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拍一部電影,為膠捲唱一曲輓歌

拍一部電影,為膠捲唱一曲輓歌

攝影題材的電影,總是脫不開情感與死亡。《東京日和》中患絕症的陽子、《只是愛著你》、《戀愛寫真》中早逝的靜流、《廊橋遺夢》中先走的伊斯特伍德。《柯達克羅姆膠捲》(Kodachrome)也不例外,面對逝者留下的照片,生者空留遺恨。

這是一部老套的父子和解主題電影,沒有《大魚》的奇幻,也不及《步履不停》的細膩,但是因柯達克羅姆膠捲而質感超群。柯達克羅姆膠捲誕生於1935年,風靡一時。1954年,卡帕在越南踩中地雷地雷前,按下的最後一張膠片就是克羅姆。1973年,保羅·西蒙專門寫了首歡快的《Kodachrome》:I love to take a photograph,So mama don"t take my Kodachrome away.媽媽沒能收走西蒙的克羅姆,而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2009年,克羅姆的媽媽柯達停產了這款需要特殊沖洗工藝的膠捲。

Kodachrome*

 Negotiations And Love Songs 1971

Paul Simon 

00:00/03:30

電影劇情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虛構的:攝影師父親不久於人世,想在唯一能衝剋羅姆的實驗室關閉前,把手裡四個膠捲衝出來。一向不和的兒子雖不情願,也不得不帶上父親和他的護士,踏上奔赴堪薩斯的征程,自然是預料中一路齟齬,好在成見終於有了交流機會,兒子對父親拒絕數碼相機不解,老頭一邊擦拭他的徠卡M4-P,一邊反問:你摸過假胸嗎?……沒有經過沖洗而得到數碼照片只是數據而已,是「電子塵埃」。

在膠片攝影和數碼攝影的討論中,這個執拗老炮攝影師的話語代表了一種鮮明的立場。媒介理論家威廉·米切爾在《重組的眼睛:後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中指出,從模擬攝影(膠片攝影)向數字攝影的轉變,就是從攝影時代到後攝影時代的轉型。有些人甚至懷疑,人們是不是還應該用攝影這一術語來稱謂數字影像。

影片中不時出現攝影師父親擦拭相機、裝卸膠捲的鏡頭。套用哲學家維勒姆·弗盧瑟爾一篇文章的名字《拍照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相機(攝影術),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顯現?弗盧瑟爾認為,在攝影之外,人們也許認為照相機是一個物件,但是在攝影的語境中,這個裝置象徵著一批可能出現的圖像。同樣道理,膠捲也是圖像的象徵,就像富士卷象徵著日系,樂凱卷象徵著日子,停產後被神化的柯達克羅姆膠捲則象徵著重視和失去。

在最後四卷照片衝出來的頭天晚上,父親在睡夢中死去,和克羅姆一起永別了這個世界。兒子回到父親的攝影工作室,打開幻燈機,方知這些克羅姆反轉片拍的是兒時的自己,和活著的母親在一起,和年輕的父親在一起。

這是一個都能猜得到的結局,也是對一個時代的致敬,然後塵埃落定,攝影繼續。

Melt Away

 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

Galaxie 500 

00:00/04:4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田 的精彩文章:

TAG:自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