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何難以圖謀中原,這則成語故事揭示出重要原因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三少帝紀》注引《楚國先賢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名叫應余。原文如下:
余字子正,天姿方毅,志尚仁義,建安二十三年為郡功曹。是時吳、蜀不賓,疆埸多虞。宛將侯音扇動山民,保城以叛。余與太守東里袞當擾攘之際、迸竄得出。音即遣騎追逐,去城十里相及,賊便射袞,飛矢交流。余前以身當箭,被七創,因謂追賊曰:「侯音狂狡,造為凶逆,大軍尋至,誅夷在近。謂卿曹本是善人,素無噁心,當思反善,何為受其指揮?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創,若身死君全,隕沒無恨。」因仰天號哭泣涕,血淚俱下。賊見其義烈,釋袞不害。賊去之後,余亦命絕。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應余,字子正,稟性剛毅,立志於仁義之道。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出任郡功曹。當時吳、蜀對曹魏敵對,經常爆發戰爭。宛城守將侯音煽動民眾據城叛亂。應余與太守東里袞一起乘亂逃出城外,侯音派騎兵前來追趕。離開宛城十里地時,追兵趕到,用箭射向東里袞,一時間流矢如雨。應余挺身而出掩護,身上一共中了七箭。
他對叛軍大喊道:「侯音瘋狂狡詐,行兇作亂。朝廷一定會出兵平叛。你們原本都是良民,平時也沒有絲毫惡意,應該馬上棄惡從善,為什麼會遭受侯音的愚弄?我用身體保護太守,如今已經身負重傷,如果你們不再傷害他,我雖死無憾。」隨後仰頭痛苦,淚中帶血,極度悲慟。叛軍看到這一忠義之舉無不震撼,沒有傷害東里袞便離開了。叛軍走後不久,應余也氣絕身亡。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應余對叛軍說完話的表現,叫做「血淚俱下」,形容極度悲慟。
發生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的宛城守將侯音叛亂,對荊州局勢發生過巨大影響,並直接引發了後來的荊襄之戰。但從應余這個小人物的經歷卻可以看出,自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佔據荊州北部地區後,即便有侯音這樣極少數的將領受到關羽的拉攏而叛變,但大多數當地士民還是忠心於曹魏的。故此,關羽想通過製造荊州北部的混亂從而達到佔領該地並進入中原腹地的圖謀是難以得逞的,這也註定了關羽後來的悲慘結局。
參考書籍:《三國志》
※為保住性命,劉禪採用特別方式投降,一成語道盡醜態
※三國名將系列之一三七: 浪跡中原數載, 只有這個人真心對待呂布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