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蘇陽聊新書,那些已經遠離的、細微之處的民間
關注寧夏最有趣的人文、博物公眾平台戳右上角「壹度YIDU」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記者 王敏
他 是
/
蘇陽
土的聲音
「那些觸動你靈魂的歌曲,歷經了百年的口口相傳,像草野之民,硬過石頭,發芽生長。」這句話,寫在音樂人蘇陽首本散文隨筆集《土的聲音》一書中。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土的聲音」,又是怎樣的一種聲音?在與蘇陽的對話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蘇陽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8.5
簡介:音樂人蘇陽對自己從事音樂道路的回憶、梳理與總結的散文集。全書分為四輯,以音樂為線索,講述他在天南海北的經歷,對音樂的探索,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以及我們已經遠離的、細微之處的民間。
民間藝術的影響
不僅在音樂方面
「
問:《土的聲音》是一本怎樣的書?「土」究竟是指什麼?
蘇陽:當時沒想那麼多,就覺得這些聲音,是跟我們生活的土地有關聯的。其實也不是這麼概念化的,如果硬要說,可能是一種視角吧。從我們這片土地上,看我們身邊的人。
問:從2004年在銀川富寧街戲社舉辦首場「土的聲音」搖滾音樂會,如今14年光陰流逝,曾經的「聲音」和現在的「聲音」是始終延續至今,還是有所改變呢?
蘇陽:2003年改編了《寧夏川》後,隱約感覺還有很多嘗試可做,就寫了更多這樣的歌。2004年那次很小的演出,是在街道邊的那種場景下,唱了八首歌,包括《鳳凰》。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民間的聲音。
後來我到了北京,接觸到更多的音樂人,也在觀察和學慣用更多的視角去看民間的聲音,從第一張專輯到第三張,其實在後來的十幾年,每個時期都會讓我對民間藝術有不同的理解,也付諸於嘗試。
除了接觸更專業和世界化的方式,民間藝術對我的影響其實也不僅是音樂方面。比如我的三張專輯分別用了剪紙、動畫、皮影、變異文字等等設計素材來表達我的想法,這些都和傳統民間藝術表達有關係,也更現代吧。總之是想嘗試在學習民間藝術之後,轉換成有效的、和今天生活有關係的表達。
」
留下一些
記憶里看似平常的生活
問:在這本書中,你最想表達的是什麼?
蘇陽:我寫東西一般不預設想要表達具體的什麼,這本書所寫的,都是我記憶里的那些大家都能見到的人或者事。寫的時候真的沒想那麼多,有過往,也有和朋友分享時候的一些音樂上的想法。人生嘛,多半有感無悟,所以儘可能留下一些記憶里看似平常的生活。
問:這本書的創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蘇陽:這本書實際上是發端於2013年在一席論壇的一次演講,那次演講稿主題是《土的聲音》,後來出版社希望我寫一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這本書的第一篇,序言,就是這次演講的演講稿,就是我在說我從成長到接觸音樂,後來開始關注到西北民歌,到我的音樂開始轉型,繼而接觸到更多的民間音樂或者說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大概在2015年動筆的,2016年就完成了基本的內容,後來拖拖拉拉,現在才終於發了。
問:這本書的創作過程順利嗎?
蘇陽:不咋順利。實際上在寫的時候和編輯之間有規劃,基本就是「土地與歌」和「銀川生活」這兩個單元,但是在這之間,我自己開始發起《黃河今流》這個藝術計劃,所以就放入了去台北、紐約、波士頓這些地方和藝術家們的交流和分享,這樣看,這本書的時間有跨度,前後的角度也有些調整。而且一開始動筆是有期待的,寫著寫著,發現慢慢開始搜腸刮肚,期待也慢慢弱了,那段時間很痛苦,頸椎也不好了,經常寫不出來啥,就想著,能寫完就不錯了。現在很慶幸,寫完了,也發了。
下半年,確實很忙
問:平時有什麼喜歡讀的書,推薦幾本吧。
蘇陽:我讀書太少,都是瞎看。記得在西門橋頭住的時候,離自治區圖書館二借部很近,那段時間很喜歡賈平凹的書,《商州紀事》《雞窪里的人家》呀這些,後來看過余華的三部曲《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活著》等,那個時期記憶最深的是偶爾在橋頭舊書攤上買了一本《左琴科短篇小說》,很好看。現在沒時間看書了,所以就不敢多說了。
問:最近一段時間在忙什麼?今年還有什麼計劃?
《冤家》手稿
蘇陽:這段時間我和團隊確實都很忙,2018年《黃河今流》全球展演在聖保羅開啟後,效果不錯,南美人很熱情。七月份,我也受邀了哥倫比亞的麥德林國際詩歌節,並在開幕式上演出四十分鐘,同時,有兩首我的歌詞被收錄於今年的詩歌節詩集。目前在對接這些事情。
八月底到九月吧,拍攝了兩年的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要全球公映,這個片子是關於我和四個黃河流域的民間藝人的事情,相當於影視版本的「土地與歌」,當然我想更重要的主題是:黃河。另外,今年還會有單曲發行,《黃河今流》在國內的展覽也在籌備中。希望大家關注。
近期壹度新貼匯總
編輯|劉旭卓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
期待您的點、留言
若覺此文不錯,勞煩轉發分享
---------------------
TAG:壹度YI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