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失眠第一方,沒想到原來這麼簡單!
失眠這個詞不是舶來品,在古代的中醫里就有記載,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不過在《黃帝內經》中不叫失眠,而是叫「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不眠」等。對於失眠的治療,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一個專方,名喚半夏秫米湯,這個方子是專為失眠而設。
半夏秫米湯,從立方立旨、方葯組成、煎服方法等方面,都對後世臨床失眠病證治療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後世方書及歷代醫家屢有記載,許多治療失眠的傳世之方也是以此為祖方,所以說,半夏秫米湯被譽為「治療失眠第一方」,一點也不為過。
那麼這個方子有哪些葯?怎麼使用?且看《黃帝內經》記載,「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卧,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那麼,為什麼會失眠呢?在《黃帝內經》中,認為失眠是由於衛氣運行不循於常道,陽不能夠入於陰,營衛失調所致,所以,但凡各種致病因素,包括臟腑功能失調、邪氣入侵客止於體內以及體質差異因素等,只要影響到衛氣的運行,使營衛之氣運行失度,都可能導致陽不入於陰,陰陽相交之路受阻而影響睡眠,導致多種失眠病證的發生。
明確了營衛失度、陰陽失和的失眠基本病機,《內經》就提出了具體的施治原則和方法。治療原則是「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也就是說,只有祛除厥逆之邪氣,開通陰陽交會的道路,使陰陽之氣調和貫通,則能安卧入眠,所以《靈樞·邪客》對失眠的治療方法,推出了半夏秫米湯,並認為這種方法是「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者也」,也就是說採用了補瀉兼施,交通陰陽,和調營衛的治療原則,所以「陰陽已通,其卧立至」。
在實用這個方子的時候,還是要確定主證的,一般來說,以失眠為主要癥狀,那麼失眠也有程度輕重之分,癥狀輕的,每晚還能睡2-3小時,如果嚴重的可能徹夜難眠,這樣會導致出現一系列癥狀,比如神倦體乏,頭暈納減,甚至神志恍惚等症。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這個治療失眠的祖方,只有半夏、秫米兩味葯呢?其實這個方子,看似藥味簡單,實際上意旨深遠。半夏性溫味甘能通陽,降逆而通泄衛氣,且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指出,半夏可以治療「目不得瞑」;秫米味甘性涼,具有養營益陰、通利大腸的作用,正如李時珍所說:「秫,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半夏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
但在這個方子里,除了這兩味葯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煎藥的水。據《黃帝內經》所說,這個煎藥的水需要「流水千里以外,揚之萬遍」,這就是後來所說的甘瀾水,這個水具有蕩滌邪穢、疏通下達的作用,用這個水煎藥,可以調和陰陽。所以,半夏秫米湯具有補虛泄實、溝通陰陽、和利營衛的功效,失眠患者服之,效如桴鼓。
當然,如果出現兼證,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加減化裁,比如兼有心脾兩虛的,可以加党參、炒白朮;比如兼有痰熱擾心的,可以加黃連、淡竹茹;如果兼有食滯胃脘的,可以加陳皮、神曲等。
這個方子的秫米,歷來都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糯小米」、「北人呼為小黃米」,也有人認為是薏苡仁,也有人認為是高粱米,但從這幾種米的性能來看,小米也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可用於助眠,用小米,則義勝。
※為什麼修鍊的人到了一定時候會生一場大病?修行人必看!
※修行人的四條睡覺方法,第一條特別重要!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