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99%的人會遭受失敗?

為什麼99%的人會遭受失敗?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勸學》

這幾年,中國經濟遇到了一些問題。於是高層大肆鼓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一個朋友就被這種熱潮擊中了腦袋,安奈不住內心澎湃的激情,感覺自己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老子明天不上班、老子明天不上班,爽翻、巴適得板」,創業當老闆去了。

他拿出準備買房的錢,又找了七大姑八大姑大舅二舅大表哥二表哥三表哥,湊了幾百多萬元,開了一家餐館。

我偶然去他餐館裡吃飯,才知道是他開了餐館。吃完之後,他問我,餐館辦得怎麼樣?

我跟他說,菜品口味挺好,但據我對周邊人群的了解,你這餐館的定位不精準。另外就是地段有些偏僻。當然,還有一些可能對生意有影響的問題,我也不會提。

我這朋友聽了,表示不認同。他說,什麼是工匠精神?就要精益求精、創一流萊品。這間餐館,地段偏是偏了點,但租金便宜,我可以把省下的資金,用來作廣告,搞宣傳,打牌子,還是划算的。

後來,聽說他在廣告和推銷方面,確實做了很多文章,比如,微信宣傳、有獎促銷,派發傳單、在附近小區與寫字樓貼廣告等。可以講,營銷書上提到的招術,他幾乎全部用了一遍。但最終還是無力回天,半年後便停業倒閉了。

於是我總結出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很多人做事,往往不「三思而後行」,而是憑著感覺、熱情和盲目的自信去做事。做事沒有想通邏輯,就匆忙上馬了。有時候,他以為戰略上的短板,可以通過高明的戰術來彌補,來挽救。

實質上,他或者她,是企圖用強有力的執行力,來補齊戰略思考上的懶惰所造成的嚴峻問題。事實上,有些人在戰術上、執行上很勤奮,但他在最核心最要緊的部分——戰略思維與深度思考上極度懶惰。這種「懶惰」的行為,最終常常導致一些人決策失誤,結果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事實上,比戰術層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戰略層面的深度思考。

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則小故事。那大概是我讀研的時候閱讀過得一些東西。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民國時期《文匯報》總編輯徐鑄成在《報海舊聞》里提到的閻錫山的故事。

民國北洋軍閥統治17年,各路軍閥就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但有一個「不倒翁」,就是山西的閻錫山。袁世凱搞「洪憲帝制」,他勸進;段祺瑞當國,他派兵參與「南征」;張勳復辟,他馬上參加徐州的督軍團會議;直系崛起,他奉迎曹、吳(曹錕、吳佩孚);馮玉祥聯合張作霖要打吳佩孚,他馬上出兵石家莊,參與倒吳;眨眼間,張作霖和吳佩孚又「握手言和」,聯合「討賊」(馮玉祥),他馬上出兵雁門關,阻截馮玉祥的退路;等到張作霖大勢已去,他馬上宣布參加「革命」,自封「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兩路出兵,對奉系落井下石。國民黨統治時期,他又成了「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一直到解放前,他都穩坐釣魚台。

在風雨變幻、槍林彈雨的民國時代,閻錫山就像個「不倒翁」一樣,一直都很滋潤的做著他的土皇帝。

除去其他原因,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閻錫山能動腦子。據說,閻錫山在他盤踞多年的「總部」里,另闢了一個院落,發生一點重要問題時,他總關起門,在密室里繞室徘徊,冥思苦想,直到想出了應對問題的「妙計」,才傳見親信,共同商議。

閻錫山善於「深度思考」的細節,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明代思想家呂新吾在《呻吟語》中認為,有能力的人具備三種資質:一是深沉厚重,二是磊落豪雄,三是聰明才辯。

換成大白話說,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三種資質,就是深度思考、情商和「人和」能力、個人辦事能力。

你會發現,呂新吾將深度思考放在首位,最後才是個人能力。這與很多人所推崇的能力為先正好相反。說實話,我非常認可呂新吾的這種劃分。

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出現了信息過載的現象,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城市的管理者,或某一個領域的統帥,一天的工作面臨著海量信息的加工、反應和執行。他們往往根據本能和經驗做出快速判斷,這種快速思考的工作方式或許會讓工作看起來卓有成效,但代價就是會讓你逐漸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習慣深度思考的人,凡事都會多思考幾層,盡量去理解事物的本質,長此以往便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他們不會排斥新的理念,反而會更有好奇心去了解,去甄別,去選擇,留下真正有營養的東西,拒絕或是執行。

可以說,深度思考能力成為了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重要因素。對於企業來說,管理層的深度思考能力往往決定了企業能否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所以,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尤其是重大決策的時候,需要深度思考,有意識地調動思維模式。

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告別淺嘗而止的思維模式,讓你的思維路徑遠離「中等陷阱」。

你看,最近的網紅「嚴書記」夫人,100%就缺乏這種深度思考的能力,要是她稍微能動腦思考一下,可能情況就會截然不同。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很多人都甘願淪落為「天線寶寶」,手機不離身,要麼自拍修圖,要麼刷刷微信。

