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落實九大承諾 伊利發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倡議
5月22日,值此《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第二十五周年的特殊日子,由生態環境部牽頭主辦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宣傳活動在京舉辦。活動中,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法國駐華使館參贊杜揚飛以及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朱春全博士紛紛發表講話,對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肯定。
伊利集團副總裁陳福泉
同時,作為唯一受邀在活動上致辭的中國企業代表,伊利集團發布了《2017年度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集團副總裁陳福泉在發言中重點介紹了伊利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行動實踐與經驗,並向全社會發出「匯聚更多力量,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倡議。
陳福泉指出,在人類生存環境持續惡化的今天,生物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同時可持續的能力,也代表了企業的未來領導力。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積極採取行動,提高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認識,通過分享經驗和進展,成為具有生物多樣性責任意識的相關標準的推廣者。
為什麼伊利能夠代表中國企業發言?
作為第一家簽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企業與生物多樣性承諾書》的中國企業,伊利早在11年前就開始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相關行動。在2007年達沃斯論壇上,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首次提出「綠色領導力」概念,並進一步將其升級為伊利的「綠色產業鏈」戰略,致力於推進全產業鏈、全行業的綠色發展,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當日發布的伊利集團《2017年度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中,以2017年數據為基礎,介紹了伊利內部推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同時包含了對外開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工作。《報告》的發布是伊利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交出的一份「成績單」,也為今後更科學地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重要基礎。《報告》指出,2017年伊利共投入1.8億元用於環保建設,能源消耗密度已降至0.0525噸標準煤/噸,全年共減少能源消耗35700噸標煤。陳福泉指出,這是伊利發布的第一份生物多樣性保護年報,未來伊利將定期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年報,讓全社會共享保護成果,促進中國、乃至世界企業的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機制的規範統一。
經過十餘年的不輟努力,伊利已經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樣本」,在國內、外獲得廣泛認可。2017年底,伊利被聯合國全球契約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017中國企業最佳實踐」,並將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內的伊利可持續發展實踐案例樹為「樣板」,收入全球可持續發展成功經驗案例集;同時,在環境保護部發布的「中國企業與生物多樣性夥伴關係」2017年度報告中,伊利是入選活動數量最多的企業,彰顯了伊利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突出作用和地位。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帕梅爾女士對伊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給予了極大肯定:「伊利把生物多樣性納入企業發展戰略,這很了不起。而且伊利的綠色產業鏈戰略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發揮了極大的正面效應。」
為什麼伊利能夠成為「中國樣本」?
為了更好地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九大承諾,展現中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伊利率先解決的是管理問題,通過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行統籌管理,並圍繞影響生物多樣性的5大因素和6大領域,完成了管理體系的搭建。
依託該管理體系,伊利在棲息地保護、應對氣候變化、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領域全面出擊,逐漸形成了「多點開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局面。
棲息地保護方面,伊利金典在2016年7月開始與WWF合作,通過共同開展「可持續玉米種植示範——東北濕地保護項目」,為松嫩平原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有效保護;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伊利連續8年開展碳排查,並因此五獲國際「碳金獎」,被聯合國和專業性國際組織評為全球「以低碳理念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佳表現者」;在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截至2017年,伊利金典共累計使用24億包低消耗、再利用、可回收、再循環和可降解的FSC包材,相當於推動了8萬畝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有關專家認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伊利是中國企業中的先行者,同時也是不容忽視的國家戰略推動力量。中國早在2010年便由國務院審議通過《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中國行動方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在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亦將首次在中國舉行,屆時中國能夠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既是對中國政府,也是中國企業提出的挑戰。
將一個完整的世界交給下一代,是伊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初衷,未來,伊利將繼續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並號召更多的夥伴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為全球的生態文明做出中國企業應有的貢獻。
※為遏制俄羅斯海上力量擴張 美國海軍重建第二艦隊
※從博鰲出發,品讀中國外交新畫卷
TAG:南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