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勳的下落

張勳的下落

張勳的下落

王凱

1917年7月,張勳導演了那出曇花一現的復辟鬧劇,失敗後逃入荷蘭使館。歷史教科書對張勳的記錄到此戛然而止,他的名字在民國歷史上從此銷聲匿跡。

張勳字少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清朝末年投靠袁世凱,曾任清廷江南提督,率部駐防南京;民國初年,以「長江巡閱使」的名義駐軍江蘇徐州一帶。為表示忠於清廷,他本人及部下均留髮辮,時人呼為「辮子軍」。1917年北洋政權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張勳借調停為名率兵入京,趁機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自封為忠勇親王、政務總長、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復辟消息傳出後,遭到全國輿論的一致反對。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並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全國各大團體、社會名流紛紛集會,發表通電,堅決反對復辟。黎元洪拒絕與復辟分子合作,至日本使館避難。握有軍事實權的段祺瑞藉助全國反對復辟的聲勢,於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馬廠就任「討逆軍」總司令,誓師討伐張勳。

7月12 日,「討逆軍」分三路攻入北京。「辮子軍」不堪一擊,大都割掉自己腦後的「尾巴」逃命去了。戰後的北京,留下了滿街的大辮子。

隨之,北洋政府馬上通緝張勳,並派外交總長汪大燮與荷蘭公使進行交涉,要求荷蘭使館將張勳無條件引渡給中國政府。荷蘭公使借口尚未商議妥當,拒絕引渡,兼之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政府巨頭與同為北洋袍澤的張勳有著千絲萬縷割不斷的聯繫,後來通緝和引渡也就不了了之。1918年10月,經曹錕、張作霖等呈請,新任大總統徐世昌發布命令,對張勳「免於追究」,張勳又成了「自由身」。

後來張勳離開北京到天津居住,他在天津的寓所是一座位於德租界的德式建築,有東、西兩幢樓房。西樓為會客樓,底層有戲樓,二層有大會客室,室前有大平台。東樓為住宅樓,與西樓以廊相連。樓前為大花園。張勳還在老家奉新建了一座佔地兩萬多平方米的私家莊園,整座莊園山環水繞,規模宏偉。

晚年張勳還做起了生意,投資工商、金融業,頗為紅火。當有人問起他當年的復辟「偉業」時,已看透官場世事的張勳不再有當年的夸夸其談,頂多淡淡數句,或沉默不言。

1922年,張勳在家開堂會慶壽,一些戲苑名角在京劇界老前輩孫菊仙的帶領下,前往天津給張勳祝壽。張勳是個京劇迷,在梨園圈的口碑不錯,為人和氣,不耍武人脾氣,不強人所難。他特別喜歡聽孫菊仙的戲,這次給孫的報酬就高達600塊大洋,把孫菊仙激動得淚流滿面:「懂戲者,張大帥也!知音者,張大帥也!」

張勳出身貧寒,所以對江西原籍的學生和貧苦人士特別照顧,還經常在老家賑濟災民和孤兒寡母。1917年7月21日,孫中山在致廣西督軍陸榮廷的一份電報中說:「張勳強求復逆,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也。」孫中山對張勳的這番評價,將其政治態度和個人人格區分開來,可謂公正之言。可見對張勳的忠誠,即使站在政治立場截然相反的孫中山來說,也給予了「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也。」的高度評價。

1923年9月12日,張勳在天津病故,終年70虛歲。溥儀賜謚「忠武」。次年,張勳靈柩運回江西奉新老家安葬,也算是葉落歸根。

(摘自《法制日報·法治周末》2010.9.16)B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洲人的鮭魚精神
中原病態審美的裹小腳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