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美國的幼兒園
這幾天一直忙著給孩子找幼兒園,參觀了幾家,還沒最後決定,不過有一些收穫,有一些感想。
因為在當地沒有什麼朋友,所以關於周邊幼兒園的信息都很難獲得。我們在網上找到了一家叫4C的公益組織(community child care council),關於孩子的一些求助,她們都可以提供一些幫助,而且是免費的。
按照預約的時間,我們來到了這家公司,接待我們的人又具體了解了我們的求助,然後很快根據我們的住址,孩子的情況,我們對幼兒園的要求(比如盡量能教到一些中文)等,給我們找到了20多家幼兒園,列印出來交給我們,讓我們根據上面的信息再篩選,並預約參觀。
如此的高效,實在是幫了大忙,我們拿著列印好的幼兒園清單(包括一些介紹),回酒店的路上,迎著日落的餘暉,大家的臉上都充滿了希望似的!
美國的學前教育,基本架構和在中國差不多。中國的小朋友3歲開始送幼兒園,幼兒園的三年分「小中大」班三階段,然後就升小學了。在美國小學前的幼兒園階段叫「day care」或者「child care」,而孩子的年齡卻可以從1.5個月大到6歲都能入園。6歲之後就進入小學,只是還沒有開始上正常的小學課程,而是所謂的學前預備班,通常叫做「kinder garden」.
所以,我們兩個孩子現在的階段,就是找child care(幼兒園).
直到今天,我們共參觀了4家幼兒園,各有特色,我正好也梳理一下。
1)family day care,這是一個家庭型的託兒所,主要看管2歲以內的小寶寶,是在一棟私人房子里,有一些玩具,書,院子里也有小木馬,滑滑梯這些玩具。整體就是一個家庭式的管理,因為面積限制,所以基本上這種家庭式託兒所里可以接納6-8個孩子。這種託兒所在美國還是挺多的,應該都是父母就近上班,每天順路送過來託管一下,下班帶回去。小艾已經超過2歲,開始要「學本領」了,所以這家不考慮。
2)heads up雙語幼兒園。因為擔心小朋友以後不識中文(中文實在太難學了),所以也考慮讀雙語幼兒園。這家幼兒園開在一個商務樓里,當然從另一側單獨開的門。根據年齡有三個班,每個班都有一半是中國人(台灣,香港,內地),老師也是可以中英文同時講。這家幼兒園沒有廚房,所以午餐和點心都是孩子們自己從家帶過來,園長的說法也有些道理,她說因為孩子的口味各不相同,所以一定是自己的媽媽最了解孩子喜歡吃的東西,自己把飯菜帶過來,等晚上回去,媽媽打開飯盒就知道孩子吃了多少。園長是伯克利大學畢業,素質看來也是相當的高,已經從事幼兒教育20多年。這家幼兒園的環境稍顯擁擠,畢竟沒有獨立的校舍,所以我們暫時放在第二選擇梯隊。
3)golden harvest幼兒園。這是一家蒙氏教育體制的幼兒園,校舍獨立,寬敞。每間教室都按照標準陳列著各種蒙特梭利教學的道具,牆上貼著孩子們的作業。因為在上海勞拉也是讀的蒙氏教育的幼兒園,所以裡面的很多的道具和玩具,她都相當熟悉,來到教室就找到了感覺。三間大教室,每個班15個左右孩子,2位老師,因為蒙氏課程需要孩子動手做個別化的工作,2位老師通常是分組形式授課。當我們問到孩子們的知識學到什麼階段呢,老師給我們隨意拿出來幾個孩子的課堂練習還有牆上貼著的她們的作業,之後我就逐漸進入傻眼的狀態。4歲的小朋友,已經書寫到數字100,(勞拉現在寫到4,啊!捂臉!)英文開始3個字母的單詞的拼寫,5歲的那個班已經到寫到了數字1000,單詞等到6歲階段完全是小學水平了!
還有世界地理。這個星期是了解澳大利亞,牆上貼著很多老師和孩子們搜集的澳大利亞的圖片。天吶,這簡直是學霸班啊!
