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真的不存在?我們也是雅利安人的後代?第五篇
來自周原的周人和炎黃、禹夏本是同族,周朝建立以後,白種人又再次強勢起來,並經過周公東征,商族勢力徹底失敗,華夏族的膚色及血統又再次出現反覆,白種可能又佔了上峰。
故,此時的漢語中出現了「丈夫」一詞,即此時的中國男人普遍有十尺之高,此言應不虛也。就連商族後裔孔子經過融合後,也修「九尺有二」。所以,直到今天中國人還有「西北大漢」和「山東大漢」之稱。
山東的古萊國應當是炎帝後裔所建,神農炎帝之貢獻就是把西亞的小麥帶到中國,而山東半島以盛產小麥著稱的「萊(麥的異形字)國」,應當是神農氏之國。
到春秋時期,中國人基本已經以黃色皮膚為主。此時還有一個諸侯國沒被混同,這就是鮮虞氏中山國。中山國也叫白狄,曾建立過很多方國,它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國、鼓國、仇猶國等國均被晉國滅國,最後只有本部鮮虞得以延續。
虞與夏在古代是通假同音的,舜帝就是有虞氏部落的人,所以,鮮虞的意思就是鮮夏(新的大夏),很可能是後來的西域夏族所建,有人推斷鮮虞乃炎黃之苗裔。《史記》記載,「舜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 《山海經·大荒西經》也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不過,到春秋時華夏族已不知其祖為白人了,故諸夏稱中山國為白狄,視為異族,並與之對抗,中山為趙所滅,因臨易水,叢水而姓,易姓其後也,易者,狄也,所以易中天之祖實中山國之狄人之後。
西方民族中還有一個特殊的部族,即秦族,秦族本少昊之國,東夷之後。東夷的一支秦部落西遷之隴西以後,迅速西戎化,此時的西戎應當也是白種的,故,秦國早期也是黃白混血的。但經過商鞅變法後,秦族在制度上、文化上已與中原諸夏無二,所以被認同為諸夏的一部。
南向:三苗、百越之後的楚國無疑也是混血的,楚國早期被視同南蠻,主要是因為文化低下,人種與中原不同,不但斷髮文身,而且還混有俾各米(印度及印度支那半島的矮種小黑人),所以個頭低矮,沒有金屬器具,當然,這也正是他們被征服的原因。
不過,雖然他們沒有文字,個頭較矮,也並非一無是處,「蠻」字古字為「絲言絲」,也就是說楚人很早就從巴人那裡學會養蠶織造絲綢了。所以,當諸夏的部分人口南下時帶來了金屬及農耕文明,楚國、吳越興盛起來,並開始與中國爭鋒,楚國的疆域在戰國時期是最大的,最北端到達河南、山東一帶,所以,楚莊王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裡,於是歷史上也就出現了「問鼎中原」的故事。
北向:傳夏後氏之子逃亡北方,成為後來的匈奴。匈奴與東胡不同,東胡是今天蒙古人的祖先,但史書上從未將二者混淆,說明早期匈奴人種上與之不同。五胡亂華時,匈奴赫連勃勃自稱夏禹之後,建立了大夏國,這不能說毫無依據。
總之,中國漢民族的形成並非血緣認同,實為文化認同。夏朝滅亡並不意味著夏族滅亡,夏族的主體部分與商族與苗越黎融合,其後世就是我們漢族、藏族、羌族、苗瑤黎等族。
其中,漢化的黎民中就有了特殊的姓氏:黎姓。雖然膚色已經與上古不同,但文化一脈相承,故黃種的漢人仍稱諸夏之後。然後世的漢人卻已不知其祖先為何種顏色,反而對西域的白種人相貌大為驚異,並稱之為胡人,這實在是歷史開的一個大玩笑。(歷史經常開玩笑嗎)
夏族的偉大文明不但為漢族所追憶,甚至連宋朝的西羌党項人也追念夏人的武功,稱自己的國家為大夏國,豈非歷史的又一玩笑?而西遁而去的賽種夏人、月氏人在大夏國被後世的突厥人突厥化後皈依了伊斯蘭教,成為土耳其斯坦和烏茲別克及新疆各民族的主要祖先之一。
蓋賽種本來自東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今其返回故土,重新歸宗,亦非悲劇也!(對於種族主義者,他們自然要宣傳自己是最好的,即使都是從非洲走出來,也要標註自己的不同)
(完)
TAG:史說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