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10天1.5萬人搜救,懸疑女王的失憶迷案比她的小說更詭異…
今天要講的這則迷案,大家都很熟悉了,那就是:號稱英國「懸疑小說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也就是中國廣大小說迷和改變劇迷口裡的「阿婆」。
要說阿加莎在國內的知名度,主要還是來源於這些年由她的小說不斷改編來的影視佳作。比如前段時間圈哥剛推薦過,今年全新翻拍的《無妄之災》(Ordeal by Innocence,戳左邊藍字可以複習)
同樣翻拍過無數次,2015年版本還捧紅了英國萬千少女新一任「老公」Aidan Turner的《無人生還》(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至於更是聲名遠揚的《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就不用圈哥再多介紹了,去年的最新版電影更是集結了德普叔這樣的流量大戶,以及Judy Dench、Penelope Cruz這樣的演技派
(以上3圖均來自IMDB)
但實際上,阿加莎的成就,遠高於她去世後英國人對她作品的瘋狂翻拍。手速跟腦速一樣快的她,所著的偵探小說就一共有66本!除此之外她還創作過3本詩集、16個劇本,這還不算她的自傳以及編輯作品……
而從阿加莎1976年去世到現在的42年間,僅僅她偵探小說的銷售量就高達約20億!
(圖片來自AMReading)
然而也許少有中國小夥伴知道的是,以懸疑偵探小說聞名於世的阿加莎,本人也經歷過一件詭異離奇程度和她作品不相上下的事件:
1926年,36歲的阿加莎毫無預兆地「人間蒸發」了整整10天。失蹤期間,共有約1.5萬人參與到搜救行動中;然而10天後,重返公眾視野的她卻宣稱自己失憶了。她失蹤的轟動程度之大,使得她接連登上英國各大報紙頭版。
1926年《每日鏡報》頭版刊登了關於阿加莎失蹤和搜救進展的新聞。(圖片來自Pinterest)
這期間發生了什麼,至今沒有定論,但不妨礙阿加莎的離奇失蹤和失憶,成為跟她的小說一樣令英國人津津樂道、念念不忘的事件。
最近,《英國電訊報》的專欄作家安德魯·威爾遜(Andrew Wilson)就再次盡他所能,嘗試破解阿加莎的「失蹤懸案」。
尋找阿加莎:10天、1.5萬人
要說阿加莎的失蹤案,還得從她和第一任丈夫阿奇博爾德·克里斯蒂(Archibald Christie)的離婚官司聊起。
威爾遜在倫敦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堆積如山的發黃紙張,找到了阿加莎的離婚記錄。可以從裡面看到,阿加莎和阿奇博爾德1914年結婚,1919年盛夏了獨生女羅莎琳德(Rosalind)。而兩人的婚姻正式走到盡頭是在1928年,也就是阿加莎失蹤事件的兩年之後。
(圖片來自ITV)
而就像阿加莎的小說一樣,她的失蹤混雜著離婚的爭執,離婚里又全是小三的影子,情感糾葛和懸疑元素完全是雙生兒一般的存在。
她和阿奇博爾德遞交離婚申請時,阿加莎住在故鄉德文郡的南部城市托基(Torquay),而做過飛行員、轉職商人的阿奇博爾德則住在倫敦的皇家空軍俱樂部(Royal Air Force Club)。
威爾遜從國家檔案館找到的文件表明,阿奇博爾德有多次通姦記錄,但並由於年代慣例,其中並沒有提及情人的具體姓名。
1914年結婚當天的阿加莎和阿奇博爾德。(圖片來自ART and ARCHITECTURE)
檔案館文件沒有記錄更多的消息,但這不妨礙當年的英媒瘋狂深挖暢銷作家阿加莎背後的故事。
據記載,離婚是由阿奇博爾德在1926年12月提出,目的則是為了迎娶年輕的情人南希·尼爾(Nancy Neele)。離婚一提出,阿加莎就消失了,而她的車則在薩里郡(Surrey)一個偏遠的風景區被人發現,其中並無人影。英國警方出動了1.5萬名志願者、搜救犬和飛機尋找線索;警方甚至懷疑她被阿奇博爾德謀殺。
報紙上刊登尋人啟事時,除了圖中央是阿加莎失蹤時的相貌,還左右配備了她「可能偽裝成的」樣子。(圖片來自獨立報)
10天後,阿加莎出現在了哈羅蓋特(Harrogate)的天鵝水療旅館(Swan Hydropathic Hotel)。
詭異的是,她用來辦理入住手續的,是阿奇博爾德情人的姓氏「尼爾」;而多目擊證人告訴警方和媒體,看見她在旅館唱唱跳跳、打撞球,還跟旅館客人介紹自己來自南非,丟了一個孩子。
人生低谷:母親去世 丈夫出軌
