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又一外國巨頭被曝退出?中國市場這麼大,為何外國巨頭紛紛敗走?

又一外國巨頭被曝退出?中國市場這麼大,為何外國巨頭紛紛敗走?

原標題:又一外國巨頭被曝退出?中國市場這麼大,為何外國巨頭紛紛敗走?



當潮水退去時,我們才會知道誰在裸泳。

近幾年,我們時常能聽到外資巨頭退出中國的新聞。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社會經濟的整體轉型,往昔在中國發展得風生水起的外資品牌在中國紛紛遭遇滑鐵盧,甚至最後不得不全線撤出中國。


2014年,英國超市品牌Tesco從中國市場撤離,將所有門店注入與華潤萬家成立的合資公司,認購20%的股權;


2015年,松下中國正式宣布終止中國區域內的電視生產和製造業務;


1997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的韓國易買得近年也遭遇連續虧損,2015年虧損351億韓元(2.1億元人民幣),2016年虧損155億韓元(9400萬元人民幣);

2017年,在中國美的集團收購東芝公司白色家電業務之後,這家日本家電巨頭品牌就此在中國淪陷;


2017年,「鞋王」百麗從香港聯合交易所黯然退市;


2017年,達芙妮連續三年虧損,凈關店1009家;


2018年初,世界五百強日資巨頭日東電工關閉蘇州工廠宣布2月份解除合同;


2018年1月,英國零售巨頭馬莎百貨關閉經營多年的天貓旗艦店,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

……


噩耗可謂一個接一個傳來,越來越多的外資巨頭敗走中國。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市場這麼大,為什麼眾多國際品牌都紛紛敗走?遠來的和尚為何很難念好中國的這本「經」?


這可以從幾點說起。第一,外資巨頭憑藉著其成熟模式和巨大體量,在早期很容易就能在市場大規模鋪開,憑藉其先發優勢就能輕鬆吃到發展紅利,這也導致其不思進取,惰於探究新模式,最終難逃被時代拋下的命運。

其次,中國本土競爭對手過於強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本土企業實力激增,在市場上也搶佔了原本屬於這些外資巨頭的份額。


最後,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外資企業在本土化上往往表現欠佳,產品、賣場裝修、商品擺放等都沒有適應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後,沒有及時調整產品風格,對品牌進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以適應中國消費者的品位和習慣。是寧要品牌特色,還是要當地市場? 這對很多外資企業來說,其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中國的社會情況不同於歐美等國,歐美地域間的經濟差異小,整體收入水平更加平均。反觀中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不同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這就形成了極為複雜、多元化的需求層次,不同需求常常存在於同一個空間。如何克服在中國的水土不服,是很多外資很難完全解決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情報社OIA 的精彩文章:

又一日本相機巨頭敗退!除了廣告歌,你還記得這個牌子嗎?
日本也有地域歧視鏈,優越感太強,京都人慘變「全民公敵」!

TAG:海外情報社O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