。

但我們也很享受這個工作。剛剛很多老師講了一些不錯的科幻作品轉換成影視作品的例子。我個人心目中也有這麼個作品,雖然不是科幻的,那就是《指環王》。

《指環王》中有個很重要的事情——任何一個文學作品到達我們公司的時候,我們都設定一個卡尺,卡尺最遠的一端超現實、超夢幻,最近的一端是極寫實的紀錄片、實拍。我們會調整卡尺,選擇一個最好的位置,而《指環王》剛好在中間。

《指環王》里雖然有很多奇幻的東西,比如食人魔、哥布林、魔法,但為什麼說它在中間呢?因為它有很多的文化,你甚至相信它真的存在。

我們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每件兵器和盔甲都要凝注創作的歷史。比如說羅翰國的國王,它的盔甲裡層的皮子上有國家的歷史和銘文,這些觀眾是看不到的,但當演員拿到道具的一瞬間,他會感到,我不是在扮演一個國王,我就是國王。用這樣的情緒和情懷去製作道具,我們才能把一個文學作品這麼好地展現到熒幕上。

《指環王》

姬少亭:謝謝,太感動了,接下來就輪到不負責任隨便亂寫的科幻作家了。隨便寫寫二向箔呀,四維空間炮,水滴呀什麼的。劉老師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劉慈欣:其實幾個嘉賓里,只有我是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像的,但坦率來說,作為一個作者,我對文字乃至文學在科幻上的表現力是沒有信心的。大家可以在我早期的小說中看出這一點。

我從來沒有用文字真正地把自己想像的畫面表現出來,一次都沒有過。你們在我很早的短篇小說中仔細一看,就能看到焦慮感,我拼盡全力想用文字把自己的想像表現出來。比如像在《流浪地球》中的焦慮感,寫小說的人仔細看就可以看到,但到後來這種焦慮感就沒有了,因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也就不費這個勁了。

我個人認為科幻更適合用圖像表現,而不太適合用文字。當然,文字可以講出很好的故事,但圖像同樣可以表現出來。而圖像表現的東西,文字卻不可能表現出來的。

當然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作家不會同意我的看法。他們認為文字彷彿有種魔力,而圖像把人的想像固定了。其實我覺得不一定,因為想像不是無源之水。如果你沒有以前的視覺經驗,你什麼也想像不出來。

一個盲人,你給他多少文字,也想像不出來真實世界的模樣。電影里圖像對科幻的表現也是我們想像力的源頭之一,它能由此催生更多、更絢麗的想像力。所以我真的認為科幻很適合用圖像表現,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文字表現是迫不得已,沒有辦法。

姬少亭:劉老師講完這段話之後,我忽然覺得,相對於他來說,我就像盲人一樣。我到底怎麼樣才能知道他腦子裡在想什麼呢?腦機介面的研究可不可以再快一點?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更好地知道他在想什麼,讓他大腦里的whole package直接傳輸給我,我們就能更好地想像他在想什麼了。

劉思汝:然後我們就都失業了。

劉慈欣:我個人說一個科幻的想法。在未來,他們(特效人員)失業的那天,就是我們之間連入互聯網的不是電腦,而是大腦的那天。作為科幻作家,有設備直接把想像的畫面傳給大家,這才是科幻真正的黃金時代。

姬少亭:電影原教旨主義者肯定覺得「不不不」,就像文字有魔力,電影本身也是有它的魔力的。反正我覺得生在這個時代很幸運。

……所以大家剛剛其實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你希望哪段文字變成影像,等一下慢慢回答這個問題。

既然談到「失業」,就很想問問維塔的兩位老師。視覺轉化的困難很多,成功的例子很少。我想知道,如果遇到非常抽象的意向和場景的時候,會如何解決呢?能不能舉個例子。

Ben:我想回答之前的問題。我特別想看到影視化的是《沙丘》。之前有人嘗試過,現在《降臨》的導演很想要拍,有可能拍成兩部。我個人十分想去合作製作這個電影。

劉慈欣:《沙丘》拍電影的過程本身就誕生了一個電影,大家可以去網上下載。那次拍沒有拍出來。

未完成的佐洛夫斯基版《沙丘》

Ben:書里涉及了很多人類有超能力的場景,比如看到未來,摺疊時空,人以快速行走無法讓外人感知,這些情節呈現書中,讀者難以理解,我很期待看見這些概念呈現在大熒幕上。

姬少亭: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呢?怎麼把一個很抽象的東西視覺化?

