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年四大天王歷史地位誰最高?當時到底有多紅?

當年四大天王歷史地位誰最高?當時到底有多紅?

90年代的香港樂壇,張國榮、譚詠麟退出,年輕歌手裡,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得到了眾人認可,1992年被方逸華封為香港四大天王。此後,香港大小佳節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因成績突出,被後者模仿。90年代繁榮的香港娛樂圈,龍爭虎鬥、人才輩出,但怎樣也無法阻擋四大天王,每年的唱片銷量榜冠軍,音樂獎項幾乎被四大天王壟斷。1999年黎明的不領獎,2000年張學友的淡退,宣告了四大天王壟斷的結束,四人開始發展各自著重的事業,仍舊在華人娛樂界佔據超高位置。他們貢獻了無數金曲,幾百部電影,被稱為香港10大娛樂文化之首。

如果把電影+音樂+商業綜合起來的話,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

如果總覽香港1980年至今的娛樂圈的話,四大天王只能算二線明星,電影上有周潤發周星馳成龍壓制,音樂上有譚詠麟張國榮林子祥壓制(事實上香港音樂衰落的比電影要早,在90年左右就不行了,所以拚命造星自救,然後造出了四大天王。

藝術成就是張學友吧(僅指表演,流行樂我完全不懂,從小就從來不聽毫無感情,而且歌手和演員相混淆雖然在香港是常態,唱作俱佳的男演員也是香港特產,但畢竟完完全全是兩回事

劉德華最近這些年拚命轉戲路,盡量接拍很多嚴肅題材,表演難度比較高,表演參照系非常學院化的電影么,我覺得他也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要爭取歷史地位的年紀了。雖然他依然是最紅的華人明星,從受眾面本身而言幾乎沒有之一,但其個人底子上的缺陷是很明顯的,最後能以什麼形象留在歷史上,真心不好說。其實因為這種大眾偶像定位,其實老劉錯過了很多突破期,你想想張學友在演男人四十的時候,老劉在演無間道,這倒不是說無間道不好,但對老劉自己而言成長是有限的。

相比之下,張學友就輕鬆多了顯得,說實話,技術層面,老張的藝術天賦確實在老劉之上,關注度卻沒有老劉那麼高,身段要自如很多。

至於其他兩位,好像和這兩位差了好幾個身位了已經。最令人唏噓的是郭富城,年紀老大,但你看他不斷努力去突破的東西,其實本該是給下一代余文樂他們乾的事情。

張學友85年出道被封為超級新人王,80年代地位只遜於譚張梅,林子祥這幾位。 劉德華83年主演神鵰成為TVB五虎將之一,跟梁朝偉,黃日華,湯鎮業,其名,並主演法外情系列在沒成龍,洪金寶,曾志偉等票房巨星的支撐下獲得千萬票房。 黎明是89-92年當紅小生,主演《人在邊緣》和《今生無悔》等經典電視劇大紅大紫。 郭富城90年或以前是龍套演員,若沒有台灣機車廣告及媒體捆綁,他難以成為四大天王,頂多是一個普通TVB演員而已,由於走紅方式低檔,所以他是不能參與瓜分雙十大,叱吒等 頒獎典禮獎項,還要奮鬥7年後才獲得最受歡迎男歌手,乃四大天王中最後一個獲得此殊榮,張劉黎這三人之前已獲得了,且當時電影票房號召力普通,差點被鄭伊健取代,直到00年以後才改變。

黎明在內地給人感覺不太紅在於:走音黑歷史:給人感覺張學友歌喉最好,劉德華演技最好,郭富城舞技最好,而黎明?

