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咱靖邊有個煙墩山

咱靖邊有個煙墩山

尋找質樸生活,回到安靜閱讀:點"讀書村"↑訂閱

推薦一篇精彩好文↓

可所有耳熟能詳的理論並不能助我戰勝生理上的痛苦。多半年來我整夜整夜失眠,心浮氣躁脾氣越來越壞,有時會為一些小事無名之火噴涌而出,有時好幾天也不願和任何人說話,別人問我我也懶得搭理人家,我把自己的情緒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不願出去,也拒絕別人進入,煙抽的越來越多,顏值本來不高的我甚至有些面目可憎。

實在憋得頭痛了就會給遠在老家的大哥、大姐、要好的朋友打一通電話,能好很多,也只那麼一會兒。電話里只說些無關痛癢的家常,不願把自己的不快樂傳染給自己的親人,有時電話接不通,免不得又一番落寞、狐獨。

妻說我病了。我發火的時候,聲音特別大,女兒驚恐地望著我,說她害怕。找熟悉的醫生朋友,也認為我病了,臨了開玩笑說:男人每個月也會有那麼幾天不舒服的……

——程宏安:《選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回家》

煙墩山尋根

文 |任紅梅

上小學時,每次和老師、同學去煙墩山砍沙柳柴,我都對那個大土堆充滿好奇,為什麼這麼高的山樑上還有這麼高大的一個土堆?幹什麼用的?誰留下的?土堆沒遮沒攔,只是個破破爛爛的高土莊子,光禿禿的山樑,光禿禿的黃土墩子,土墩子像是打過的土牆,四處開裂子,塌陷的,掉土的,在紅日秋風裡,在蒼茫的空曠的饅頭山上,顯得那麼高峻荒涼破敗,它早已和這個山頭融為一體,成了山峰,山高墩為峰。山上僅此一墩。

我終究沒有爬上那高台,十分遺憾。我只是在遠處仰望過它,留下無限的遐想。放羊的常常爬上去,能俯瞰整個靖邊城。放羊的常是男人,像村裡的郭二,李大,孤獨時,在蒼天白日之下,高山冷風之中,面對深溝高壑,攔著白花花的羊群,吼幾嗓子信天游「煙墩山高來張家畔低,我把這首歌唱呀么唱給你......」

「四十里長澗羊羔山,好婆姨出在我們張家畔。

張家畔起身劉家峁站,峁地里下去我把朋友看。

三月里太陽紅又紅,為什麼我趕腳人兒這麼苦悶,

不唱山曲不好盛,唱上一個山曲想親人。

你管你走東我盛上西,無定河把咱們兩分離......」

高亢嘹亮悠長孤獨的山曲在千山萬壑里回蕩,羊兒不懂,只有迴音應和,風聲傳播,前轉百回,更顯孤寂高遠。

三十多年過去了,聽說煙墩山上的「墩」重修了,山上還建立了轉播站。一下子勾起我小時候對煙墩山的記憶。今年,2018年3月16日我和家人、朋友乘車再上煙墩山。從張家畔出發到陸家山有一條直通山頂的油路,且一直是上坡路,山上到處站立著三片葉子的大風車,油路的盡頭就是煙墩山山頂,站立著兩個面對面的建築物,一低一高,一東一西。

東邊的高處山頭上蔚然的矗立著的就是一座高墩,被複原的,重修的,原有的土墩不見了,墩下是一塊石碑:

煙墩山烽火台遺址

靖邊縣人民政府

2006年6月

石碑的背面:

