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之死,從出土文物探究古中山國興衰史。
中山國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在燕趙的歷史中書寫了絢麗的篇章。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佔領又復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自此中山國的傳說便在中國的歷史幾乎消失了一樣,很少見於史海的筆端,但一座古墓的出現打破了寧靜,這個大墓便是 中山國王 「錯」的墓。
近日在園博舉辦了中山國出土文物大展,斷斷是不能錯過這個一睹神秘王國文物的好機會,
來吧老樣子今天隨著老豬的鏡頭,探尋這個神秘古老的王陵。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打卡點:北京,中國園林博物館。
行腳博物館系列:古中山國。
中山王 「錯」的墓是已發掘的中山國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長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呈「斗」形;地下部分包括槨室、東庫、西庫和東北庫。主室的後半周有陪葬墓六座,於前面和旁側有車馬坑二座、雜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雖被多次盜掘和破壞,但仍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包括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玉石器、瑪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按史籍所載,鮮虞中山國始建都於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後「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靈壽古城是中山國後期都城,位於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約建於公元前380年。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東臨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優越。城內分為宮殿區、王陵區、平民居住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備。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及精美文物無不彰顯著戰國中山王室生活的奢華。
進入中原地區後,中山國由游牧生活進入農耕社會,大量使用鐵制農具;制陶、冶鑄等手工技藝高超;商業繁榮。鮮虞中山國接受了中原文明,並受其長期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山文化,如遺址中出土了大批書寫或刻印有文字、符號的文物,其文字與中原地區相似。國都外有專門的祭祀場地,用牲畜和玉器進行祭祀。
春秋戰國的田獵活動既是娛樂,也是軍事演練,帶有游牧民族特色的中山國尤好田獵。中山國兵強馬壯,武器裝備精良,自春秋立國,先後與晉及戰國時期的魏、齊、燕、趙等大國持續征戰,《戰國策·齊策》曾記「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於長(房)子,敗趙氏;北戰於中山,克燕軍,殺燕將」。中山以千乘之國力而攻萬乘之國二,其國力之強可以想見。
這個便是田獵用的獵狗的金銀項圈。做工極其優良。
語言文字方面,中山國也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長篇銘文,篆書文字全部為漢字,字體工整規矩。
中山國積極吸收中原文明,不斷完善其禮樂制度,並保留游牧民族的習俗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山國文化。出土的文物中無不彰顯著與中原因素有莫大關係的元素。初期的中山國王在國都靈壽務實尚儉、勵精圖治、融合民族、修理內政、發展經濟、加強兵備、擴充疆土、國勢迅增,成為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千乘之國」。
但究其被滅國原因也在於其自身,在於後期的中山國王治國、治軍、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誤,在於思想衰退和政治腐敗。這裡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這個本來生於憂患的小國,面臨敵國虎視眈眈、隨時入侵的危機,卻丟掉了憂患意識,中山國不能居安思危,當然無改革進取之心。中山王不思進取,還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虛幻體面和奢侈享樂的生活。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國民間也颳起嚴重的腐朽之風。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
中山國在歷史上逝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其興衰一直在昭示後人:
一個國家不論大小,統治者勤政憂民,奮發向上,國家就興旺發達;
昏暗弄權,奢靡淫樂,國家就衰落敗亡。
這也可以說是一條規律,值得後人深思。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喜歡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