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研究】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研究】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作者:Will Martin

「媽媽,我們死了之後會怎麼樣?」很多父母都會被問及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也很難回答。你是應當忠於信仰,還是用美妙的語言掩飾死亡這一殘酷的事實?最近,發展心理學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些線索。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死亡是十分神秘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當他們遇到了死去的植物或動物。他們經過觀察,產生了很多相關的疑問。這種好奇正是他們試圖理解這個複雜世界的一種方式。然而,對於家長來說,死亡卻像是一種禁忌。實際上,出於這種好奇,孩子們會主動探求新的知識,比如生物學與生命的循環等。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應當對此保持高度的謹慎。

孩子們知道什麼

很多學齡前兒童並不理解死亡的生物學意義,認為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種狀態,就像是永遠沉睡過去一樣。這一年齡的孩子們常常認為,只有老人和病人會死。他們還認為死去的人也會感到飢餓,也需要空氣,甚至仍然能夠看、聽、做夢。想要對死亡有成熟的生物學理解,孩子們就必須掌握有關死亡的一些基本知識。

具體來說,4-11歲的兒童通常能夠開始理解死亡是普遍發生的、不可避免的、不可逆的,在死亡之後,人會失去身體機能,一切生理、心理活動都會停止。也就是說,在11歲的時候,大多數孩子能夠理解所有人都會死去,包括他們最親愛的人和他們自己,以及人死不能復生。然而,有些孩子會在更早的時候就理解這些事情。例如,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或是心愛的寵物,有些孩子在大自然中自己理解了這一規律。這些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死亡這一概念。

如果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孩子也能更早地領會死亡的含義,因為父母可以創造各種各樣的機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把死亡的科學過程講解給孩子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此外,宗教和文化對於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在和大人聊天時,孩子們不僅會了解到關於死亡的生物學常識,還會把科學與信仰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例如,10歲的孩子可以認為死去的人因身體停止工作而失去視力、無法移動;與此同時,他仍然可以認為死去的人也會做夢,也會想念他人。

誠實與感性

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討論此類問題的最佳方式。畢竟死亡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與人的情感息息相關。

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不逃避提及死亡:不迴避孩子們關於死亡的問題,不岔開話題。實際上,這是培養孩子好奇心的絕佳機會,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生命。同時,如果我們能夠仔細聆聽孩子們的問題,我們也能得知他們對於死亡的理解程度,從而為他們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或是糾正。過於簡單的信息無法起到作用,而過於深奧的解釋則會讓孩子們更加困惑,甚至感到抑鬱。

例如,向孩子們展示描述了死亡細節或是屍體模樣的照片反而會徒增恐懼,有些孩子會不斷地自我暗示:死去的人一直在看著我,而這無疑是困惑、抑鬱的來源之一。

另一個關鍵點在於,我們應當對孩子保持誠實,絕不敷衍了事。例如,如果我們告訴孩子死去的人只是「睡著了」,他們會認為總有醒來的那一天。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們能夠明白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是每一個人最終的歸宿,他們就能更好地應對自己以後要經歷的死亡。實際上,這樣的孩子對死亡沒有那麼恐懼。

也許,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到:面對死亡,悲傷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如果我們身邊所愛的人去世了,我們自然會感到悲傷,但我們會逐漸克服悲傷,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為了減輕這種壓力,我們可以試著說服自己:我和身邊所愛的人,都能活到很久很久。

如果一個孩子將要面臨失去身邊人的痛苦,或是認識到他自己很快將會離去,我們應該充分照顧好他的情緒。如果我們對於他所依賴的人的離去給出認真的解釋,孩子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焦慮、恐懼的情緒。對於那些了解自己將不久與世的孩子們來說,我們應該認真傾聽他的每一個問題,讓他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想與意願。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不能提供給孩子以真實的信息,孩子們總是會自己試著追尋「真相」。他們的想像,遠比現實更糟,負面影響也更為深遠。

(本文由世界經濟論壇與Business Insider聯合發表,作者Will Martin為Business Insider記者,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原標題: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丨世界經濟論壇博客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復仇者聯盟3》大結局:所有人都死了
在中東被打散後 ISIS的另類回歸從印尼連環爆炸開始?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