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靈的呼應——莫高窟

心靈的呼應——莫高窟

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懷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於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裡,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式應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只要是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

——余秋雨

公元366年,一個和尚來到這裡。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支錫杖,雲遊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有千佛在躍動。激動不已的他在三危山開鑿石窟,潛心修佛,只為早日領悟佛法的奧秘。這就是莫高窟。

莫高窟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地方,至少對於我來說。我和莫高窟的緣分自從小就結下了,我記得當我第一次從紀錄片上看到莫高窟時,到哪裡拜訪就是我一大夙願。也清楚記得10年,當我走到玉樹時,地震使我無功而返。莫高窟,一個傳奇,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終於,七年後,我有幸第一次叩開她那神秘的大門。

敦煌,一個璀璨的古城,令人嚮往的不是他在於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位置;令人痴狂的不是他橫貫東亞,聯通四方的重要;他有一種魔力,一種感召,吸引東西方文化交融,佛教聚集,藝術珍品的流通,這一切的一切奠定了兩千年前的那個夜晚,樂樽在三危山開鑿的第一個石洞。

我曾拜訪過不少古迹,莫高窟,不及樂山大佛的壯觀,靈山大佛的鼎沸,她在於其精緻的雕飾,圓滑的泥塑,優美的姿態,庄寧的神情,以及她所傳播的對於那些飽受苦難的人們,在北方動蕩不安、戰火紛飛,在因果輪迴和苦修超度的佛教信仰中,找到心靈的慰藉。佛教就在這個時期興盛起來,莫高窟從此成為了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聖地。

初到莫高窟,首先帶給我的是一驚,是對於古人對佛教以及其教義的領會。首先,拜訪的睡佛,釋迦牟尼的涅槃像,當我看到最中央的弟子的欣喜,我最初表示不解,這是一個大逆不道的事情,是對恩師,長輩的不敬,但是從後來的詳解中,我才知道,從眾弟子的對於其涅槃的態度可以反映他們對於佛法的領會深刻程度。神情痛苦者,他們或許還未超越對於世俗的羈絆,他們還未逾越對於死亡的恐懼;而神情欣然或平靜者或許真正看破紅塵,超越七情六慾,到達生既是死,死既是生的極樂境地。我的驚在於,在兩千年前,古人對佛法的領悟,和對塑像里各種人物的刻畫,已經達到如此栩栩如生,造詣頗深的境地。

其次帶給我的是一喜,這個喜而是對知識的渴望與保護。敦煌,在國際上又代表了一個學派,敦煌學,一個以莫高窟為資料,研究佛法,古建築,宗教的學派。中國各類資料得以保存,莫高窟起到決定性作用。在莫高窟的歷代壁畫中,還描繪有各種類型的建築圖像,如樓殿台閣、寺院壇塔、城池關隘、宅院草廬、梯架橋樑等,描繪細緻,結構真實。  其次,莫高窟的壁畫藝術題材主要有佛像(如釋迦牟尼像、彌勒佛,三世佛,法王經),佛經故事,我記憶最深的莫過於有釋迦牟尼今世成佛度化眾生的故事;為惡作亂的五百個強盜,在佛陀的度化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及時是在資料匱乏的今天,這些泥塑,雕像,壁畫,為我們帶來了珍貴的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佛學的資料,這是難能可貴的。

再者,莫高窟帶給我的是自豪,我還記得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承載了一個默默無聞的雕像,他不在聚光燈下,甚至不被遊客注意,他的存在在於當我們用手電筒從下部照射時,你見看到的是一個神情憂鬱,面露痛苦的人物形象;但當你從上部照射時,一個春風滿面,自揚得意的面龐有湧上心頭。我不竟想到,那個掛在盧浮宮的世界級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只是,我們的古人比他早上千年,上千年,在兩千多年前就會用到光的折射和投射,表現一個雙重的景象,我不禁自豪。還有敦煌引以為傲的飛天,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其眉目寬闊,衣裙彩帶線條十分清楚,身體修長,昂首挺胸,雙腿上揚,徐徐飄落,表現了瀟洒,輕盈的飛行之美,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最後,說到敦煌,不得不提的就是王道士和斯坦因了,歷史的浪潮一尖高過一尖,狠狠的拍打著那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夕陽久久的掛在莫高窟的牆頭,不忍離去。彷彿要為我們證明什麼,又好像要為我們哭訴什麼。攔車的人最終沒能攔下,瘦馬踏過他同樣瘦弱的身體,他沒有流淚,只是默默的看著遠去的馬車和那茫茫黃沙頂上依舊孤單的殘日。久久,沙漠中留下了兩道淡淡的車轍。一場雨,什麼都沒有了,曾經的歷史,曾經的騙取,全被這場雨沖刷的乾乾淨淨,雨過天晴,卻留下了層層的屈辱。 王道士的塔依舊佇立在莫高窟的空地上,歷史的浪潮曾經道經這裡,可沒有沖刷掉臭道士身上的污漬,也沖刷不掉。無數仇視的目光,一個受傷民族流血的傷口,在他看來,很無所謂。他很委屈,很茫然。是啊,他不過是一介平民,一個畏畏縮縮的農民。 莫高窟慘白的洞壁顯得刺眼,誰又能想到那厚厚的石灰下是幾千年民族智慧的結晶,地上那扭曲的泥人讓人心碎,誰又能想到那滿是裂縫的泥巴是幾千年民族藝術的精髓,而我們甚至找不到可以指責的人,悲愴!一百年後,當我們不得不承認西方珍貴的文物資料,不得不恥辱的,買回那些原本屬於中國的文獻,甚至資料的照片,影印,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想發出一聲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中國的吶喊!

大漠的落日,漸下,伴著我一天的勞碌與興奮。夜幕降臨,望著隱約可見的莫高窟九層樓,披星沐月,我總算里出點頭緒。忽然想起余秋雨大師的一段話: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後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裡舉行著橫跨千年的遊行。

莫高窟,一個可以傲視異邦古迹的地方,一個千多年的層層累聚。在這裡,我情願丟棄自己,讓無數工匠把我碎成輕塵,穿越時間,感受它無盡的魅力,最後驚嘆我們是飛天的傳人!

熊貓考古大隊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文之道也。先人造物,於器則可觀其技藝工巧,於藝則足窺其人文精神,後人藏而鑒之,不獨為慕古人之風華,亦可格物而致知,此文化之大趣味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貓考古大隊 的精彩文章:

繁華中的沉寂——大慈寺
古之活寶,今之國寶

TAG:熊貓考古大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