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生活就是與心中的魔鬼搏鬥

生活就是與心中的魔鬼搏鬥

易卜生

5月23日是易卜生的忌辰。

關於易卜生,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就是魯迅寫過的《娜拉出走之後》。其實,民國時期,很多知識分子喜歡易卜生,這大概與易卜生是個「問題主義」劇作家有關。他的每一部戲劇都要針對一個實際考慮的現實問題。

而他思考的這些問題即便放到今天,依然值得一再思考。

這篇推文最後摘錄了一篇胡適寫的《易卜生主義》,你可以感受一下為什麼隔著千山萬水,中國的先輩們會如此喜歡推薦易卜生的戲劇。

簡述一下易卜生的生平:

他生於挪威希恩,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被認為是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在他的一生中創作出了26部戲劇,一部詩集,在這26部戲劇中很多都是聞名世界的重量級作品,比如《玩偶之家》《布朗德》《培爾·金特》《人民公敵》等。

易卜生創作的戲劇至今仍在世界舞台上久演不衰,其火爆程度僅次於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劇作。他的創作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歐美戲劇產生了深遠影響,因而被人們稱為「現代戲劇之父」。

語 錄

Photo@Martin Weibel

文 摘

易卜生主義

胡 適

初稿載於《新青年》第4卷第6號

摘錄時有刪減

文中有些詞是舊時表達,閱讀時請注意

易卜生最後所作的《我們死人再生時》(When We Dead Awaken)一本戲裡面有一段話,很可以表現出易卜生所作文學的根本方法。這本戲的主人翁,是一個美術家,費了全副精神,雕成一副像,名為「復活日」。

這位美術家自己說他這副雕像的歷史道:

我那時年紀還輕,不懂世事。我以為這「復活日」應該是一個極精緻、極美的少女像,不帶一毫人世的經驗,空空地醒來,自然光明莊嚴,沒有什麼過惡可除。……但是我後來那幾年,懂得些世事了,才知道這「復活日」不是這樣簡單的,原來是很複雜的。……我眼裡所見的人情世故,都到我的理想中來,我不能不把這些現狀包括進去。我只好把這像的座子放大了,放寬了。

我在那座子上雕了一片曲折爆裂的地面。從那地的裂縫裡,鑽出來無數模糊不分明、人身獸面的男男女女。這都是我在世間親自見過的男男女女。(二幕)

這是「易卜生主義」的根本方法。那不帶一毫人世罪惡的少女像,是指理想派的文學。那無數模糊不分明、人身獸面的男男女女,是指寫實派的文學。易卜生的文學,易卜生的人生觀,只是一個寫實主義,一八八二年,他有一封信給一個朋友,信中說道:

我做書的目的,要使讀者人人心中都覺得他所讀的全是實事。(尺牘一五九號)

人生的大病根,在於不肯睜開眼睛來看世間的真實現狀。明明是男盜女娼的社會,我們偏說是聖賢禮義之邦;明明是贓官、污官的政治,我們偏要歌功頌德;明明是不可救藥的大病,我們偏說—點病都沒有!卻不知道:若要病好,須先認有病;若要政治好,須先認現今的政治實在不好;若要改良社會,須先知道現今的社會實在是男盜女娼的社會!

易卜生的長處,只在他肯說老實話,只在他能把社會種種腐敗齷齪的實在情形寫出來叫大家仔細看。他並不是愛說社會的壞處,他只是不得不說。一八八〇年,他對一個朋友說:

我無論作什麼詩,編什麼戲,我的目的只要我自己精神上的舒服清凈。因為我們對於社會的罪惡,都脫不了干係的。(尺牘第一四八號)

因為我們對於社會的罪惡都脫不了干係,故不得不說老實話。

我們看看易卜生寫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易卜生的戲劇中,有一條極顯而易見的學說,是說社會與個人互相損害。社會最愛專制,往往用強力摧折個人的個性(individuality),壓制個人自由獨立的精神。等到個人的個性都消滅了,等到自由獨立的精神都完了,社會自身也沒有生氣了,也不會進步了。

社會裡有許多陳腐的習慣,老朽的思想,極不堪的迷信。個人生在社會中,不能不受這些勢力的影響。有時有一兩個獨立的少年,不甘心受這種陳腐規矩的束縛,於是東衝西突,想與社會作對。但是社會的權力狠大,羅網很密;個人的能力有限,如何是社會的敵手?社會對個人道:「你們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順我者有賞,逆我者有罰。」那些和社會反對的少年,一個一個的都受家庭的責備,遭朋友的怨恨,受社會的侮辱、驅逐。

再看那些奉承社會意旨的人,一個個的都升官發財、安富尊榮了。當此境地,不是頂天立地的好漢,決不能堅持到底。社會如同一個大火爐,什麼金、銀、銅、鐵、錫,進了爐子,都要熔化。

易卜生有一本戲叫做《雁》(The Wild Duck),寫一個人捉到一隻雁,把他養在樓閣里,每天給它一桶水,讓它在水裡打滾遊戲。那雁本是一個海闊天空、逍遙自得的飛鳥,如今在樓閣里關久了,也會生活,也會長得胖胖的,後來竟完全忘記了它從前那種海闊天空、來去自由的樂處了!

