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清溪底 雲是鶴家鄉
朔,北方也。~《爾雅》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考工記》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是我對路朔良先生的第一印象。
朱泥,青銅器,堆彩為其三絕。
首先說說朱泥。在行內已爭論了有十年,就是對大紅袍之說的認知問題,大紅袍是好的朱泥(即含有的石英成份和含鐵量較高)故在製作和燒成上容易產生變形,故自古朱泥無大品之說,由於含有的石英成分高,所以它的油性會產生艷亮的光澤,但它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燒到它幾近零界點,即超過此溫度泥就要起泡,但在此溫度點也正好是收縮率最大最強的變化界段,以科學的角度講即陶土這時的分子結構處於重新排列與調正,使之結構組合緊密,故此時的表面光澤度處於最稠密,會產生艷光。處理好朱泥陶土的收縮率和窯火的溫度掌握,這是放在每個用朱泥做壺的人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再有就是朱泥原料的選擇,由於各礦層在地殼形成的礦物元素和分子礦物質結構的不同,呈現的色澤和溫度點有差異,不結籠統地稱之為老朱泥,更不能把它說成是大紅袍。大紅袍是優質朱泥在特定合乎此土的最佳火點呈顯的具有艷和潤的特徵的膚色稱之為大紅袍效果,而不是大紅袍土。火對土的最佳合度是每個陶工須要探索的課題,這是砂陶史中對朱泥研究值得探討的科學。先生總結鑒別大紅袍有三個方法,一是敲擊是否鏗鏘鈧鈧聲,二是把蓋子翻過來看蓋子是否圓正,圓正的一定值得懷疑,原因是蓋圈在收縮時一定會變形,不可能十分圓正。三是如果靠火功發色而現的光澤,在泡茶後顏色是否會發生變化,這與靠鐵紅粉漿的玻璃水會把陶土表面毛孔封死,不吸收茶淬,越用越難看,這就是火功燒出來的與表面做功夫的區別。先生對朱泥研究,可謂近乎道矣。
再說說青銅器,先生師法陳鳴遠。陳鳴遠在清代中期的時候,曾經潛心用紫砂來仿製青銅器,因為技藝極其複雜,遺憾沒能被傳承下來。先生說:開始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做做就是做不像。就思考一個問題:"陳鳴遠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能做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這肯定是在某個地方沒有掌握他的技能。憑藉一點浩然氣,陳鳴遠的一個鼎,先生前前後後花了十二年。十二年一個輪迴,十二年覓得一絲突破,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羊尊、四足香薰、三足圓鼎,這些都是青銅器才有的形制,卻出現在了先生的紫砂作品中。上面細膩的紋飾都是一刀一刀手工雕刻而成,這樣的精湛雕工,是先生工匠精神的體現。
最後說說堆彩,在紫砂藝術的眾多品類中,御制彩泥堆繪作品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彩泥堆繪主要運用於文房、雅玩等,在紫砂壺上的彩泥堆繪比較少見。拍賣市場,彩泥堆繪的紫砂藝術品,總成交額已達1億多,單品最高成交價已高達1000萬,數百萬的藏品屢見不鮮。遺憾的是此技藝在乾隆以後逐漸失傳,我們所見傳器基本為雍正、乾隆時期的作品。彩泥堆繪,在即將完成,尚帶有一定濕度的坯件上,以白泥、朱泥、紫泥等各色泥漿為墨,以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為基礎,分別堆繪紋飾,多色並施,刀筆兼用,強調光影的三維效果,對施作者的藝術素養與品位要求極高。精工的彩泥堆繪作品,布局勻稱,運筆自然,常隨主題堆繪出三維效果,依靠泥的厚薄與不同色泥的表現效果,展現出中國傳統筆墨的韻味和意境,斷非尋常紫砂泥繪能及,其藝術成就非一般良工可以企及。
先生就是在研究古人作品的基礎上,從技法,章法結合淺浮雕,彩繪,以中國傳統山水之簡筆構圖,工筆技法,虛實變化,加上色彩濃淡過渡,疏朗有致等,組或既工帶寫,融傳統繪畫與紫砂裝飾結合,這樣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在紫砂史河中有當代陶工的認知和審美,豐富了紫砂的表現力,保留著民族傳統的清沌,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先生的堆彩,有景、有氣、有思、有韻,給人一個無盡的"山水有清音"的感受。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願先生舒適自在,萬紫千紅總是春。
2018年5月23日於金華途中
附:路先生饋贈之三足乳丁壺。
鼎乳之樂,王者砂陶。
普行天下,慶幸而伴,清德福而壽。
鼎乳之樂,指茶,王者砂陶即紫砂為最,普行天下,即走向世界,應幸而伴,即有此伴,聯意乳鼎之壺,加你和天緣乃人生之慶幸,清德,添福,增壽,乃奇緣也,篇文並不露痕,暗合你之名字,天下就你擁有陪伴,真謂趣事也。
路朔良生於1949年,字逸雲、號北辰,雲溪精舍創始人,中國十大紫砂名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路朔良大師生長在書香門第,詩文傳家,自幼酷愛書法、繪畫、金石、鐫刻和雕塑藝術。他將書畫、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妙手超凡,他以雕刻、堆塑、貼塑、泥繪、鏤空等技藝創作紫砂陶器,豐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藝術語言,大大地提高了紫砂藝術的品位和藝術價值,作品獨具匠心,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