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召南 江有汜》古代棄婦的哀歌

《召南 江有汜》古代棄婦的哀歌

教你學做點菜

排版編輯:才韻生活

來源:詩經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注釋

江:長江。汜(sì):由主流分出而復匯合的河水。

歸:榮歸故里。婦人謂嫁曰歸。

不我以:不帶我。我,媵自我也。

渚(zhǔ):水中小洲。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水中小洲曰渚,洲旁小水亦稱渚。」

不我與:不與我相聚。

處:憂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處』,假借為『癙』,實為『鼠』」《詩經·小雅·雨無正》「鼠思泣血」,鼠思,憂思也。

沱(tuó):長江的支流名稱。或以為與「汜」同。

過:至也。一說度。

其嘯也歌:嘯是唱歌沒有譜和調的意思。有「狂歌當哭」的含義。一口出聲,以抒憤懣之氣,一說號哭。聞一多《詩經通義》「嘯歌者,即號哭。謂哭而有言,其言又有節調也。」嘯,蹙口出聲,以舒憤懣之氣,言其悔時也。歌,則得其所處而樂也。

譯文

江水決堤啊又流回,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和我相隨。沒有我相伴相陪你,終有一天你會懊悔。

江水靜流啊積沙島,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和我相交。在沒有我的日子裡,祝你平安歲月靜好。

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來看望我。雖然我們不再相逢,願你好日子歌里過。

賞析

一、詩序講解:

詩序:「江有汜,美媵(硬)也。勤而無怨,嫡(敵)能悔過也。文王之時,江沱之間,有嫡不以其媵備數,媵遇勞而無怨,嫡亦自悔也。」

1.題解:

「江有汜」的「江」專指長江,「汜」是指「汜水」。此詩為什麼以此為題呢?因為這裡是用長江和汜水的關係來說明「嫡」和「媵」的關係。

長江和汜水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汜水」是從長江之水中分流出來的,在分流了一段距離之後,又與回歸到了長江之中;長江的水大而且長遠,汜水的水小而且短,匯入長江之後才能長久。

長江之水的主流象徵著「嫡」,「嫡」和「媵」本來應該像江水一樣在一起流淌的,雖然一時之間卻因為某種原因而分流了,但是,最終必然還要合在一起。

全詩第一章從「汜」說起,是「汜水」剛剛從長江分流出來的時候。好比是說,「嫡」和「媵」的關係是「本是同根生」,卻被分開了。

「渚」是水中的陸地,因為它的存在,長江之水好像被分開了,其實並未真正被分開。這就好比說,「嫡」和「媵」只是好像被分開而已。

「沱」是長江眾多的支流之一,它發源於岷山而後匯入長江。這就好比說,「嫡」和「媵」終究會合為一體,成為一家的。

長江與汜水的大小,是因為匯合的水流多少而形成的;是「嫡」還是「媵」,這與修養有關,但是,更與「命運」有關,就像前一首《小星》所說的那樣,「寔(是)命不同」。

2.關於「嫡媵」:

這裡所說的「媵」,是與「嫡」相對而言的,與前一篇《小星》不同。《小星》中寫的是國君的「夫人」和「侄娣媵妾」之間的關係,《江有汜》寫的是「嫡」與「媵」之間的關係。

「嫡」是「正室」的通稱,可以包括「夫人」,但是,「夫人」卻不能包括「王后」、「妻」。天子之妻叫「後」,諸侯之妻叫「夫人」,士大夫之妻叫「妻」。

按周禮來說,庶民之妻,不應該稱為「妻」,而且士大夫以下的男子不應該有「妾」。然而,世俗現實並非如此,不僅有些庶民有「妾」,而且也往往把「正室」叫做「妻」。

與「嫡」相對而言的,是「庶」。天子和諸侯的的後宮裡,「正室」之外的婦女有固定的人數,而且人數較多,有較多等級,並且各有其名,可以通稱為「庶」。

據段玉裁先生說,表示「妻」、「正室」的「嫡」字,本來應該寫作「適(敵)」,意思是說「前往固定的地方」,也就是嫁給一個固定的人、從一而終的人。後來世俗之中,逐漸用「嫡」字取代了「適(敵)」字。

必須說明的是,無論是天子還是諸侯國國君,包括公卿大夫以及士子,只要是還有德守禮,就不應該強迫任何人成為他們的妻妾,否則便是無德悖禮。然而,世俗現實永遠不是完美的,無德悖禮者不少。