碎片化的閱讀,一條熱搜就能提供給你一個八卦的談資,一篇文章就能給你一個觀點,一個視頻就能讓你開心半天。

這些碎片化的東西,正是謀殺你思考能力的元兇。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大腦中存在「獎賞迴路」,它能提供「刺激—成癮」這一過程。

比如說,你正在玩的一個熱門小遊戲,當你完成了遊戲目標,多巴胺分泌會高於平常水平,作為獎勵,就帶來了快感和繼續下去的慾望;反之,失落的情緒會降低多巴胺分泌水平,又促使我們去繼續遊戲滿足自己的獎勵期待。

這種不斷循環的興奮體驗,就是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超越無聊和焦慮》中對遊戲提出的「flow」,即「暢」的概念。

「身心舒暢」的體驗,讓人對遊戲和碎片化的信息形成依賴。

Neil Postman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所說:電視讓兒童接收到太多該年齡段不需要的信息,這種電視文化會侵蝕兒童的精神。與之類似,如今全民都在體驗的各類短視頻APP,把一首首歌變成神曲,網友們深諳各種暗號一樣的動作。

長期接受視頻帶來的高興奮體驗,不僅消磨大量時間,還會讓人在面對紙質書籍這種刺激略低的媒介時,難以集中注意力。

如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主持人張斌所說,《足球之夜》這檔節目,從創辦時的四個小時不斷縮減,「那基本上就是一個進球集錦的節目……『你們少廢話了,趕緊讓我看進球』,因為進球一個接一個,不斷地刺激你的大腦。」

就連足球這樣的消遣,都變得碎片化——即便是球迷,也少有人能耐心看完一場90分鐘的比賽。

信息碎片化,技術簡化了我們獲得信息的步驟,降低了認知成本。卻也讓人容易沉溺於一種自我滿足的假象之中,認為什麼都懂,高估自己的知識儲備。

其實我們獲得的碎片化信息,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常識。在碎片化的信息獲取過程中,我們得到的往往只有事實和結果,卻沒有學習到真正重要的邏輯框架,而後者和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有直接關係。

人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正被碎片化的信息侵蝕著。

長期包裹在海量信息之中的大腦,像是一台超載的汽車。處於信息的不斷刺激之中,讓大腦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長期釋放大量多巴胺。

研究表明,長期釋放多巴胺可能會使我們大腦內的左腹側紋狀體發生變化,分泌多巴胺的中腦腹側被蓋區(VTA)會被持續激活,長此以往,大腦很容易被損傷。

當我們對信息的刺激習以為常時,會不自覺尋求更多、更強的感官刺激,這種狀態就像是「癮君子「,對人的生理健康有很大危害。

碎片化信息更能影響我們的心理,最終反映在思考模式上。

曾任美國國家安全事物助理的zbigniewbrzezinski提出了「奶頭樂」理論——tittytainment,是titty(乳房)與entertainment(娛樂)的合成詞。

意思是說,要使80%的「邊緣化」人口安分守己,消解他們精力和不滿的情緒,就要給他們每人一個「奶嘴」——具體表現為大力發展娛樂產業,使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有釋放精力的空間。

隨著泛娛樂化時代的到來,大部分的人在接受著娛樂信息的同時,變成了得過且過的人。

誠然,雖然外界對這一理論尚存爭議,娛樂的意義也不該被全面否定,但值得反思的是,把過多的娛樂當「止痛藥」,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弊大於利。

瀏覽新聞,刷熱搜榜,表面上在與世界進行聯結,得到「我與這個世界相關」的錯覺,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但其實我們所獲得只是一個又一個知識碎片,難以互相聯繫成為知識網路。

互聯網不斷的信息打斷和干擾,更讓大腦難以進入深度思考的工作狀態。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越來越習慣淺閱讀,而難以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在信息洪流中漸漸被衝散。

正如《深度工作》作者Cal Newport所說,「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無聊時光都用瀏覽智能手機打發的話,你的大腦已經被重新編排,出現了『心智殘疾』,此時你的大腦已經無法勝任深度工作了」。

所以我常常在生活中能碰到這樣一些「朋友」,他們/她們有時候訴說的一些思想過程,讓我刷新了對人類幼稚邊界的底線判斷。

缺乏思考的代價,就是往往在生活中陷入了萬劫不復。

真正聰明的人是什麼樣的?腹中有詩書,胸中有乾坤,腦中有思考。哪來的智慧?不過是通過閱讀,一次次構建與連接,一次次的深入思考和忘我思考,,才慢慢形成了比較高級一點的洞見而已。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的話,可以說,嚴肅和深度的閱讀與思考,感覺就像是篆刻(動詞),硬碰硬,你必須沉浸其中、一絲不苟、高度認真、耐心體會,用十分力道的勁兒而且必須是靜謐縱深的巧勁兒,跟某個堅硬的、冰冷的東西,完成或者實際上完不成,但你在努力地去完成的一種私我的、互動的、有力的衝突、碰撞、較勁、互掐和對話,然後那塊東西的大部分還是它自己,它跟你較勁兒的那一小部分,留下了你的理解、表達、印記和聯想,最後,這些東西成為你構建、改造「世界」的元素和源泉。

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也。

幾遇

智慧人生 豁達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幾遇 的精彩文章:

未來40年,誰主沉浮?

TAG:幾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