Ben:在《沙丘》的部分我回答了,比如可以呈現在兩人的戰鬥場景中。

姬少亭:你把兩個問題糅合在一起了,真聰明。謝謝。

高峽:我加入維塔工作室比較晚,是2014年。最近公司開始培養我去做藝術導演和一些帶領團隊的工作。我不如Ben這麼有經驗,但可以講個很好的例子,解釋一下我們怎麼處理困難的工作。

文學的想像力是直觀的,說你疼,你大概就可以想像出是哪種疼。但在電影里,我們必須清楚地展現給你是哪種疼。可能是傷口切割,折磨,尖叫,總要給你一個直觀的東西。

更高一層難度的就是展現一個不存在的東西,現實中沒有,但要讓人去相信。這就要去大量採集標本,可能是歷史上的,人文的,宗教上的,等等。這些大量的不確定信息的收集,最後通過我和Ben這樣的人去整理歸納,給到設計師,讓他們拿到明確的細節,讓觀眾直觀了解這種感受,這是最難的部分。

比如說,我現在正在帶的項目要去設計一個組織,有很多神秘的、恐怖的氣質在裡面,我們就要想辦法在中世紀西方國家去尋找類似的元素,想辦法以全新的形式加入到我想要的組織中,這就是一種處理困難問題的手段。

姬少亭:其實很多視覺化的東西不夠好的原因就是看得不夠多。一定要了解很多東西,然後可以從不同元素中找到需要的東西,組合在一起。

高峽:我們都是視覺動物,沒辦法。

姬少亭到了劉老師這邊,我有個比較惡意的問題——關於小說里的形象轉化。因為我們自己也在做一些《三體》形象轉化的問題,遇到很多困難,我在此把惡意散播出去。

比如《三體》里最留白的東西,就是三體人到底長什麼樣。確實,對於外星人的想像,大家在電影中看過太多各種各樣的變遷,劉老師應該是特意沒寫三體人的形象,你會不會覺得想像外星人的形象很困難?人類的經驗到底有沒有可能想像得出來一些非常有趣的外星人形象,你有沒有一些比較有趣的形象可以分享呢?

劉慈欣:關於外星人的形象,可以說,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的歷史上,成功的外星人形象都是沒出現的外星人。

舉個例子,《2001》的外星人形象很成功,它從未出現過。阿瑟·克拉克最經典的兩個作品,《與拉瑪相會》和《2001:太空漫遊》,為什麼都是第一部很經典,而作為系列作品,後來的3、4部作品看上去都很差,不像一個人寫的?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後幾部外星人出來了。、

科幻中的外星人就像維納斯的斷臂,怎麼接都不對。

所以說,想像外星人並不困難,但是想真的給人異類世界的震撼感覺,卻十分困難。為什麼這麼說?科幻和科學是不一樣的。

科學角度來說,外星人可能是完全陌生的,我們認不出來的一種東西。但科幻是一個藝術,它是要給人看的,它要做到某種平衡,陌生感和經驗的平衡。

誰都能想出來一個無法認出來的東西,但你要和經驗平衡,才能達到好的藝術效果。所以想像外星人時,首先要有陌生感,很怪異、震撼,但卻不能完全脫離人的經驗,總要有人的經驗在裡面。比如《異型》的造型設計靈感,就是從深海里的龍蝦來的,很像我們日常吃的小龍蝦。這是比較成功的外星人的例子。

《異形》

目前的話,很多小說和電影都用某種方式把外星人的形象留白。這就是文學的好處,但電影也可以留白,像《2001》中外星人也沒有出現過。

據我所知,最初的庫布里克電影中,外星人出現了,它還設計過很多形象的外星人,包括一些金屬螃蟹狀的東西,後來發現都不行,就沒有出現了。確實,想像外星人的形象,在影視和文學中真的是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

姬少亭:謝謝劉老師,幸虧沒有那個機械大螃蟹……想想看《2001》里有這樣個東西,你們記住的會是這樣個東西。但關於《異形》是龍蝦這件事,福克斯不同意啊。

劉思汝:我很同意劉老師的這點,最完美的外星人是不出現的外星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並不是說因為我們想像不出來,所以不出現。這是我瞎琢磨出的一個事情,在人類探索太空時,肉體的生老病死是我們的巨大障礙。未來太空文明能夠千里跋涉,萬里跋涉,億萬光年來到中國,那是什麼境界?可能就沒有物理存在了,可能就不存在了。它可能沒有物理外形,只是能量和意識,沒有外在形態,想什麼是什麼,它可能就是沒有形狀。

六十年代《星際迷航》電視劇中的某集中就講到,他們碰到了一個外星人,它能量非常巨大,只好以人類能理解的阿波羅神的形象出現。它就是一個能量。所以我心中更大外星人是沒有形狀的。