個人在社會裡,就同這雁在人家半閣上一般,起初未必滿意,久而久之,也遂慣了,也漸漸的把黑暗世界當作安樂窩了。

社會對於那班服從社會命令、維持陳舊迷信、傳播腐敗思想的人,一個一個的都有重賞。有的發財了,有的陞官了,有的享大名譽了。這些人有了錢,有了勢,有了名譽,遂像老虎長了翅膀,更可橫行無忌了,更可借著「公益」的名譽去騙人錢財,害人生命,做種種無法五天的行為。易卜生的《社會棟樑》和《博克曼》(John Gabriel Borkman)兩本戲的主人翁都是這種人物。

那些不懂事又不安本分的理想家,處處和社會的風俗習慣反對,是該受重罰的。執行這種重罰的機關,便是「輿論」,便是大多數的「公論」。世間有一種最通行的迷信,叫做「服從多數的迷信」。

人都以為多數人的公論總是不錯的。易卜生絕對不承認這種迷信。「多數黨說他總在錯的一邊,少數黨總在不錯的一邊。」(《國民公敵》五幕)一切維新革命,都是少數人發起的,都是大多數人所極力反對的。大多數人總是守舊、麻木不仁的,只有極少數人——有時只有一個人——不滿意於社會的現狀,要想維新,要想革命。

這種理想家是社會所最忌的。大多數人都罵他是「搗亂分子」,都恨他「擾亂治安」,都說他「大逆不道」。所以他們用大多數的專制威權去壓制那「搗亂」的思想志士,不許他開口,不許他行動自由;把他關在監牢里;把他趕出境去,把他殺了,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活活的釘死,把他捆在柴草上活活的燒死。過了幾十年、幾百年,那少數人的主張漸漸的變成多數人的主張,於是社會的多數人又把他們從前殺死、釘死、燒死的那些「搗亂分子」,一個一個的重新推崇起來,替他們修墓,替他們作傳,替他們立廟,替他們鑄銅像。卻不知道從前那種「新」思想,到了這時候,又早已成了「陳腐的」迷信!當他們替從前那些特立獨行的人修墓、鑄銅像的時候,社會裡早已發生了幾個新派少數人,又要受他們殺死、釘死、燒死的刑罰了!所以說「多數黨總是錯的,少數黨總是不錯的」。

易卜生有一本戲叫做《國民的公敵》,裡面寫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說說易卜生的政治主義。

易卜生的戲劇不大討論政治問題,所以我們須要用他的《尺牘》做參考的材料。

易卜生起初完全是一個主張無政府主義的人。當普法之戰(—八七〇至一八七一年)時,他的無政府主義最為激烈。一八七一年,他有信與一個朋友道:

……個人絕無做國民的需要。不但如此,國家簡直是個人的大害。請看普魯士的國力,不是犧牲了個人的個性去買來的嗎?國民都成了酒館裡跑堂的了,自然個個都是好兵了。

再看猶太民族,豈不是最高貴的人類嗎?無論受了何種野蠻的待遇,那猶太民族還能保存本來的面目。這都因為他們沒有國家的原故,國家總得毀去,這種毀除國家的革命,我也情願加入。毀去國家觀念,單靠個人的情願和精神上的團結做人類社會的基本,——若能做到這步田地,這可算得有價值的自由起點。那些國體的變遷,換來換去,都不過是弄把戲,都不過是全無道理的胡鬧。(《尺牘》第七十九)

易卜生的純粹無政府主義,後來漸漸的改變了。他親自看見巴黎「市民政府」(Commune)的完全失敗(—八七一),便把他主張無政府主義的熱心減了許多。(《尺牘》第八十一)

到了一八八四年,他寫信給他的朋友說,他在本國若有機會,定要把國中無權的人民聯合成一個大政黨,主張極力推廣選舉權,提高婦女的地位,改良國家教育,要使脫除一切中古陋習。(《尺牘》第七十八)這就不是無政府的口氣了,但是他終究不曾加入政黨。他以為加入政黨是狠下流的事(《尺牘》第一五八)。他最恨那班政客,他以為「那班政客所力爭的,全是表面上的權利,全是胡鬧。最要緊的是人心的大革命。」(《尺牘》第七十七)

易卜生從來不主張狹義的國家主義,從來不是狹義的愛國者。一八八八年,他寫信給一個朋友說道:

知識思想略為發達的人,對於舊式的國家觀念,總不滿意。我們不能以為有了我們所屬的政治團體便足夠了。據我看來,國家觀念不久就要消滅了,將來定有一種觀念起來代他。即以我個人而論,我已經過這種變化。我起初覺得我是那威國人,後來變成斯堪丁納維亞人(那威與瑞典總名斯堪丁納維亞),我現在已成了條頓人了。(《尺牘》第一〇六)

這是一八八八年的話。我想易卜生晚年臨死的時候(1906)一定已進到世界主義的地步了。

我開篇便說過,易卜生的人生觀只是一個寫實主義。

易卜生把家庭、社會的實在情形都寫出來,叫人看了動心,叫人看了覺得我們的家庭、社會原來是如此黑暗腐敗,叫人看了覺得家庭、社會真正不得不維新革命——這就是易卜生主義。表面上看去,像是破壞的,其實完全是建設的。譬如醫生診了病,開了一個脈案,把病狀詳細寫出,這難道是消極的、破壞的手續嗎?

