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警惕:極易被誤診為骨折的21種結構

警惕:極易被誤診為骨折的21種結構

鼎湖影像

醫學影像專業平台,影像學習小寶庫

來源:影像時間

圖 1 副骨(Accessory Ossicle)。骨骺內多發骨化中心造成的,常表現為外緣光滑,邊界清晰

圖 2 骨骺(epiphysis)。沿第五跖骨基底部長軸方向走行透亮影,骨折線多為橫行

圖 3 正常骺板(Normal Epiphyseal Plate)。肱骨骺板,呈波浪狀(箭頭所示)

圖 4 二分髕骨(Bipartite patella)又稱為髕骨雙分裂。是青少年階段髕骨發育異常出現1個或多個副骨化中心,最常見於髕骨外側髕上1/4 、外 1/4 ,且常呈雙側對稱發生,而發生在中部的、分左右或上下貫通的少見,個別在骨發育成熟後仍不與主骨融合

圖 5 滋養管(Nutrition canal)。是滋養血管穿過骨頭時留下的空洞,呈對角線樣走行。一般要大型的骨頭才會有滋養血管,例如像上、下肢的幾根主幹骨那種級別的,比如肱骨,股骨,腓骨,脛骨

圖 6 正常骨贅(Normal Excrescence)。橈骨刺是常見的變異,常發生在橈骨長骨體生長部的外側面

圖 7 正常骨骺(Normal epiphysis)。脛骨結節的骨骺常在14-18歲完全融合

圖 9 正常骨贅(Normal excresence)。舟狀骨正常骨贅,常被誤診為骨折

圖 10 籽骨(Sesamoids),嵌入肌腱內的骨。籽骨可見於跨關節的肌腱處如手、膝、足。從功能上看,它們起到保護肌腱和提高其機械性能的作用

圖 11 皮膚裂傷(Skin laceration)。皮膚裂傷下的氣體影重疊在骨組織上,常與骨折類似,需要通過多方位片觀察確診

圖 12 骨骺(epiphysis)。大小轉子的骨骺常在15-20歲完全融合

圖 13 未融合(Lack of fusion)。舌骨完全骨性融合多發生在40歲以後,因此X線中常會見到未融合的舌骨

圖 14 Mach線。是由偽影造成的黑線,常發生在齒突的基底部

圖 15 副骨骺(Accessory epiphysis)。脛骨內踝的骨骺有多個骨化中心所致,見於兒童,不確定時可做雙側對比

圖 16 軟骨連接(Synchondroses)。見於骨盆三種主要結構的連接:髂骨-恥骨;坐骨-恥骨;髂骨-坐骨,兩側對側

圖 17 椎肋關節(Costovertebral junction)。上圖為正常的椎肋關節,不要誤診為骨折

圖 18 副骨(accessory )。髖臼上緣的副骨,正常變異,可為雙側

圖 19 多骨化中心(Multiple Ossification Centers)。跟骨後緣多個骨化中心骨骺所致

圖 20 籽骨(Sesamoids)。拇指常見,多表現為皮質連續,邊界光滑

圖 21 三角骨副骨(Os Trigonum-accessory ossicle)。距骨後方,見於5-15%的正常人

編輯 | 鞏濤

責任編輯 | 黃蓓蓓

參考資料

http://learningradiology.com/archives2013/COW%20586-Fx%20or%20Not/fxornotcorrect.html

鼎湖影像:專業醫學影像公眾號,歡迎關注

GIF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鼎湖影像 的精彩文章:

髕股關節不穩:磁共振成像綜述

TAG:鼎湖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