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在「吃」這件事上,有著謎一般的種族天賦

中國人在「吃」這件事上,有著謎一般的種族天賦

天朝人民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往往「無所不用其極」,而神奇的造物主總是能把「至毒」和「極鮮」融為一體,宋代蘇軾就有過「拚死吃河豚」的經歷。下面就由陳衛老師為我們講解,哪些動物食品是不可觸碰的禁區,這些經驗教訓,恐怕都是先人以身試法而得,可見人們為了「吃」,也是蠻拼的。

本篇內容節選自陳衛老師,主講的《食品安全》

以下為音頻對應的文字內容:

含天然有毒物質的動物源性的食品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動物源性食品包括肉、蛋、奶等,已成為我們飲食結構的主要食品,動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會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而一些動物源性食品中含有天然有毒物質,主要是魚類、貝類和某些有毒的動物組織。

一、魚類

魚類中含有毒物質的主要是:河豚、青皮紅肉魚、膽毒魚類、肝毒魚類

1、 河豚

河豚魚是一種味道鮮美但含有劇毒的魚類,它在受到威脅時會鼓起身體。河豚體內含有的河豚毒素是一種毒性很強的神經毒素。人誤食後會在10分鐘至3小時內發病,中毒者一般先感覺手指、唇、舌等部位刺疼,然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並伴有四肢無力、發冷,口唇、指尖等處麻痹的癥狀,而後言語不清、體溫下降,呼吸困難甚至死亡。0.5mg河豚毒素即可以毒死一個體重70kg的人。一隻中等體型河豚體內所含的毒素足以殺死三十個成年人。

2009年,惠安縣凈峰鎮凈北村村民王某與妻女3人,在家中吃河豚魚時中毒。經搶救,王某不幸身亡,妻子處於嚴重昏迷狀態,女兒暫時脫險;2013年7月,銅陵一酒店4名消費者因食用河豚魚導致食物中毒;據統計,2012-2014年,廣東省共接報河豚毒素中毒事件8起,合計51人中毒,其中死亡1人。

河豚魚的毒性大小因魚的種類、部位及季節的不同而有差異,河豚魚的卵巢及肝臟毒性最強,腎臟、血液、眼、鰓、皮膚次之,此外春夏繁殖期的河豚毒性最大。河豚毒素性質穩定,一般加工方法難以將其破壞,其處理方法也相對複雜,需專業人員處理烹調才可保證食用安全性,所以切勿隨意食用河豚。

此外,我國一些沿海地區曾發生因食用麥螺而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麥螺是一種海洋生物,可吸吞河豚毒液和軟體卵籽。人們在食用有毒麥螺時,也同時吃進了河豚毒素。夏季是麥螺的旺產期,也是消費者食用受污染的麥螺發生中毒事件的高發期,建議廣大消費者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盡量不購買和食用麥螺。

2、 青皮紅肉魚

海產魚中的青皮紅肉魚類,如鮐(tai)魚、金槍魚、刺巴魚、沙丁魚,它們含有較高量的組氨酸,經脫羧作用後,產生組胺,可引起類過敏性食物中毒。一般引起人體中毒的組胺攝入量為1.5mg/kg體重。中毒發病快、潛伏期一般為0.5—1h,有時可至4h。主要表現為臉紅、頭暈、頭疼、心跳加快、胸悶和呼吸急促等。部分病人有眼結膜充血、瞳孔散大、臉發脹、唇水腫、口舌及四肢發麻、全身潮紅、血壓下降等癥狀。2013年8月深圳市一職工食堂懷疑因進食不新鮮的鮐魚引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數26人。高組胺的形成是微生物的作用,而且腐敗魚類產生腐敗胺類,通過它們與組胺的協同作用,可使毒性大為增強。所以,切勿食用腐敗魚類。

3、 膽毒魚類

由於民間流傳魚膽可清熱、明目、止咳、平喘等,所以,因食用魚膽發生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嚴重者引起死亡。其中以食用草魚膽中毒者較多。另外,青魚、鰱魚、鱅魚、鯉魚都屬於膽毒魚類。潛伏期為0.5-14h,多數在2-6h發病,不同魚種的魚膽毒性程度和癥狀有所不同,但在中毒初期都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2012年1月,因為食用魚膽,餘姚一男子患上中毒性肝炎,另一女子同樣因為生吞魚膽,得了中毒性腎炎。由於以上魚類的膽毒毒性極大,無論什麼烹調方法,都不能去毒。只有將魚膽去掉才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4、肝毒魚類

常見的為食用鯊魚肝臟引起中毒。鯊魚肝臟中含有大量維生素A、D和脂肪。其中引起中毒的主要是維生素A,如果一次攝入量超過人體的正常水平,則可引起急性中毒。一次食入200g鯊魚肝臟即可引起急性中毒,2~3h可出現癥狀,初期為嘔吐、腹瀉,之後出現皮膚癥狀,如鱗狀脫皮,自口唇周圍及鼻部開始,逐漸蔓及四肢和軀幹,重者毛髮脫落,並伴有結膜充血、劇烈頭痛等癥狀。所以消費者應避免大量食用鯊魚肝臟。

二、貝類

海洋中的一些藻類含有神經毒素,此種藻類大量繁殖可形成「赤潮」。海洋軟體動物,包括蛤類,攝食了這類海藻後,毒素可在腸腺中大量蓄積。當人食用貝肉後,毒素會迅速被釋放,引起中毒。嚴重者常在2~12h因呼吸麻痹死亡。

2011年5月寧波、舟山等地出現部分市民因食用貽貝等貝類產品後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經證實為貽貝中「腹瀉性貝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2013年12月,香港接獲有關17人進食帶子後不適和懷疑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的報告;2014年7月,溫州發生多起因食用織紋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共21例病例,呈家庭聚集性。死亡1例,其餘20例全部治癒。

日常生活中,我們一旦發現貝類中毒,首先應人工催吐,並立即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及時攜帶食剩的貝類到醫院就診,採取洗胃等治療措施,防止發生呼吸肌麻痹。此種毒素在一般烹調中不易完全去除。因此購買貝類時應在有信譽的銷售商處購買,在赤潮期間,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內的蚶、貝、蛤、蟹、螺類水產品,或在食用前先放在清水中放養浸泡一兩天,並將其內臟除凈,提高食用安全性。

三、某些含有毒物質的動物組織

1、 甲狀腺

人誤食動物甲狀腺,會因過量甲狀腺素而擾亂人體正常的內分泌活動,導致出現類似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癥狀。潛伏期一般為12~21h。臨床主要癥狀為:頭暈、頭痛、胸悶、噁心、嘔吐、便泌或腹瀉,並伴有出汗,心悸等。甲狀腺素的理化性質非常穩定,在600oC以上的高溫才能被破壞,一般的烹調方法無法做到去毒無害。屠宰者和消費者都應特別注意檢查並摘除牲畜的甲狀腺。

2、 病變淋巴腺

淋巴腺作為免疫器官,分布於動物全身各部位,當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後,淋巴腺產生相應的反抗作用,消滅病原體。但若出現病變,則可能引起疾病,危害人體健康。另外,一些致癌物質會在淋巴腺蓄積。所以,切勿食用動物淋巴腺。比如,雞、鴨、鵝等的臀尖是其淋巴腺集中的地方,應避免食用。

(小知了:嗯,小龍蝦的頭也不要吃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到 的精彩文章:

細胞命運的重新編程
六塊大陸,為何被分成了七個洲?

TAG: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