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哲學之美

中國古代哲學之美

中國古代哲學之「美」

劉德舫

(武漢大學信息學部)

談及中國古代哲學,其實不可避免地要去探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古代文化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翻看那些歷史文物,如陶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車馬、書法、繪畫,還有諸如圓明園、頤和園、故宮這樣的恢宏建築,以及乾陵、明十三陵、漢陽陵等大型墓葬。除此之外,還有古代的制度、文學、史學、醫學天文歷算等,無一不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映射,也無一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範疇。中國畫是中國古代的哲學、美學、文學、詩詞、書法、宗教等多種文化形態所滋育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透過這些畫作,分析這些文人,有助於我們對古代哲學之「美」的理解。

中國文人的「詩情畫意」

中國從來不乏文人,從古至今,各種詩體,各種畫派,各類曲風。而在中國畫中,中國文人畫作為其中最為獨特和最富有魅力的民族繪畫,一方面擁有著畫的表現張力,另一方面也具有詩的抒情性。將「詩情畫意」勾勒於紙上、傾瀉在筆尖的河東蒲州人(今山西運城)王維就是代表。蘇東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作為中國文人畫的始祖,他的詩畫「詩滲禪意,流動空靈」。及至宋代,宋徽宗親自主持畫院,這一時期的畫風主要講究「寫實」和「形似」。蘇軾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後發,看數尺許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東坡題跋·跋宋漢傑畫》)。並且在他的《枯木怪石圖》中可以看到他的美學追求,畫中的枯木虯屈掙扎,將整幅圖的意境拉扯得非常吃力,而這枝枯樹上端,又仍然在向上生長,好似一種抗爭的心態;石頭也是嶙峋不平,筆勁很足,且石頭表面似有旋渦,很生硬又很圓潤,方圓相兼,既怪又丑。突出一個「怪」和一個「枯」字,通過細緻的刻畫,可以發現蘇軾心中此刻的風暴聚集。黃庭堅形容這幅圖「折衝儒墨陣堂堂,書人顏揚鴻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米芾說東坡的枯木圖是「寫胸中盤郁」。由此可見,在中國畫中,文人畫不僅僅是畫家本人心性的物化,是畫家的主觀審美性,也代表了畫者的哲學思考,如何處世、如何隱匿、如何排郁。這些文人在達到自己的美學欣賞的目的之上,往往摻雜著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像講究典雅清曠的北方山水畫派的郭若虛;以憤世嫉俗、表達民間疾苦為名的「揚州八怪」;追求自然、閑雲野鶴的北宋畫家米芾;天真浪漫的童心野趣、富有詩意的現代畫家齊白石先生……其實對他們而言,畫物即是畫人。

談到畫,很容易聯想到的就是書法,現代藝術大師潘天壽也說:「書中有畫,畫中有詩。」「在中國的藝術中, 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書畫實踐中, 主體的審美表達意向並不明確, 或者說, 真正達到審美境界的中國書畫家, 並不關注表現對象自在的美學特徵和精神品質, 沒有具體的對象意識, 他讓對象進入他的內心, 成為他的精神言說的喻體, 或者就是一個形式載體。[1]」古人說,寧靜以致遠,其實就是對自己、對外物的一種哲學反思,在作畫與練字的時候,講究的是胸中有格局,但是下筆的時候卻不能太過情緒化,在「專註」的情況下達到「忘我」,將自己設身其中,思考事物的本源,特徵,意向,進而將自己情緒外化,將自己從審美的客體變為審美的主體。哲學中講的「宇宙論」,強調和諧、自然、生命,其實有點類似於「天人合一」的道家追求,個人的心靈就是一個世界,沉迷在他的王國里進行藝術創造,無論山水、蟲魚鳥獸、車馬、人,都是因心而起,由感而發,都是因筆墨而生動,這樣看來,其實人又成了主體。

在古代中國書畫的理論表述中, 隨手拈來的幾乎都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當然了,能將詩、書、畫三者融匯在一起本就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了。

古代哲學思想的外化對人的影響

就像上文提到人是作為創作的主體存在的,而人在創作的時候,也同時是作為客體存在的,他的思想是受著當時思想趨勢、環境、時間的影響,甚至他的創作還會受著當時風格的影響,這在東方的哲學中是由體驗與冥想兩種方式來實踐的。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文人畫家的影響較大。[2]」像屈原這樣的理想浪漫主義文人,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樂觀文人,陶淵明、「竹林七賢」這樣的出世歸隱的文人,杜甫、范仲淹這樣的現實入世的文人,其實回看的時候會發現,他們無一不是深喑中國文化的一批人。所以我們在看其相關作品的時候會發現,「會意」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一方面從畫的本身出發,著眼於非具體的東西,再現出作者當時的主觀感受,另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審美基礎上,生髮出自己的哲學思考。

對古代文人影響很大的其實主要有儒、釋、道這三方面的學說。簡單地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例,飄逸洒脫、高潔絕塵的風骨神韻,歷來是道家所嚮往人生境界。中國哲學中有「空」和「無」的概念,對應的是「無為」和「有為」,文人畫家追求自我的超越,而放棄對浮華名利的追逐,強調自然和諧,而放棄刻意改變。不能說他什麼沒有,也不武斷地稱他有多厲害,這讓我想到中國畫中強調的「留白」,這一處的空白,讓整個畫作變得不至太過飽和,反而成為了想像的載體,達到一種更佳的平衡,絕了!同樣的,在書法中,也有「疏密」的講究;在語法里,有「平仄」之分;在建築中,有「平翹」差別;在陵墓的選址上,有「陰陽」之間的平衡;就連平常的飲食,也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五行調和的哲學在裡面。

正如這句話「這種『發之情』、『快之心』的寫意精神,遠非西方表現主義所能及。他不僅使中國民族繪畫趨向世界性,而且表現了卓越的中國神髓。[3]」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之「美」。

參考文獻:

1.《不在形跡_自我_的沉迷與體驗_關於中國古代書畫的哲學筆記》 鄭工 《文藝研究》 - 2003

2.《論中國古代哲學_天命觀_之文化意蘊_》李秋月 《知與行》 - 2017

3.《懷素草書尚『氣』的審美特徵》馮高 羅紅勝 《中國書法》 2018年04期

4.《尼采與中國古代哲學——權力意志與「德」和「道」的領域》格雷厄姆_帕克斯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01期

5.《中國古代哲學宇宙觀的美學向度》 范明華《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 (5) :122-128

6.《中國文人畫的美學傳統》 彭修銀《文史知識》1996年01期

[1]《不在形跡:「自我」的沉迷與體驗》鄭工 文藝研究 2003-11-20 期刊

[2]《借《道德經》思想評析齊白石藝術人生》米仁尼沙?艾山 陝西師範大學

[3]《中國文人畫的沒學傳統》 彭修銀 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眼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的精彩文章:

TAG:眼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