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是如何看待和面對疾病的?
佛教認為人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四大調和時身體則無恙,四大不調時便會染疾。進一步講四大不調歸根結底是我們內心充斥貪嗔痴煩惱、昏沉掉舉嚴重所致。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里總結了六種病因: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在所有這些病因中,佛教認為根本性的原因是心,正是由於心的無明妄想,顛倒執著、貪嗔痴毒而導致眾生輪迴無盡,生命殘缺痛苦。簡單說就是身體上的病,實際上都是由於內心的煩惱引起的。
古來祖師有以病為友,以苦為師的教誡。就是說生病是正常的,我們要正確的看待疾病,把病苦當成良師益友。正因為生病,才更容易生起人命無常的思維,修行更會勇猛精進。作為佛教徒,面對疾病,我們既不能輕忽逃避、諱疾忌醫,又不能過分擔憂執著,整天牽掛著身體。人常說,有什麼想不開的事,到醫院看看,就都想開了。因為病苦、死苦能夠讓人從迷障中清醒過來,讓我們見到生命的真面目,提醒我們做最有意義的事,少在雞毛蒜皮的煩惱上消耗時光。
生病時,我們把病苦當做佛菩薩特別的加持,以苦為師,不要白白吃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譬如人在苦中比較不會有驕慢心,而容易生起同情心;不會貪戀享樂,容易發起道心;常常受到家人的照顧,多生起感恩心。身命危脆,越是執著痛苦越甚,藉此為緣,勤修福慧,將此危脆不凈之色身轉為堅實清凈之慧命。如此,病苦便成了老師,成了動力。
對於治病方法,智者大師言:「治病,上策為調心;中策為調身;下策為調食、吃藥。調心,通過止觀,病會連根拔起。」只要我們按照佛教的修行方法去做,多念念經,念念佛,讓身心處在善的環境中,身體也會慢慢趨向調和,病慢慢就會好的。生病,一方面有宿世殺生或傷害眾生的業因,另一方面也有今生飲食、作息等不適當的外緣。現在要多造善業,隨緣慈悲放生護生、素食、布施醫藥、照顧病苦,並遵醫囑保養身體、注意鍛煉等。用積極的心情去養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善行。生病是正常的,人生不同時刻有不同的因緣,不同的狀態有不同的活法,接受疾病,接受無常、順應當下,做好當下能做的事。佛法告訴我們,苦樂的根源在內心深處,疾病的根源也在我們的心,要從改變自己的觀念、培養自己的善心上入手,從內心去尋求真正的平靜和快樂,疾病才會真正的痊癒。
澄清幾個有關疾病的誤區:
1.修行人生病,也要看醫生。我們承認業力的存在,不等於要放棄現在的努力。懂得業果,對苦難能夠更加平和、坦然,對未來能夠充滿希望。2.因病苦入佛門者,但能不能通過修行治好病,是不一定的,個人的因緣業力不同,對此要有理性的認識,不能盲目執著。生病了應去醫院看醫生,佛法本身的功用不是治身病,而是治心病,如果只把佛法當做一種治療病痛的神秘力量,卻不認真領會佛法關於無限生命的教育,無異於買櫝還珠。3.佛在經典中說念什麼經治療什麼病,我們可以認為是方便說。佛講的所有經典都是為了調心,當內心平和,很多病就都會好了。
學佛人如常有大小疾病纏身,不必憂慮。在佛家看來,生病是消業障,不是壞事。如果偶然遇上奇病大苦,能作還債想,更是轉病為福了。吃苦了苦。人生在世會有許多苦難、艱辛,但人不是為了受苦來到世上的,而是為了讓未來的生命更好。改變生命的核心不在身體,而在心靈。在痛苦中用心尋找值得感恩的一切,將心比心憐憫他人的痛苦,發願未來有能力去幫助一切受苦之人。生命改變之因,就在心念的改變中悄然種下。
TAG:法音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