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規定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網友回答:一開始並不是大辮子,清入關後不久強制推行剃髮令,剃髮即要求漢人(,當然肯定不止漢人,其他民族也同樣)必須遵從滿州習俗,不準多留頭髮,除後腦勺留金錢大小一塊,束成小辮,被漢人讀書人戲稱為金錢鼠尾,其餘頭髮都要剃去。隨著後來清朝統治穩固了,規定就有所放鬆,慢慢發展成長頭髮大辮子了,等於又回到過去的長髮陋習了。
網友回答:古代好多少數民族的人,特別是極具尚武精神的少數民族,男人都是要剃光頭或者是光頭上某一部分留少許頭髮,估計是和他們的圖騰有關,在他們看來可能有一些象徵意義,亦或在他們看來那樣的髮型會顯得威武,對他們的敵人有震懾作用。至於後面留辮子,最初他們留很細的一綹,大概和滿族人的薩滿教信譽有關,現在在東北有些小孩身體不好總長病,家長就會給他們剃個光頭,在後腦勺留一小縷頭髮,這樣孩子就會健康成長了。估計最初滿族人就是這樣的,後來在漢民族裡面推行這種漢族人難以接受的髮型時,折中了一下,整體效果是滿族統治者要求的形式,加入了漢族人對蓄髮的情懷,變成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那個樣子。
清朝推行削髮令,就是所謂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當然,這個法令的實施力度與執政時間相對應,關於禿頂和光頭的人在不同時期,也就有了不同的後果。在清朝初期,滿清王朝為鎮壓漢人,決定從物質到精神的雙重統治,剃髮,也就意味著對漢人幾千年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的顛覆,所以,剃髮,也稱之為「剜發」,每次剃髮都是相當於被千刀萬剮一般,這種折磨對於讀書人尤其大,所以,今人總會說清朝人沒有骨頭,那就是因為,骨頭早已經隨著剃髮一起被剔除了。
事情的起因在於漢奸孫之獬,孫之獬本是明朝進士,也可謂滿腹經綸,卻清軍一到北京就投降,還第一個剃髮易冠,可上朝時,朝臣分為兩班,皇族血統的滿族貴人說他是漢民,不許他進班;五十步笑百步的漢族大臣說他是滿人裝扮,不讓他入列。孫之獬羞愧難當,遂奏請漢人一律剃髮。朝廷也就頒布了剃髮令。 自古以來,漢人就重視衣冠服飾,孝經講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未成年的兒童,把頭髮覆頸披肩,成人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髮成髻,盤在頭頂。都對頭髮非常重視,不敢妄動,曹操也有割發代首的典故。 然而,剃髮令的政策,本是清朝消弱漢人的反抗意識,卻破壞了漢民族的習慣生活方式。
本來清廷推行的官來複其職,民來複其業的政策,安定了民心,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引起漢人的強烈反抗和抵觸,造成漢人起義大爆發,誓死捍衛顱上頭髮,結果又導致滿清的血腥鎮壓。 歷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九九之禍,南昌大屠殺,廣州大屠殺,湖廣填川。這湖廣填四川,就可憐的四川人,是明軍也殺、清兵也殺、張獻忠也殺、吳三桂也殺,誰殺的多又是個謎。
剃髮令歷時三十多年,後來漢化程度較重的順治帝執政,決定以文治國,也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才施行十從十不從。 即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釋道不從,娼從優伶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國號從官號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
※頭婚與二婚的區別是什麼,過來人告訴你這才是最大的區別
※5月下旬桃花多見,這三大生肖求愛得愛,桃花擋都擋不住
TAG:悶悶談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