《星際迷航》

姬少亭:謝謝。我覺得關於外星人(的形象處理)有很多好玩的東西。一種非常高深莫測,所以最妙的方法,很高級的處理方法,就是這個外星人你是看不到的。

還有一種我很喜歡的科幻片,就是專門去戲謔,惡搞。因為,大家都在想外星人是綠色的,就有一些科幻作品專門讓外星人是小綠人。電影《保羅》就是這麼玩的。除了外星人,另外兩個男主就是我們這樣的科幻宅,他們去參加漫展,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很奇怪的外星人。強烈推薦給你們。

劉慈欣:有一個作家叫卡德,他說過一句話:類型文學是個籠子,作家們被關到這個籠子里。關到科幻那個籠子里,他就是科幻作家,被關到籠子里之後就沒人管他了,結果他發現,籠子里的世界比外面的世界還要大。

科幻小說世界也是這樣的,它是多種多樣的,但有一個共同點——所有的科幻文學都用基於理性的想像,構築起那些存在或不存在的全新世界,然後把我們的人放到那個世界中,去演繹出我們的故事。

好的科幻作品中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有很多層次,可以被解讀、被欣賞的層面。年輕一點的,從《銀河英雄傳說》中看到的就是愛情、浪漫、傳奇、英雄夢;年紀稍大的,看到了責任和為責任做出的犧牲;年紀再大的,看到的是不同的社會體制在宇宙空間的演繹。以至於我們看到所有的未來史就像當代史一樣,就像人們以前說的,所有的歷史也是當代史。看《銀河英雄傳說》的時候,我不斷地產生這麼一種想法,特別是每當我看到最後這句話,「銀河系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姬少亭:如果外星人需要和人類情感的勾連的話,是否需要對它的外型做人形化處理?比如眼睛?

高峽:我覺得眼睛肯定很重要。未必一定是人形的處理,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去想像。

姬少亭:剩下的十分鐘我想請幾位盡情聊一下,在不考慮現實工業水平的情況下,最希望在電影里看到的場景是什麼呢?

其實可能只有中間的三位才知道現實的工業水平是什麼樣的。但沒有關係,我們就不要考慮這件事情,想想什麼東西特別想在電影中看到。

劉思汝:我覺得工業水平是個限制,但不是最大的限制。最大的限制還是電影工業者的想像力。電影工作者的想像力和維塔這樣的大神們一起合作,一定會實現。我覺得想像力是第一的。

我最想看的,我無法想像的,是多維空間。我們在《星際穿越》里有一個四維空間,但多出來那一維其實是時間。我們已經有時間這個維度了,我們生活在3.5維度的空間里。但我想看到更高的維度,像四維、五維度,像劉老師講的降維打擊的那種。

二維的小紙片一扔,整個太陽系就變成了像梵高星空的畫。我特別想看。我也想看是不是沒有東西會被其他擋住,我想像不出來。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要求,不僅是工業的要求,不僅需要維塔的老師去努力,還需要好的電影工作者去帶領我們去看這個。

《星際穿越》

姬少亭:我也很想看維度哎。高維空間什麼樣?Ben先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展開自己的想像,慢慢來。

Ben:其實我覺得關於多維空間有很多不錯的嘗試。比如多年前的《黑客帝國》。我個人也很想做這個嘗試,想從《三體》開始,但現在我還沒辦法告訴你們。

回答第一個問題,如果不考慮錢和技術,我想看英國作家Peter Hamilton的一本書,叫Pandora』s Star,書中描述了外星人解剖人類的場景,他們看到紅色的液體、肢體、尖叫……但直到看完這本書,你才會意識到自己剛剛看了什麼東西。因為它是以外星人的視角展現的。用外星人的視角去觀察,但呈現在電影中,我們只會看到一個人類。所以我很想看這個作品。

Peter Hamilton的Pandora』s Star

高峽:其實,我在工作時間會聽劉慈欣的小說,其中有很多非常棒的場景,包括像《魔鬼積木》中,變種人和人的大戰,《夢之海》中,巨大的冰塊浮在空中。這些想像可以激發我很多的想法。

我先說下我的一個遺憾,就是當我看到《阿凡達》這麼優秀的作品時,那麼漂亮的一個星球,那麼多的設定,但是觀眾沒辦法完全沉浸其中,沒辦法翻開一塊石頭,仔細地看一個小小的動物、植物,就像我小時候去翻開一塊磚,看上面爬了哪種蟲子一樣,那種新奇感是電影無法展現的。

所以在未來,如果有無限的預算,我們可以用VR或者其他的沉浸式的手法,讓你真的去觀察、去碰觸那些東西。所以我希望,電影中最高的設定就是你去創造一個世界,那麼,我認為《三體》世界就是一個值得這樣創作的世界

三體星就是這樣的一個星球,它上面的人是什麼樣的?建築是什麼樣的?一草一木是什麼樣的?在那樣瘋狂的物理中,在上面生存的一切是什麼樣的?我是非常希望有一天看得到,親手摸到的。

姬少亭:我也好期待這一天啊,可以在《阿凡達》的世界裡面看每一棵樹,每一塊石頭,我覺得在維塔眼中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發生的,現有的工業水平不是問題,預算才是問題。

以前有個朋友做過《變形金剛》的特效,他說,最美妙的事就是沒有預算,在特效里做毛髮和水是很貴的,那次沒有預算,他就做了水裡有毛。我衷心祝願維塔以後會遇到各種沒有預算的項目。那劉老師,你最期待在電影中看到什麼影像呢,黑屏三分鐘是嗎?