然後不得不說一下,這個幼兒園裡80%是印度孩子。我之前對印度,印度人,印度孩子的了解,完全通過電影,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神秘歌者》。覺得印度人傳統,男權,還有赤腳走路,手抓飯的「原始」生活習慣。。。好像都是讓人嫌棄的印象。這次來到矽谷,見到的印度人比美國白人還要多。這裡聚集了很多優質印度人,走在路上看到的印度婦女也和我們一樣穿著正常的衣服,講著英文。前幾天去參觀斯坦福大學,還看到印度學生和華人學生一起在排練節目,畫面毫不違和。我和老公說:印度人很會讀書嗎?你看到嗎,她們的功課這麼好。我老公說:沒錯,他們很努力,學習和研究也非常認真。其實在矽谷有多家大型公司的CEO都已經是印度人,說實在的,中國人還真沒有呈現這種氣候,至少在現在。別總去想像著那些髒兮兮或者貧困落後的印度人了。。。而且,很多印度人在文學方面也很有天賦,總能寫出很美的文字。
聽他說完,我沉默了很久。我想,有時候我們的自信是不是來自對對手的不了解。謙卑一點,多看看他人的長處,沒什麼不好。
另外,從功課的角度來說,這家幼兒園真的教很多東西,如果勞拉她們進入這家幼兒園,一定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好的基礎,那讀小學就輕鬆很多了。
只是班裡只有1-2個華人學生,其他都是印度孩子,我擔心勞拉不適應,我們打算給園長發郵件,申請半天的試課,看看勞拉的反應。
4)kinder care learning center.這是一家有品牌的連鎖幼兒園,從2歲到5歲有三個班。校舍特別寬敞明亮,學習內容豐富,有校車,有廚房,包午餐和點心。每個班12-15個學生,配有2個老師。每間教室都單獨配有一個去戶外的門,操場也是根據年齡隔離開的。英文授課,但是每個班有5-6個華人小朋友,她們之間可以講中文。參觀完,園長還給我們拿了一些幼兒園的資料,還給孩子們每人一份禮物。整體感覺就是各種正規,各種大方。我們當即就申請說能不能讓孩子過來試聽半天,園長回復說等她確認一下時間,再聯繫我們。整個訪問很順利,沒有疑慮。我網上查過評價也達到4分以上。點個贊!
最後,在這幾天的幫孩子看幼兒園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特別現象,又讓我增加了幾分感慨。很多幼兒園每天開放的時間是早上6:30.我就問說:怎麼那麼早?老師們會告訴我,正常每天的課程開始時間是8點,但是很多孩子6:30-7:00就送過來了,所以我們會早點開門,讓她們進來,有一個早班老師帶著。
我更加疑惑了,繼續追問「怎麼會6:30就送過來啊?太早了吧」老師告訴我說:這裡有很多父母都有工作,而且有些公司都很遠,她們每天很早把孩子送過來,再趕去工作。。。而放學的時間是晚上6點,也不像國內4點甚至3:30就放學。
天那,早上6:30,一家人就各奔西東,開始忙碌的一天,晚上6點才陸續回到家。想想,也真的蠻辛苦的。今天我們參觀幼兒園期間,勞拉要上廁所,當時洗手間里有一個白人小女孩,她說她也是4歲,還有一個baby brother,剛剛4個月,然後我問那他現在在哪裡,她說「他在另一個幼兒園,那裡都是1歲以內的小寶寶」。
在美國,基本上都是自己帶孩子,沒有父母幫忙,如果兩個人都有工作,那真的就只有從產假結束就把寶寶送到day care了。如果有讀小學和讀幼兒園的兩個孩子,那還要分開送到2個地方,再從2個地方接回來,如果幼兒園不包午餐,那麼媽媽還要提前一天準備孩子們的食物。。。啊~~~~
想想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又回想起去年看過的一個電影,《childhood》少年時代。我更喜歡香港版的片名,叫《我們就是這樣長大》。這部電影導演拍攝了12年,講述一個美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過程,特別樸實又特別感人。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呈現美國的教育,美國的家庭,美國的父母,美國的夫妻,甚至有美國社會的諸多元素集合在一起。
而最讓我感動的是在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孩子母親搬到一間稍微小的公寓里,她對男孩說:「我自己住,不再需要那麼大的房子了,連貸款也省了,這樣多好」。
男孩問她:「媽,那你接下來有什麼打算?」
她說:「去年,我把你姐姐送去大學,今年我把你送進大學,那我的人生接下來還有什麼大事呢,那就是我的葬禮。。。」
不知道為啥,這句話瞬間戳到我的淚點,我就想啊,在未來的10幾年裡,我能為我的孩子做些什麼呢,雖然有很多的煩心,很多的苦累,但是真的有一天孩子們一個接一個的離開我的時候,我真的會像想像中那樣瀟洒的一揮手說:好,你們終於都長大了,快滾蛋吧,我要開始屬於我一個人的生活了。
我會嗎?我期待那一天,我想知道那一天我是什麼樣子,我知道我肯定不會再是現在的樣子。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TAG:daisyin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