這裡所說的「媵」是怎麼回事呢?《儀禮·士昏禮》注說:「媵,送也。」也就是說,「媵」是給「嫡」的「陪送」。

「陪送」的「媵」,不是來自民間女子。按照《公羊傳》的說法,諸侯一次所娶的九個女子,來自兩個國家,一個是「夫人」之國,還有另外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是「夫人」。

其他八位女子之中,不是來自「夫人」之國的,才應該叫做「媵妾」;來自另外一個國家的,是「夫人」的「侄娣」。不過,「侄娣媵妾」又可以通稱為「媵」。

這裡所謂的「侄」,是指「夫人」的兄弟之女,也寫作「姪」,是「夫人」的下一代;這裡所謂的「娣」,是指夫人的妹妹。

按照《毛詩正義》的解釋,古時候,女子出嫁一定有她的侄女和妹妹隨從,通稱為「媵」;士和大夫也有「侄娣」。此詩所說的,似乎就是士或大夫的「嫡」和「媵」,而不是說「國君」的「夫人」和「侄娣媵妾」。

從今天來看來,這些「侄娣」不僅與「嫡」之間有輩分差別,而且她們很「不幸」,竟然要被作為「陪送」。這種「制度」本身,固然不完善。

不過,在這種制度已經被廢除的今天,我們思考問題,不可僅僅考慮一個方面。僅僅從女子來說,想成為「王后」、「夫人」的絕不在少數,但是,並非想做「王后」、「夫人」就必然能成為「王后」、「夫人」。

一個人「想」做什麼,我們無可厚非;然而,一個人卻不能不「度德量力」而行。一個只能承擔五十斤重量的人,卻讓他去承擔一百斤的重量,那人們不可能願意承受;讓一個品德只能做村長的人,卻讓他去做省長,那麼,他應該去做省長嗎?

如果讓人根據自己的私情和慾望而自願選擇,那麼,在「夫人」和「媵」之間,誰都願意做「夫人」,而不願意做「媵」吧?不過,從人情來說,淑女卻不會在兩者之間放棄做「媵」。

3.關於「美媵」和「嫡悔」:

《江有汜》這首詩,是為了讚美「媵」的美德。「媵」有什麼美德呢?勤勞做事而沒有任何抱怨。

「嫡媵」制度的制訂,固然有不合大道、不合人道之處,固然有君主「求嗣」之私心,但是,如果從「夫人」的角度來說,出嫁之後,能有自己的親侄女和妹妹來陪伴,而且「嫡」也不妒忌「媵」,豈不也有可取之處嗎?

在已經有了「嫡媵」制度之後,處在「侄女」或「妹妹」之位的女子,遵循禮制,把不能「陪送」自己的姑姑(或姐姐)看作自己的失職,所以,在「嫡」不接受她作為「媵」的時候,她能無怨,這是知禮守禮的體現。

「嫡媵」的關係,如果不是「姐妹」,就是「姑姪」。此詩所寫的是士大夫的「嫡媵」,最可能寫的是「姐妹」關係。

無論是「姐妹」還是「姑姪」,都是「同源」的,就好比是長江和沱水本來都是長江水。人們都說「兄弟如手足」,姐妹關係雖然略有不同,但是,也沒有根本的不同。

如果兄弟姐妹之間,各懷心腹事,而只知到爭地位、爭名分、爭富貴,那麼,兄弟姐妹之情也就不存在了。「姑姪」之間的情感雖然比「姐妹」疏遠一點,但是,也是這個道理。

此詩之中的女子,不被姐姐或姑姑接納,不應該是出於地位和名分的考量,更不應該是出於富貴的爭取,而應該是出於「姐妹真情」或「姑姪真情」,是對姐姐或姑姑的關心。

然而,既然姐姐或姑姑不接納自己,那就應該從自身找原因,也就是「反求諸己」,如此一來,還有什麼可埋怨的呢?

無論是男是女,只要是注重修養的人,知命之人,就必然知到「素位而行」,而不會「願乎其外」,這是君子、淑女應有的修養。

無修養,不足以成為君子;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因此,修養和知命,是君子之所必須。

所以,此詩中的女子,不能成為「媵」,仍然無怨無悔地在自己之位上盡心儘力地做著自己的事情,這也就是「勤而無怨」。

不過,此詩也肯定了「嫡」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而且能夠知到悔改。「嫡」作為「媵」的姐姐或姑姑,或許一開始有私心私情,沒有接受妹妹或姪女作為「媵」,導致暫時的姐妹或姑姪離別,就像長江分出了汜水。

一個人一時有過錯,往往難免。俗話說:「人非聖人,孰能無過?」意味著只有聖人可以「無過」,若非聖人,就會有過錯。

孔子說:「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最不可取的是,知過不改,還要文過飾非、強詞奪理。