劉慈欣:首先我沒有辦法說最希望看到的畫面是什麼樣的,因為既然說出來了,它肯定就不是最希望看到的。

我希望看到的是在我以前的想像中從來不存在的畫面,那種畫面是最為震撼的,那才是真正把你帶到一個全新境界的東西。如果你之前就像想過這些畫面,你再看到它,它的震撼是有限的。其實我最初接觸科幻電影的時候經常有這種感覺。這種畫面,別說現在看到震撼,以前想都不可能想到。但後來,到現在,吃大餐吃得也皮實了,越來越難遇到這種情景了。

當然,一個好的畫面,它的預算、投資、技術是很重要的。但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你如何表現那種創意?

舉個例子。你非要問我最想看到的畫面是什麼?我想看宇宙大爆炸的畫面。這個畫面難在哪呢?其實這個畫面在科普電視中多次出現過,但你一看,就像一堆煙火一樣,「砰」「砰」炸開。

但其實宇宙大爆炸不是這麼回事。「宇宙大爆炸之前」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麼?「之前」和「之後」是時間概念。有時間才有「之前」「之後」。大爆炸之前空間和時間都不存在,就沒有什麼「之前」了。

一個空間和時間都不存在的狀態,怎麼表現在視覺上?可能有辦法,但怎麼表現,我們現在不知道。我希望有他們這樣的特效高手真的能有非凡的想像力,想像出它的表現方法。

科學家想像中的宇宙大爆炸(圖源:ALFRED PASIEKA)

姬少亭:最後我想留下一點時間,讓他們幾位為大家留上一兩句話,想說什麼說什麼。

劉思汝:我在電影界常常聽到一種說法,說中國的科幻電影如何到現在也沒有出來。我希望亞太科幻大會造就我們的科幻元年。

姬少亭:好感動,謝謝,壓力好大。

Ben:這兩天,不管是與嘉賓還是與科幻迷的互動,我都受到了很多啟發。這些科幻迷有電影迷,有書迷,這些交流給了我很好的激勵。當今的世界,尤其是西方,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的重視性不如以前。所以,這次來到中國看到大家熱情這麼高,我很開心。

姬少亭:插播一句。Ben真的是一個非常有好奇心的人,我們做了一個很小的工作坊,在樓上舉行,只有幾十個人,Ben聽說了就很好奇,強烈要求參加,一定要聽一下。

我就很感動,有一種很強的去中心化的感覺——你來了是為了看他,但他來了是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去認識很多人,去和不同的人交談。剛剛他還和他的粉絲見面了,粉絲打扮成了馬文,兩人在門口握手,拿著《霍比特人》的設定集。那個時候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真的非常非常感動。

(圖片提供:馬文)

高峽:首先我想說,真的非常感謝大會工作人員,我希望大家給他們一次掌聲。因為我之前也做過落地的展覽,我知道每個人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多少晚上不睡覺才能做出這樣的活動,所以非常感動。

我是做電影的,在我們行業里有句話,就是「電影背後沒有魔法」,我們沒辦法用魔法去做魔法,你們看到的魔法,都是用這樣的辛勤,這樣的不睡覺,不喝水,不吃飯換來的。正是這些人為了大家的視覺盛宴去不擇手段地努力,才有今天。所以感謝大會的工作人員把我們的夢想拉近了一步,謝謝。

劉慈欣:這個大會是面向亞太地區的,我當然希望有一天能面向全世界。在大會前一天,我見到了田中芳樹先生。我就用《銀河英雄傳說》每一章的最後一句來結束整個會議——銀河系的歷史,或者說科幻的歷史,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姬少亭:我們所有的工作人員和大家一樣,有個共同的屬性,就是「科幻迷」。我特別喜歡甘道夫的一句話,「I』m looking for someone to share in an adventure」。

我們希望能找到人一起分享一次美妙的冒險,初次見面,請多關照。

主辦單位

科學指導單位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

支持單位

APEC青年國際創新社區

| 關鍵詞 |#亞太科幻大會#

| 作者 | 未來事務管理局

| 文字整理 | 氯氣燈芯

| 攝影 |武穎、王志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存在日報 的精彩文章:

歡迎來到「真實印第安體驗」
那些被地震擊倒的人,鋪就了通往未來的路

TAG:不存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