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對業力,我們是否無能為力?
業力不是命運,也不是宿命,但很多人都用它來作結論——「那是我的業力」,暗示「我對它無能為力」,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我們與生俱來就有衝動和偏好、體驗和特徵,這是很明顯的。
儘管我們粗暴的衝動並不一定導致殺人,我們本能的向善,也不一定開展成無量的慈悲,但是任何本能習慣的成熟,就像種子需要因緣條件的輔助。
充分運用我們所賦予的和與生俱來的,去把握和引導我們的行為,始終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業力遍佈於我們每天的經驗當中,它反映在我們的家庭狀況、職業 ,以及我們富裕與否,它塑造了我們的興趣和行為,減低或增加各種可能性。業力不是判無期徒刑,但它像一個我們可以調整和改變的偏好,並非不可逆轉和改變。
在止的禪修時,我們練習在衝動初露徵兆的時候就看到它,我們可以探測到偏向憤怒的衝動,避免它向火山一樣爆發。如果我們認識不到衝動出現,那麼反覆發怒,會加強憤怒的傾向而形成業力——重複發生的習性。
認識,幫助我們瓦解對衝動習慣的認同,因而從中抽離。我們也可以用易怒來培養慈悲,讓它成為對己對人有利的成分。身為人類,我們可以在正面和負面之間做選擇,我們的業力也因此引向正面或負面。但如何選擇是我們的責任,而它將影響我們的未來。
我們既不能支配,也無法控制生活的每一面。善行不一定能防止我們遇到障礙,過去的惡業成熟形成的惡果,由於業力太強,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能在一生中受盡其果報,這就解釋了,因緣業力是多生累世影響著我們的。
同樣的,也可以看到在一生中,作惡的人慾遇到好結果,如果只從一世來評判,這看起來很「不公平」,但是要用今生我們記得的所有行為,來解釋一個事件的業力,就像要把一棟房子放進一隻鞋裡,那是行不通的。
在能知曉的範圍內去檢驗因果,不管我們看不看得見,都會幫助我們比較容易接受業力。
儘管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事實,並不證明因果定律關閉了或停止服務了,這不像是停電電梯就不動了,這更像大氣層內的電場持續運作著,無論我們有沒有提供動力。
沒有人生活中是毫無障礙的,但這不是行為不當的借口。比如說,當看到每個人不同程度的受著苦,我們會想:「那有什麼差別呢?不管我怎麼做也都會有問題。」
即使我們不能理解今生某些狀況,是如何被無法知曉的過去影響的,我們還是不能忘記今天的行為會影響明天。如果分析過去帶來太大的抗拒,那麼就往前看——看未來。
未來既不是一個目的地,也不是我們無意中發現的一個隨心所欲的方向,我們此刻就在創造未來。用過去的因試圖去理解現在的果,不如對未來果承擔起責任,這樣,我們就成為了自己的護法。
即使在非常困難的狀況下,我們的行為如何跟世界互動,都能成為保護我們的心遠離焦慮和不滿最可靠的方式。
TAG:佛語與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