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藝術邂逅匠心 卡地亞發現寶石的另一面

當藝術邂逅匠心 卡地亞發現寶石的另一面

  當藝術邂逅匠心 卡地亞發現寶石的另一面

  珠寶,即寶石,將其切割、設計造型及鑲嵌後,呈現於美麗的作品之中。但經常發生的情況是,一些寶石被拋在一邊,因為珠寶商認為它們的造型或色彩不夠完美,無法用於精益求精的高級珠寶創作,從而忽略了這些寶石原始的力量、不可忽視的美和喚起靈感的生命力。卡地亞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10年前就開啟了一項令人興奮的合作項目——當藝術邂逅匠心(Artist Meets Artisan),委託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們啟用這些美麗但未被進一步雕琢的寶石,與卡地亞設計師及工匠共同創作,以藝術匠心成就無限的創意探索。

  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於中國展覽之際,卡地亞於上海恆隆廣場精品店及香港廣場精品店特別呈現四件經過重新設計且被再次「喚醒」的寶石藝術裝置:由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設計的《卡地亞之柱》、大衛·林奇(David Lynch)設計的《寶石三角》和比阿特麗斯·米利亞澤斯(Beatriz Milhazes)設計的《水族館》。還有一件由讓-米歇爾·阿爾貝羅拉(Jean-Michel Alberola)創作並於今年首次曝光的作品《對立的精度》,以表達寶石自身難以置信的動態張力。

  這些訴說著寶石故事的傑作,將在未來的歲月中不斷呈現。

  卡地亞之柱

  上海恆隆廣場精品店

  藉助被珠寶商視為無用的寶石和珍貴石材,義大利建築師、設計師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創造了一座無盡之柱,碎片的組合及其光澤產生的魔幻效果極其驚艷。該作品創新的真正挑戰在於根據古羅馬-希臘建築原則,要以某一根中心軸為中心疊加七層寶石:所有石塊均為精挑細選,按照類別分級,裝進水晶柱中再垂直插入玫瑰金凹槽中,黃玉、黃晶、橄欖石、祖母綠及各種珍貴寶石在經過八十小時的聚合作用之後固定在環氧樹脂中。重達700千克,高2.3米,耗費24千克黃金,《卡地亞之柱》歷時18個月才完成。它彷彿是烏托邦一般純凈的理想化符號,是達到了世俗的,抽象的精神世界的珍寶設計。2009年,這件作品在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上首次展出。

  對立的精度:記憶,交界處,不可能,入侵者

  上海恆隆廣場精品店

  讓-米歇爾·阿爾貝羅拉(Jean-Michel Alberola)於2018年與卡地亞珠寶工作坊合作,共同設計了一件複雜的作品《對立的精度》。這個作品包含四個元素:記憶、交界處、不可能以及入侵者,設計師將這四個元素融為一體,旨在展現設計中的一個焦點:對立。元素之間相差的距離越大,呈現出來的作品越精美——獨到的設計理念,成就充滿矛盾美感的藝術。

  「記憶」是一款用金灰色線網編製並鑲有精美寶石的首飾盒。當打開首飾盒時,看到的是設計師從雷島海灘上拾取的一塊普通鵝卵石。「交界處」則是設計師用兩片金剛砂紙打磨出兩根金針,通過這兩根金針將一塊石英原石切割成石英。「不可能」則是一片鋪滿精美寶石碎片的砂紙。最後,「入侵者」元素則是一個謎:設計師設計了兩枚外形相同的戒指,但其中一枚是鑲有橢圓形石英的白金戒指,另一枚則是鑲有橢圓形棕色鑽石的鋼戒。若將兩枚戒指放在一起,根本無法辨別哪一枚為白金戒指,哪一枚為鋼戒,但這兩枚戒指的「成分」卻有天壤之別。在設計作品時,設計師完全圍繞對立統一、絕對顛覆的理念,並將其完美詮釋。對立事物的差異越大,在設計中越有利於結合。

  寶石三角

  上海香港廣場精品店

  繼大衛·林奇(David Lynch)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成功合作多年後,卡地亞便委託這位藝術家及電影導演在2009年設計了一件獨特的作品《寶石三角》。在諸多寶石及珍貴石材的基礎上,大衛·林奇再創了一件對他自己來說十分珍貴的日常物品:一盞燈。燈亮後,燈光照射在運轉中的機器上,產生一種極具「林奇主義」的特殊氛圍。燈光在白色光滑金屬表面上跳躍的效果,結合三種彩色寶石——茶晶、紫晶、綠色綠柱石,有節奏地運動,大衛·林奇遊刃有餘地將觀眾帶入他神秘、超現實、又出人意料的世界中。藉助寶石特有的魔力,這盞燈試圖探索我們與光、映像以及寶石的象徵之間的關係,激發觀眾對自身與日常事物關係的反思。《寶石三角》於2009年與亞歷山德羅·門迪尼的《卡地亞之柱》一同在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上首次展出。

