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古琴竟然保存在日本正倉院
日本正倉院收藏的金銀平紋琴,據考是遣唐使在唐代從中國帶回的,在正倉院已經保存了上千年。
但是這張琴是唐代的嗎?
自從公元元年至今,古琴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但是,有文獻依據表明,唐代以前的古琴常有各種各樣的鑲嵌裝飾;後來古琴就變得樸素起來,不加任何裝飾,它的魅力來自用漆的色調、斷紋和銘文題字。
這種變化一定出於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演奏指法的變化;第二,藝術審美方面的考慮。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琴的演奏指法變得越來越複雜。左手微妙的指法動作的實現,要求琴面必須光滑勻潤。過多的鑲嵌裝飾,無論它們的做工多麼精細,一旦時間久了,都容易產生輕微的下陷或突起;如果弦按在這些位置上,就會完全破壞琴弦按壓在琴面時所產生的音色。
至於藝術審美方面的考慮,我想說的是在唐代,燦爛的印度和中亞藝術在中國繁榮起來;但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出現了一種趨勢,要求回歸更加樸素的藝術風格、回歸純中國的古典模式。這種趨勢暗示了人們偏愛的是簡樸自然之美,而非人工雕琢之美;是含而不露之美,而非一覽無餘之美。
後來在宋代(960—1279年),這種藝術潮流在被稱作「南派」(Southern School)的繪畫中發展到了極致。
因此,現在保存下來的所有唐代古琴都沒有任何裝飾。宋代學者何薳(生活在11世紀)在他的《春渚紀聞》「古琴品飾」一段中討論古琴的時候,認為有必要注意前代的一些關於古琴裝飾的文章。這意味著在何薳生活的宋代,已經看不到帶有裝飾的古琴了。
然而在漢代,有時似乎會對古琴做奢華的裝飾。
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記載:「趙後有寶琴曰鳳凰,皆以金石隱起(『隱起』原文前有:這張古琴所使用的嵌金或嵌銀的裝飾工藝,……中國早在漢代就將這種工藝應用於古琴裝飾。)為龍鳳古賢列女之象。」而且,我們可以在嵇康所作的關於古琴的韻文《琴賦》中讀到:「華繪雕琢,布藻垂文。錯以犀象,藉以翠綠。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爰有龍鳳之象,古人之形。
那麼,這張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古琴,可以說就是滿足這些描述的一個例子:它有「平文」(前述「隱起」在8世紀的正倉院珍寶目錄中被稱作「平文」(hyōmon))鑲嵌裝飾,有龍鳳圖飾,還有古代賢人像飾。因此,我傾向於認為此琴是唐代以前製成的,或許應該屬於六朝(the SixDynasties,220—588年)晚期的作品。而且在中國過去的歷朝歷代,人們更喜歡古舊的琴,而不是新制的琴。因而,遣往中國的日本使節不可能從中國帶回一張嶄新的琴;而更為合理的情形應該是,他們努力得到的是一張在唐代就已經十分古老的琴。而且,對這張琴的面板圖案設計進行一番研究的話,可以使我們進一步縮小有關它製作年代的範圍。
似乎裝飾這張琴的藝術家搖擺於兩種理念之間:一種是純粹中國式文人聚會的場景;另一種是異域的佛教繪畫圖景。他在著手開始裝飾此琴的時候,下了決定將這兩者融為一體。
現在如果我們自問,這樣一種雙重理念的表達,有可能產生於中國哪一個歷史時期,那麼我們立即會想到北魏。這個地處中國邊遠地區的王朝的統治者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佛教藝術在這裡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天才的藝術家們將希臘-印度(Greco-Indian)的元素與中國風格相融合,創造出了眾多輝煌宏偉的藝術作品,這一點可以在雲岡、龍門石窟這樣的歷史遺址中得到印證。
底板題字
這張琴的底板題字所顯示的書法風格進一步確定了這個年代:我們拿這些題字與北魏時期的碑文進行風格比較,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基於以上這些考慮因素,我覺得,我們可以比較自信地認為「乙亥」這兩個字代表的是北魏時期的某一年,即公元435或495年。因而,這張正倉院收藏的琴在唐代就已經是一件稀有的寶物,也是一件適于贈送日本宮廷的物品。
看來這件稀有的樂器似乎是現存最古老的琴,無論對於中國的藝術研究,還是古琴研究來說,它都是獨一無二的實物檔案資料。
面板局部:飽滿、厚重。底板題字:顯然未到唐代正楷階段
關於制琴年代的另一個證據,是書中稱琴體內,有紀年的題字:
通過風沼可以看到琴體內部還有題字:乙亥之年季春造。
摘自高羅佩先生著作《琴道》
謝謝您的分享與關注!
TAG:陳理真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