此詩之中的「嫡」,能知過而悔改,不失為淑女。雖然德不如王后、夫人,卻不失為士大夫之妻的德行。因此,終究可以像汜水最終回歸到長江一樣,可以再合為一家。

4.「嫡媵」的做法與文王的教化:

《詩序》說:「文王之時,江沱之間,有嫡不以其媵備數,媵遇勞而無怨,嫡亦自悔也。」這是說周文王的教化與禮俗的關係。

按照北宋邵康節先生的說法,孔子「祖三皇,宗五帝,子三王,孫五伯」;《論語》、《中庸》中都曾經說過,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未能達到「國治」的時候,談不到「平天下」;在「據亂世」,難以施行「太平世」的做法,否則,不是「欲速則不達」,就是「揠苗助長」。

文王所行的是王道仁政,然而,商紂尚在,天下未定。是不是說周文王的教化,就是讓人「甘心做奴才」、「甘心做順民」呢?假如說是這樣,那麼,也就算不得是王道仁政。

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孔子所傳的道,也就是堯舜禹湯、文王周公所傳所行的正道。「君非堯舜,不可不以堯舜之道佐之。」能沿著正道循序漸進就好。

固然,「文武」之治,並非孔子所傳之道的最高理想,但是,在時代還沒有達到「文武」之治的時候,侈談「堯舜」之治,是不合適的;以堯舜之治苛責,也是不合適的。

孟子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制故)死者,非正命也。」

品德修養是自己的事,他人取代不得,也強迫不得。只知安於其位,而不修德,卻去爭名分、爭富貴,終究是誤己誤人之舉;如果是修德之人,卻去爭名分、爭富貴,根本就不算是修德之人。

孟子又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求德,是求自己生來就有的內在之德;名利富貴,是身外之物。

二、第一章講解:

「江有汜」,是說長江出現了分流,從而分出了一條「汜水」,象徵著「嫡」和「媵」本來是同源同根的一家人,卻不幸分開了。

「之子歸,不我以」,是說「嫡」出嫁而得到了歸宿,但她在出嫁的時候,我本來應該作為「媵」去「陪送」的,她卻沒有讓「我」作為「陪送」的「媵」。

「不我以,其後也悔」,是說「嫡」出嫁,沒有讓「我」作為「陪送」的「媵」,「我」自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恐怕她卻會後悔。

三.第二章講解:

「江有渚」,是說長江的水流中間出現了一塊陸地,由於這塊陸地的存在,把長江的水流隔開了,象徵著「嫡」和「媵」因為某種隔閡而分開了。

「之子歸,不我與」,是說在「嫡」出嫁的時候,沒有讓「我」跟她在一起,現在因此而分離了,姐妹或姑姪無法相聚。

「不我與,其後也處」,是說「媵」希望「嫡」在「我」不能伴隨左右的時候,也能夠安寧快樂,而不是幸災樂禍甚至詛咒。

四.第三章講解:

「江有沱」,是說「沱」是長江眾多的支流之一,它發源於岷山而後匯入長江,象徵著「嫡」與「媵」與「媵」終究會合為一體,成為一家的。

「之子歸,不我過」,是說在「嫡」出嫁的時候,沒有帶著「我」一起過去。這是從「媵」的角度來說,自己無法去陪伴和照顧「嫡」。這不是怨恨,反而是一種關心。

「不我過,其嘯也歌」,是說雖然「嫡」沒有帶著我過去,但「媵」似乎看到了「嫡」悔過之後舒暢愉快的情景,而不是頹廢悲觀。

五.全詩總說:

前一首《小星》是從夫人的品德寫到媵妾的品德,重點在於告訴後人,夫人應當具備什麼樣的品德修養;這一首《江有汜》是從媵的品德寫到夫人的品德,重點在於告訴後人「媵」應當具備什麼樣的品德修養。

「媵」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一個目的,那就是:自己不違背禮義,更不希望「嫡」違背禮義,而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安分守己。

全詩的宗旨,在告訴我們:修身為要,不怨天尤人,須反身而誠,當素位而行。還要知過能改,不要文過飾非。

在此,我們不應該把此詩當作一首敘事詩來看待,否則也就不是《詩經》中的詩了。詩中要表達的是,「嫡」按禮應該真誠接納「媵」,如果當時沒有接納,應當知道及時悔過改正;「媵」禮應盡「媵」的真心真情,但無法實現的時候,無怨無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才韻生活 的精彩文章:

康平縣唐僧廟的傳說

TAG:才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