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杞都驚現大清山東學政張百熙題《兩世冰霜》碑,講述一段凄美故事

杞都驚現大清山東學政張百熙題《兩世冰霜》碑,講述一段凄美故事

近日,一通由大清山東學政張百熙題寫的《兩世冰霜》碑在杞都黃旗堡橫空出世,題寫者身份、古碑保護過程、碑文所講述的一段凄美故事不禁令人唏噓,一起去看看。

此碑現存放在黃旗堡街道實驗學校校園內,在知情人的指引下大志找到了這通古碑。只見石碑雖經近130年風雨,但保存基本完整,「兩世冰霜」四個大字蒼勁有力,彰顯題寫者功力不凡。經測量,該碑高175厘米,寬75厘米,厚20厘米,為青石陰刻而成。

古碑記錄的什麼?

古碑正面除四個大字外,另有幾行小子,經地方文史愛好者周汝華老師辨認,碑文應該是:

古碑保護過程

此碑為劉氏家族節孝碑,是如何來到黃旗堡實驗學校的呢?大志採訪了學校副校長劉永科先生。

劉先生告訴大志:此碑是父輩從安丘凌河鎮宮家莊帶來的。上世紀60年代,安丘在凌河宮家莊修建牟山水庫,我們整村搬遷到當時的逄王公社,在與擔山接界處落戶,建立了逄王新村,也就是現在的黃旗堡街道新村。當時父輩們為了保護這通先輩留下的古碑,在交通工具缺乏的情況下硬是把這通重近千斤的石碑從宮家莊運到了新村。後來卻用於修橋鋪路。前幾年村裡修築水泥道路,把碑扔在了路邊溝里,自己覺得這是先輩事迹碑應該保護,所以進行了覆蓋,直到今年春天才求人幫忙運到了學校保護。

古碑來歷好曲折

現在安丘熱電廠工作的劉本成先生是安泰劉氏第20世傳人,熱衷於地方文史特別是安泰劉氏歷史研究,聞聽發現此先人古碑非常激動,多方查察,寫成

《兩世冰霜》碑之解(節選)

該碑是安泰劉十七世鴻譽為其祖母江氏(堳妻)母(來元繼室)於光緒十六年(1890)三月所立,碑文《兩世冰霜》由時任山東學政張百熙奉欽命題之。

處士劉堳,安泰劉十五世。其先祖棲霞人,自元末避地來渠邱安泰里安居,始祖為榮,傑為一世祖,四世魁始發文墨,魁字文員,號汶溪,歲貢生,休寧縣主簿,以子(註:希龍、希孟)貴贈承德郎吏部稽勲司主事,以曾孫(註:正宗)貴贈光祿大夫,大學士,吏部尚書。生子七,長子希龍,六子希孟俱為進士,二子希尹歲貢生,廣平縣訓導。五子希曾七子希程俱為欽命儒官,希曾即堳之五世祖也。六世如桐,選貢生,例封承德郎城北兵馬司指揮,生子六皆有功名。萬曆二十二年甲午,春大飢,人食樹皮,群聚劫掠,兵備陳文衡峻法鎮壓殺數人方安定。如桐自正月至三月設粥廠於南關及東門外,費粟二百餘石,救活了無數百姓,功莫大焉。七世正焴(煜)廩生,八世永振廩生,九世珥,遷居凌河宮家莊。十世國依,十一世勄,字敬菴,十二世心惇,字守樸,十三世嶦,字蓮萼,十四世迪簀,字衛賢,號淇園,配張氏生子三,長子垤,字酌齊,配孫氏繼王氏王氏,生子三,來元出繼堳,十五世堳,字躋堂,早世,配江氏無子,過繼兄之子來元為子,十六世來元,堳嗣子,字長善,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六月十六日生,咸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五日卒,享年四十有四,配周氏繼李氏側室尚氏,生子一尚出。十七世鴻譽,字亦風,配任氏,生子四,竹銘,帶銘,杖銘,座銘。