但是易卜生雖開了許多脈案,卻不肯輕易開藥方。他知道人類社會是極複雜的組織,有種種絕不相同的境地,有種種絕不相同的情形。社會的病,種類紛繁,決不是什麼「包醫百病」的藥方所能治得好的。因此他只好開了脈案,說出病情,讓病人各人自己去尋醫病的藥方。

雖然如此,但是易卜生生平卻也有一種完全積極的主張。他主張個人須要充分發達自己的才性,須要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

他有一封信給他的朋友George Brandes說道:

我所最期望於你的,是一種真正純粹的為我主義,要使你有時覺得天下只有關於我的事最要緊,其餘的都算不得什麼,……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尺牘》第八十四)

最可笑的是有些人明知世界「陸沉」,卻要跟著「陸沉」,跟著墮落,不肯「救出自己」!卻不知道社會是個人組成的,多救出一個人便是多備下一個再造新社會的分子。所以孟軻說「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易卜生所說「救出自己」的意思。這種「為我主義」,其實是最有價值的利人主義。所以易卜生說:「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娜拉》戲裡,寫娜拉拋了丈夫兒女飄然而去,也只為要「救出自己」。那戲中說:

(郝爾茂)……你就是這樣拋棄你的最神聖的責任

(娜拉)你以為我的最神聖的責任是什麼?

(郝)還等我說嗎?可不是你對於你的丈夫和你的兒女的責任嗎?

(娜)我還有別的責任同這些一樣的神聖。

(郝)沒有的。你且說,那些責任是什麼?

(娜)是我對於我自己的責任。

(郝)最要緊的,你是一個妻子,又是一個母親。

(娜)這種話我現在不相信了。我相信,第一,我是一個人,正同你一樣。——無論如何,我務必努力做一個人(三幕)。

一八八二年,易卜生有信給朋友道:

這樣生活,須使各人自己充分發展:——這是人類功業頂高的一層,這是我們大家都應該的事。(《尺牘》第—六四)

發展個人的個性,須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須使個人擔干係、負責任。

《娜拉》戲中寫郝爾茂的最大錯處只在他把娜拉當作「玩意兒」看待,既不許他有自由意志,又不許他擔負家庭的責任,所以娜拉竟沒有發展他自己個性的機會。所以娜拉一旦覺悟時,恨極他的丈夫,決意棄家遠去,也正為這個原故。

個人若沒有自由權,又不負責任,便和做奴隸一樣。所以無論怎樣好玩,無論怎樣高興,到底沒有真正樂趣,到底不能發展個人的人袼。

社會、國家是時刻變遷的,所以不能指定那一種方法是救世的良藥。十年前用補藥,十年後或者須用泄葯了;十年前用涼葯,十年後或者須用熱葯了。

況且各地的社會、國家都不相同,適用於日本的葯,未必完全適用於中國;適用於德國的葯,未必適用於美國。只有康有為那種「聖人」,還想用他們的「戊戌政策」來救戊午的中國;只有辜鴻銘那班怪物,還想用二千年前的「尊王大義」來施行於20世紀的中國。

易卜生是聰明人,他知道世上沒有「包醫百病」的仙方,也沒有「施諸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真理。因此他對於社會的種種罪惡污穢,只開脈案,只說病狀,卻不肯下藥。

但他雖不肯下藥,卻到處告訴我們一個保衛社會健康的衛生良法。他彷彿說道:「人的身體全靠血裡面,有無量數的白血輪時時刻刻與人身的病菌開戰。把一切病菌撲滅乾淨,方才可使身體健全、精神充足,社會、國家的健康也全靠社會中有許多永不知足、永不滿意、時刻與罪惡分子、齷齪分子宣戰的白血輪,方才有改良進步的希望。我們若要保衛社會的健康,須要使社會裡時時刻刻有斯鐸曼醫生一般的白血輪分子。但使社會常有這種白血輪精神,社會決沒有不改良進步的道理。」

一八八三年,易卜生寫信給朋友道:

十年之後,社會的多數人大概也會到了斯鐸曼醫生開公民大會時的見地了。但是這十年之中,斯驛曼自己也刻刻向前進。所以到了十年之後,他的見地仍舊比社會的多數人還高十年。即以我個人而論,我覺得時時刻刻總有進境。我從前每作一本戲時的主張,如今都已漸漸變成了很多數人的主張。但是等到他們趕到那裡時,我久已不在那裡了。我又到別處去了。我希望我總是向前去了。(《尺牘》第一七二)

民國七年五月十六日作於北京

民國十年四月二十六日改稿

推 薦 書 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斯賓塞·我那位心愛的姑娘
這幅500多年前的畫,隱藏了一個已經遺失的世界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