  水族館

  比阿特麗斯·米利亞澤斯(Beatriz Milhazes)構想並設計了一個由多個懸掛小零件和裝飾圖案組合的展品。由15根鏈條組成,最長一根近兩米,《水族館》是一部裝飾華麗的巨型動態雕塑,由卡地亞工作坊在2010年完成。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於藝術家的繪畫和拼貼畫中的圖案和色彩,注重細節處理。如同選取調色盤上的顏料一樣,比阿特麗斯·米利亞澤斯選取了多種寶石、珍貴石材以及珍珠來裝飾作品——鑽石、紅寶石、蛋白石、黃晶、藍寶石、綠松石、等等。薔薇花飾、花朵及抽象裝飾、幾何形狀、韻律圖案、曲線圖案等結合如樹脂和金屬等從未嘗試過的新材料,誕生了這件奇幻、誇張、純凈又出人意料的傑作。2011年,《水族館》曾在2011年巴塞爾藝術展及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上展出,並於2012年3月在迪拜藝術展上重現風采。

  關於藝術家:

  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

  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建築師、室內設計師,1931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Nizzoli公司合伙人、是「另類全球化運動」的共同發起人,相繼擔任Casabella、Modo以及建築行業雜誌Domus的主編。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開始在阿爾奇米亞工作室(Studio Alchimia)內部任職,在此期間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關於世俗事務和市井文化的理論。在其職業生涯中,一直保持著與艾烈希(Alessi)、威里尼(Venini)、飛利浦(Philips)、碧莎馬賽克(Bisazza)及斯沃琪(Swatch)等公司的合作。1989年,他創立了門迪尼工作室(Atelier Mendini)。由於興趣廣泛,他的工作室涉及領域囊括了設計、繪畫甚至還有音樂和文學。亞歷山德羅·門迪尼的作品創造、複製又覆蓋、逃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定義。 他創造出的作品,從來不具備具體的功能,它們更像是在我們身上產生的感覺,而正是這種效果使他的作品具有堅定的反傳統意義。2002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了「脆弱(Fragilisme)」展覽,亞歷山德羅·門迪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委託定製作品系列,其中包括偉大的普魯斯特扶手椅(Poltrona di Proust)——著名的攝政風格(Regence)扶手椅——自1978年開始拒絕任何點狀裝飾——以及通體鑲嵌馬賽克的《嬌小的大教堂》(Petite Cathédrale)。2002年,他為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進行了展陳設計;此次展覽自5月13日開始持續至9月30日,彙集了非主流藝術、特異藝術及民間藝術等各類藝術流派的作品。

  大衛·林奇(David Lynch)

  大衛·林奇(David Lynch),1946年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童年就對繪畫和設計產生強烈興趣。1965年,在美國費城,他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完成了他的處女作的拍攝。此後,他先後拍攝了十部長篇電影,其中,《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在1990年獲得戛納電影節金獎。他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原創導演之一,同時身兼攝影師、音樂家、畫家。2006年,在義大利威尼斯,他成為了歷史上獲得金熊獎的最年輕的的電影工作者。2007年,大衛·林奇(David Lynch)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個人展覽「火上的虛無」(The Air is on Fire),他集合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一些甚至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包括設計、繪畫、攝影、樣片、聲環境等為不同展會專門設計的作品。2011年,他參與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的「數學:陌生風景「(Mathématiques, un dépaysement soudain),並負責了一樓展廳的展陳設計,且展出多部委託創作的影片。

  比阿特利斯·米拉亞澤斯(Beatriz Milhazes)

  比阿特麗斯·米利亞澤斯(Beatriz Milhazes),1960出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在1978到1982年期間在巴西社交傳播(Curso de Comunica??o Social) (FACHA)及拉吉公園視覺藝術學院(Escola de Artes Visuais de Parque Lage)學習。她的繪畫運用大量重疊的裝飾圖案,作品色彩鮮艷、有奇幻色彩,具有殖民地巴洛克風格、現代主義以及巴西民間藝術特點。她的作品曾在眾多畫廊及國際雙年展(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其作品由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收藏,如馬德里的雷納索非亞博物館(Museo Reina Sofía)和金澤的21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在紐約,她也是其同時期藝術家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大都會博物館藏有大量作品的藝術家之一。在2009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展覽中,她精選展出了其近十年來的繪畫精品以及為此次盛事專門創作的一件巨型拼貼作品。在2011年,她為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數學:陌生風景」(Mathématiques, Dépaysement soudain)專門創作了名為《天堂》(O Paraíso)的拼貼畫。

  讓-米歇爾·阿爾貝羅拉(Jean-Michel Alberola)

  讓-米歇爾·阿爾貝羅拉(Jean-Michel Alberola)通過他的作品反思了歷史、宗教、神話、藝術家的角色以及繪畫形象的力量。他對世界的不斷探索和深刻思考不僅僅體現在其繪畫作品上,還在於其多種藝術表達手法,如雕塑、物體、文字和電影。在他的畫作中,「符號」與散亂引用的字元互相交織,抽象的概念與可辨識的形象相擁共存,文字與色彩交相輝映。讓-米歇爾·阿爾貝羅拉於1995年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了他的首次個展「霓虹燈的傾覆」。自此,他成為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緊密聯結的藝術家共同體當中的一員,之後他多次參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國際性展覽。他的作品曾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2008年於東京以及2017年於首爾的展覽中展出,在此次上海展覽中也有展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口風突變,對中國展開「甜蜜攻勢」!他的心思你別猜…
澳大利亞學者:充分智庫作用,保障「一帶一路」倡議取得圓滿成功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