這個月,英國天空電視台藝術頻道剛剛在冒險喜劇類電視劇《都市傳說》(Urban Myths)中用喜劇的方式演繹1926年這場失蹤案。
不過1926年的阿加莎,人生經歷可沒有任何喜劇成分,反而充滿了挫折和痛苦。
當年4月,她的母親克拉拉(Clara)去世,這對母女感情深厚的阿加莎而言,等於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產生了自我身份認同危機。
阿加莎後來回憶說,有一天她在故宅阿什菲爾德(Ashfield)整理母親遺物時,發現忘了自己是誰,因為她在簽發支票時寫的是作家威廉·薩克雷(William Thackeray)小說中人物的名字。
5歲阿加莎(右)和母親的合影。(圖片來自Pinterest)
而同年稍晚時候,阿奇博爾德從倫敦回到托基為女兒慶祝7歲生日,阿加莎敏銳地感覺丈夫變心了。提出離婚時他對阿加莎坦白,說自己遇見了一個美麗動人的黑髮姑娘,比她年輕十歲。阿加莎後來在自傳里寫道:
「我想,這番話說了以後,我幸福、成功、自信的人生,就此結束了。當然,一切都沒有這麼突然,因為我根本不敢相信。」
這對夫婦嘗試為了女兒彌合分歧,不過阿加莎在自傳中描述道,極其自私的阿奇博爾德不願錯失與新歡共覓幸福的機會,兩人終於在1928年結婚。「我在很久以前就告訴過你,」他對阿加莎說,「我討厭別人生病或不開心,把我好端端的生活全毀了。」
人到中年的阿加莎在德文郡家裡。(圖片來自英國電訊報)
前面已經提到,1926年12月阿加莎失蹤後,薩里郡警方的一條調查線索就是懷疑阿奇博爾德殺害了妻子,這樣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和「小三」結婚。
而1934年,阿加莎用筆名瑪麗·維斯馬科特(Mary Westmacott)發表的作品《未完成的肖像》(Unfinished Portrait)中,以半虛構的寫作手法描述了一段婚姻破裂的過程。
阿奇博爾德在書中對應的人物,被刻畫為一個懦夫和潛在的殺人犯。西莉亞(阿加莎對應的人物)害怕丈夫德莫特(阿奇博爾德)會對她下毒,於是提前把花園小棚子里的一包除草劑鎖了起來。「他想讓她死,」阿加莎在小說中寫到,「他一定想讓他死,否則她不會怕成那樣。」
對失蹤隻字不提:何必念念不忘
阿加莎在哈羅蓋特的旅館被人發現後,所謂的「失憶」可是得到精神病醫生確認的,並且診斷結果顯示她的失憶「非常嚴重」。即便如此,也是有的人相信失憶說法、有的人卻覺得背後另有隱情。
年輕時的阿加莎。(圖片來自Refinery29)
多年來,相關猜測包括她患有分離性神遊症(一種常由精神創傷引發的疾病,癥狀包括喪失身份認同感),另有一位作家推測阿加莎這出「自導自演」是為了贏回丈夫的愛。如果這是她的動機,那麼這個目標以失敗告終:阿奇博爾德對隨後的醜聞深感驚恐,更堅定了離開阿加莎的決心。
一些批評家甚至宣稱,阿加莎的消失戲碼不過是為了提高公眾知名度。那時她僅出版了6本小說,其中就包括於1926年早期發表的著作《羅傑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正是由於她的失蹤,這本書才引發了巨大關注。」瓊·阿柯希娜(Joan Acocella)2010年在《紐約客》中分析稱,「她的失蹤與偵探小說產生了有趣的聯繫,讓她成為了名人。」
老年阿加莎。(圖片來自BT.com)
阿加莎在餘生拒絕談論此次失蹤事件,而死後發表的560頁自傳也對其隻字未提。她是這樣總結這一經歷的:「那麼,疾病之後,是悲傷、絕望和心碎。何必念念不忘。」
相反,阿加莎的自傳集中展現了她在海濱城市托基度過的快樂童年。她是一個極富想像力且極其敏感的孩子,經常自己編故事,不過她的第一部小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卻源於和姐姐的賭局:姐姐瑪琪(Madge)打賭說阿加莎太笨,肯定寫不出偵探小說。
1920年,30歲的阿加莎發表了第一部作品,不過只賺了25英鎊,而當時丈夫阿奇博爾德的年薪是500英鎊。四年過去後,連載小說《褐衣男子》(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的刊登權卻為她帶來了相當於丈夫年薪的收入。
她靠這筆錢給自己買了心愛的莫里斯考利,失蹤那晚她開的就是這輛車。
早年讓阿加莎名聲大噪的《褐衣男子》封面。(圖片來自AudiobookSTORE)
試圖找回自己,借筆下人物表達情緒
1927年12月,她和丈夫的離婚訴訟在英國高等法院(High Court of Justice)展開,她忽然意識到,沒有丈夫經濟支持的她只能自力更生。她簽訂了撰寫小說的合同,儘管並沒有寫作的心情,她知道自己別無他選。