過早退出:自00年以後一直在幕後當老闆,一直深居簡出。 其實這四個人誕生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香港商業娛樂文化應該說當時是畸形爆炸式發展的,從邵氏時代一下子完全變成了另一個樣子,其中實際上照搬了很多日本模式(比方說可分可合的天團模式,剛出道時,這四個人真的很像SMAP的定義,當然,日本娛樂業模式在香港娛樂業中的照搬痕迹不止這麼一處,幾乎無處不在),但終歸併不成熟。到最後,除了黎明這個尷尬的存在以外(其實真的很可惜),其他三個人可以說都在尋找各自的定位,尋找自己最好的一面,當然在某種意義上,今天他們都成功了,或者正在走向成功。可問題是同時代可不止四大天王,在那個過熱時代的無數大小明星能撐到00年之後的,又有幾個人呢?其實香港演員(歌手)在個人發展模式上更為成熟的是陳奕迅、余文樂這一代人,底子應該說是上一代人無法與之比較的,但遺憾的是,他們成長起來的時候,香港娛樂工業卻無可挽回的衰微了。內地媒體封殺:當時內地媒體反對歌迷追星,他就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這四個人誕生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香港商業娛樂文化應該說當時是畸形爆炸式發展的,從邵氏時代一下子完全變成了另一個樣子,其中實際上照搬了很多日本模式(比方說可分可合的天團模式,剛出道時,這四個人真的很像SMAP的定義,當然,日本娛樂業模式在香港娛樂業中的照搬痕迹不止這麼一處,幾乎無處不在),但終歸併不成熟。到最後,除了黎明這個尷尬的存在以外(其實真的很可惜),其他三個人可以說都在尋找各自的定位,尋找自己最好的一面,當然在某種意義上,今天他們都成功了,或者正在走向成功。可問題是同時代可不止四大天王,在那個過熱時代的無數大小明星能撐到00年之後的,又有幾個人呢?其實香港演員(歌手)在個人發展模式上更為成熟的是陳奕迅、余文樂這一代人,底子應該說是上一代人無法與之比較的,但遺憾的是,他們成長起來的時候,香港娛樂工業卻無可挽回的衰微了。

不過說到底,歷史地位什麼的,能吃嗎?

當時香港粵語流行曲史上,影響力最巔峰,最為壟斷,也是最乏味,同時也是由盛轉衰的一個年代,就由四大天王引領。

80年代譚張梅爭霸,更為激烈,也更精彩,但也沒掩蓋其它歌手的百花齊放,還引出了一段樂隊潮。而四大天王,老實說,在此名號掛在粉絲嘴邊的那幾年(應該是91-95這幾年),他們不過是一隻棋子,一件被擺弄的商品而已。巔峰的並不是個人的藝術創意,演藝天賦,巔峰的是整個娛樂圈工藝流程,包裝手法。包裝的經典例子就是郭富城,當年他與張劉黎有一定差距(別跟我說黎明也不行,黎天王當紅時拍的廣告大片之多冠絕四大天王,廣告商不會跟錢過不去),然後他的經紀人就提出四大天王這個概念,硬是將三強鼎立變成四大天王。當年的cd鋪,找出十來張「四大天王大比拼」應該不是難事。如是,也毀了香港樂壇。

九十年代的中期,基本上每年的十大勁歌金曲十大中文金曲,四大天王佔了七八成,剩下的給其他歌手分,可以想像是個什麼場景。還包括王靖雯也能經常入選一首。所以說,能入選勁歌金曲中文金曲的,必須是唱到街知巷聞非常非常hit的一首歌,才能和四大天王一起提名。

四大的出現,是幕後的精心包裝(四人的經理人互相認識熟悉,會不約而同地配合宣傳造勢來一齊出席活動典禮),和傳媒的推波助瀾。後來延伸到影視及其他方面,不斷地將影響力擴大。

八九十年代讀書時基本是港台明星的天下,而且當時香港的又比台灣強很多,可以說港星引領整個華人娛樂圈。四大天王絕對是最紅的,內地的話張學友和劉德華受眾較廣,分別代表實力派和偶像派,小女生喜歡郭富城也很多,他更年輕新潮,黎明在內地非粵語區存在感較低,但在香港是可以跟劉德華分庭抗禮的,可能是因為他紅的兩部劇《人在邊緣》和《今生無悔》在這邊沒有大面積播放有關。

當年十大金曲獎項十之八九都被他們瓜分,廣告到處都是他們的面孔身形,到處都有他們明星貼紙。

火到時至今日他們的歌還是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再聽。時間會證明哪些歌是好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