光緒十六年三月,碑立之時,來元去世近三十年矣,鴻譽已是壯年,思祖母江氏及三母寡居多年,風雨坎坷,撫養自己成人實乃不易,慈愛大恩,無以言表,於是上報朝廷。時山東學政張公百熙,聞其賢慧懿德,奏報表彰。碑原立於凌河宮家莊,一九六八年水庫移民,座銘子善澤等把碑一同搬來,放置村後已五十載矣。

易曰:「含宏光大,品物流行」,坤德厚矣,家道方興。吾安泰世家,書香門第,占籍渠邱已六百餘年,其間功名顯者,德業著者,浩若繁星,皆賴厚德載物淑德貞慧累世氣澤。

嗚呼,碑所立,已一百二十八載,祖母慈訓,猶在耳縈,不肖子孫,未曾敢忘。

鴻譽一支,家風家教甚嚴,後世子孫皆有所成。其孫善舉(雲鵬),開國大校,安丘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膠東軍區獨立團長,北海軍區司令員,大兵團副職。曾孫慶華,慶奎,衛國,衛華,慶亮等皆敦厚忠善。玄孫文明,振軍,振民,振平,振強等各有成就。後世子孫興旺發達皆賴家戒蔭德之力也。

主席曰:「文以載道,文以化人,要想興國,必先興家,家道傳承,民族方興。」

今國學興起,孝道傳承,恰方學大家明志王君(註:此語失正,為保持文章整體性,暫留)詢碑事,小子學淺,愧不成文,以誌之。

安泰劉二十世本成

安丘縣誌記載:劉雲鵬,1931年任中共安丘縣委第一任書記。

古碑題寫者很了得

古碑題寫者為欽命山東提督、學政、翰林院編修張百熙。此人可不同一般。百度一下你就會發現:

張百熙,清末大臣。出生湖南長沙沙坪,墓葬春華洞田村(現百熙村)。同治年間的進士。曾任編修,侍讀等職。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曾上書彈劾李鴻章表面作戰備,私下卻主張談和的行為。1898年,任內閣學士,主管京師大學堂事務。後歷任工部,吏部,戶部,郵傳部尚書等職。張百熙為官三十餘年,積極主張變法自強,直言進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張百熙嚴劾李鴻章"陽為戰備,陰實主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時敏學堂,曾任《清會典》總纂官。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因保舉康有為經濟特科,被革職留任。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張百熙上疏陳述五條革新大計:"增改官制,整理財政,變通科舉,廣建學堂,創立報館"。提倡變法自強。同年九月,奏請"將京師大學堂改隸國子監,正名大學,以一學術而育真才。""改總理衙門附設之同文館隸於大學"。1902年1月10日,張百熙被任命為管學大臣,負責制定大學堂章程。

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後,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初奏《籌辦京師大學堂情形疏》家,建議先開預備速成兩科,預備科分政科、藝科,速成科分為仕學、師範兩館。"仕學館造就已登仕版者,以應目前創辦新政之需;師範館則為中學堂教習之需。"同時"兼添設講舍,附設編譯書局,廣購書籍圖器。"同年七月奏准所擬各級學堂章程六件:《京師大學堂章程》、 《考選入學章程》 、《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蒙學堂章程》,統稱《欽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規定的完整學制。張百熙鑒於教習人才的缺乏,選派四十餘人赴歐美日本留學,各省派官費留學生由此開始。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奏設教習進士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奏請"先設法政科、文學科、格致科、工科,以備大學豫科學生及各省高等學生畢業後之升入。"建議在廣安門外瓦窯和德勝門外官地作為建造大學堂之用,並"奉旨議行"。 張百熙一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培養人才,對京師大學堂有開創性的貢獻。

一通古碑,記憶一段歷史,講述一個故事,讓我們一下子回到了清朝時期。你身邊有這樣的歷史故事嗎?告訴我們,讓我們告訴大家,以便弘揚先人事迹,傳承優良家風,促進社會和諧。

杞都事兒qidushier

關注杞都事兒每天收看我們的消息

杞都事兒每天為您推送時鮮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杞都事兒 的精彩文章:

TAG:杞都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