煙墩山烽火台位於靖邊縣城8公里處海拔1763米的煙墩山上。修於明代。古有「日則舉煙,夜則舉火」之功效,是邊塞著名的烽火台之一,其高12米,長、寬各15米。

原來,它是一座烽火台!急急走近烽火台,小時候見到的烽火台,日月風雨把它風化得既單薄又瘦弱,只是個高土檯子,像個羸弱的老人,如今他舊貌換新顏,四方四正,雄偉壯觀,全是仿青磚建成。是長城烽燧的模樣,里外兩層,裡層舉火,外層盛兵,垛口似犬牙差互。垛口下邊是一排洞眼,大概是射擊用的箭眼,亦或槍眼,亦或炮眼。孤零零的一座烽火台,再沒有任何裝飾。但是它是一部厚重的歷史和文學書,記載著這裡曾經發生一切,描寫著這裡山這裡的人。

烽火台「修於明代」。明代,靖邊北部為河套韃靼所佔,明王朝為防韃靼入寇,在隋長城的基礎上,於1473年,由延綏巡撫餘子俊巡邊時動用4萬民夫所築,靖邊境內修長城78.5公里,設有烽火台159座,煙墩山烽火台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座吧。舊時預警,白天舉煙,黑夜放火,同時鳴一響炮,延邊傳到城鎮。如敵不退,白天舉空煙,夜晚舉空火,不鳴炮,。敵人來了30~100騎,日懸黃旗1面,夜掛燈籠1個;如有200~500騎,日懸青衫1件,夜掛燈籠2個;如有600~1000騎以上,日懸皮襖1件,夜掛燈籠3個;五七千至萬餘騎,日懸青號1件,炬煙1堆,夜掛燈籠4個;從榆林永昌墩起,到保寧堡共設8把火,靖邊境內鎮靖堡、鎮羅堡、靖邊營壘(新城)、寧塞堡為3把火;龍州為4把火。至於煙墩山烽火台是在城外,懸幾面旗,掛幾盞燈,放幾把火,大概視敵人的數量而定吧,畢竟它依山傍險,地勢很高,看到敵情該早,通報很及時吧,它為當時情報和守衛靖邊安寧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啊.....

藍天紅日下,寂靜的彷彿能聽到風吹來的報告消息的號角聲,傳來獵獵的旗幟聲,刀劍碰撞的尖叫聲,透過歷史的洞眼,看到熊熊燃燒的狼煙.....瀰漫在古靖邊的上空,似乎聽到敵人馬蹄嘚嘚的疾馳而來的聲音..... 墩台有守衛的士兵,準備好的柴火、燈籠,傳遞信息,通知其他烽火台和駐軍,互求支援,緊張的準備實戰......

煙墩山烽火台身處塞外高原,當爭戰的硝煙退去,和平之時,在清時,民國時,新中國時,人們漸漸忘了它曾經發揮了多麼重要的軍 事作用,為守一方安寧做出重要的貢獻,任憑風剝雨蝕,水沖牆塌,日漸消瘦,它鐵骨錚錚,卻沒有消失,可見當時是多麼堅固。所幸2006年把它重修,再現雄威。只是它原有的土堆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仿製品,缺少了它的精髓,它的鐵骨,它的歷史見證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有了建築物,山頂已由扁園修成平頂了,寬闊平坦,像個停車場。

煙墩山烽火台仿製品外表這麼壯觀,如果上去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找來找去,然而上去的台階卻被關閉了。再看,發現它從上到下裂開了一道顯眼的口子,破壞了它的堅固性和完整性,讓人遺憾。即使它只是個紀念,不需要像過去那麼堅固,可是修起才12年,就壞了,真不應該。朋友說,她們以前來時登上過,只是,重修後我還是沒有登上過。

遺憾的我,再次將目光落在石碑的介紹上,「煙墩山煙墩山烽火台位於靖邊縣城8公里處,海拔1763米的煙墩山上。修於明代。古有 『日則舉煙,夜則舉火』之功效,是邊塞著名的烽火台之一,其高12米,長、寬各15米。」

可是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長城資源調查隊認為,煙墩山烽火台距明長城約10千米,是一座明代以前修築的夯土烽火台,高12米,長17米,寬18米,是當時邊塞地區諸多的烽火台之一,是北宋名臣范仲淹駐守延安時派兵所築,應屬長城範疇。