1927年1月,阿加莎帶著女兒羅莎琳德和秘書來到加那利群島,逼著自己完成小說《藍色列車之謎》(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在那一刻,我開始了從業餘作家到專業作家的蛻變,」她在自傳中寫道,「我想專業作家的煩惱在於,不想寫的時候也得寫,不喜歡寫的東西,甚至寫得並不好。」這本出版於1928年的小說是她最不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她時常想「這樣一本爛書到底是怎麼寫出來的」。
故鄉托基博物館裡展出的阿加莎服裝。(圖片來自TripAdvisor)
如果阿加莎沒有離婚,她是否會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小說家呢?人們對此一直抱有爭議。
阿奇博爾德在1922年擔任大英帝國展覽會(British Empire Exhibition)的財務顧問,那時的阿加莎去了世界很多地方,但後來她卻感覺自己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該走向何方。她說:「我應該找回自己,弄明白自己是否完全依賴於他人,這正是我所恐懼的。」
也許正是與阿奇博爾德的離婚,讓阿加莎充滿創造性和靈感,推動她開拓眼界,創作出了更多的作品。
ITV紀錄短片《阿加莎的秘密》劇照。(圖片來自ITV)
1928年秋天,38歲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獨自搭乘東方列車來到大馬士革,之後輾轉來到巴格達,再一路向南直至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烏爾(Ur)。
這是一個知名的考古發掘現場,1930年她在這裡與第二任丈夫、比她年輕14歲的考古學家馬克斯·馬洛文(Max Mallowan)相識,兩人的婚姻非常幸福。每年冬季,阿加莎都陪同馬克斯到近東地區考古發掘。
左為阿加莎第二任丈夫馬克斯·馬洛文。(圖片來自Pinterest)
但與阿奇博爾德的離婚,還是對她的作品也產生了影響:她的早期作品探究的是人們在責任光輝下隱藏的邪惡,但離婚這殘忍的生活經歷為她最偉大的著作提供了力量和情節。
在離婚後的一段時間裡,她創作了多篇最受歡迎的作品,例如《寓所謎案》(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懸崖山莊奇案》(Peril at End House)和著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1974年版本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劇照。(圖片來自IMDB)
阿加莎第一任丈夫說要離開她時,是她人生中的低谷,她後來說那時她突然意識到丈夫的表裡不一。童年時的噩夢不斷纏繞著她,好像有邪惡的存在偷偷溜入了周圍人的身體中。「他還像往常一樣做出和人打交道的樣子,但他已經不是阿奇博爾德了。」她曾這樣寫道。
而在小說《未完成的肖像》中,女主角西莉亞也表達過相同的情緒。丈夫為了另一個女人離開她後,她打算自我了斷。正如阿加莎的第二任丈夫馬克斯·馬洛文所說,在西莉亞身上「我們發現了最接近阿加莎肖像的人。」
(圖片來自AbeBooks)
阿加莎去世了這麼久,但她的人生經歷和小說一樣充滿了懸疑和張力,無疑是她始終被英國人銘記的原因。
而對她作品的改編,更是和中國人翻拍金庸武俠小說一樣沒有盡頭:今年聖誕節期間,由阿加莎小說改編的《ABC謀殺案》(The ABC Murders)將與觀眾見面;明年,眾星雲集的《尼羅河上的慘案》(Death on the Nile)也將重返熒屏。
對於很多懸疑作家而言,他們的小說通常會被人用「誇張驚人」(larger than life)來評論。但在阿加莎這裡,也真的是書如人生了。
(英倫圈綜編,編輯:Moo,原文刊載自《歐洲時報》英國版與《英國電訊報》聯合專版,原作者:Andrew Wilson,編譯:木槿,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
※BBC:你每抹一次口紅,就是在親吻上萬隻昆蟲的屍體!
※最髒水果排行榜瘋傳,連續3年Top1的草莓還能吃嗎?
TAG:英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