北宋時,党項族李氏在西北稱雄,建立西夏政權。為抗擊西夏,陝西經略副使范仲淹,親臨抗擊前線,多處修築烽燧 ,煙墩山就是其中之一吧,石堡寨又名范仲淹哨馬營。後來西夏攻佔堡寨,見其地勢險要,便動土重修一州,佔地 20畝,並將此地改名龍州。龍州一時成為攻擊北宋的營盤。後來有詩人王有在《靖邊城晚眺詩一首》中雲「幾年殘灶飄余焰,四面黃山鎖暮秋。范老當年游此地,必看新月憶吳鉤。」范老,應該是范仲淹,此地,應是古靖邊城。范仲淹在古靖邊戍守邊防,修堡築寨。煙墩山也許是其中之一的烽火台。

到底是明代修的還是北宋修的,還有待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進一步探究。

後來,戰爭消除後,沒人管理,聽說煙墩山淪為盜馬賊夜晚指路燈,晚上放火指明方向。為它的光輝形象抹上一筆黑。

我將目光再次投向西面低的山頭上的靖邊縣電視轉播站,高高的鐵架子尖塔直刺天空。塔上是像雷達一樣的轉播器,塔下是一排樓板房,有院子有大門,院里院外是青松翠柏,磚牆磚院,靜悄悄的。

這兩個龐然大物極具視覺衝擊力,一個極具現代,一個極具古典,一個鋼架鐵骨,一個青磚白泥,一個是現代的通訊工具,一個是古代的軍事通訊和防禦工具。在藍天白日下,古樸印證時尚,方正面對尖端,老古董訴說給新事物,在這高山野嶺還有待於演繹一首首激動人心的信天游!一掃過去的凄涼,應奏響新時代的主旋律。

烽火台四周載種了一圈沙棘、楊樹,貧瘠黃廋,不成氣候。其他山頭除了巨大的魯能大風車外,還是原來的風景「更有凄清處,春深不見花。」光禿禿的,仍然缺少樹木的裝飾,少了生動,缺了靈氣,山坡下還是溝壑縱橫,沒有樹木,缺少生機。儘管這裡已成為大風車基地,讓空置的山頭變成新能源產地,將風能轉化為電能,變廢為寶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能源,是了不起的創舉。

但是,地方總不能只等好政策扶持,綠水青山還得我們自己積極主動改造,家鄉還得我們自己勤勞脫貧,因地制宜,種好我們北方的特色樹,大楊樹扛椽柳沙柳紅柳遍地載,杏樹桃樹果樹梨樹沙棗樹滿山滿坡落地生根,春天裡,這裡的山頭定會:東風夜放花千樹,漫山遍野花如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遠看花團錦簇,似彩雲繚繞,近觀蜂飛蝶舞,香氣襲人。孫悟空來了此地也是峰迴路轉難尋覓,留連戲蝶時時舞,誇獎賽過他的花果山,這裡正是天然氧吧,好去處也。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有了美景福地,神仙自然會來。數百畝數千畝山上山下的花果樹,若成氣候,香飄飄,遠近聞名,遊人如櫛,定是金光閃閃的金山銀山。

春天裡,就在家門口,一邊看煙墩山烽火台歷史景觀,緬懷歷史。有了歷史,就有了文化積澱,我們有了底氣,多了幾分厚重;一邊觀賞家鄉的自然景觀,看漫山碧透 ,是怎樣的一種豪氣和驕傲啊!

興緻所來吼幾嗓子信天游:

那達達也不如咱山溝溝好,

亮一亮那個嗓啦子,

我定一定那個音哎

我把咱這二道圪梁

就唱上幾聲哎......

—END—

【本文作者】任紅梅,在網路和報刊發表有散文作品等,現居陝西靖邊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村 的精彩文章:

一年又一年,在時光中變純的友情

TAG:讀書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