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紫砂壺的顆粒感和顆粒效果的形成原因

紫砂壺的顆粒感和顆粒效果的形成原因

首先先明確和區分兩個概念:紫砂壺壺表的顆粒感和顆粒效果。

顆粒感,指的是紫砂壺成品壺表有顆粒凸出的現象。顆粒效果,指的是壺看起來有凸出的顆粒。

顆粒感是視覺和觸覺都可感知到的,顆粒效果是視覺有顆粒、但觸摸起來沒有顆粒,實則是不同顏色顆粒導致的視覺錯覺。

紫砂泥是紫砂礦料經過磨粉加水製成的,紫砂壺生坯是紫砂泥製成的,成品紫砂壺是生坯乾燥後進窯燒製成的。磨粉時,礦料中較軟的物質多以小顆粒存在,較硬的物質多以大顆粒存在。紫砂壺經過去除水分的乾燥收縮和燒制收縮後,由於不同硬度的物質收縮不同,收縮小的顆粒就凸現出來,收縮大的顆粒就凹了下去,這是顆粒感形成的道理。

紫砂可以簡單理解為黏土和石英結合物構成的,黏土較軟,石英則較硬,所以,黏土和石英團結物在礦料中的構成比例,決定了成品的顆粒感強弱。

如果礦料中區域礦物的含鐵量不同,或者量不同、或者存在方式不同,礦料就會在視覺上呈現區域性的不同顏色。礦料區域含鐵量但成分相同,礦料會呈現單一色,但燒成品會有不同顏色的顆粒。

泥料中的顆粒收縮率差別大,成品的顆粒感就明顯;泥料中的顆粒含鐵量差異大,成品的顆粒效果就豐富。

導致成品存在顆粒感的先天條件是礦料成分豐富,但成品的顆粒感和顆粒效果可以人為調節,主要是拼泥、磨粉目數的大小和是否調砂,而人為調節對顆粒感、顆粒效果的影響更為明顯。礦的成分單一,包括泥砂性差別和區域礦料鐵含量的差別,即使礦料砂性再重,成品也缺乏顆粒感和顆粒效果,反之,即使泥性再重,如果鐵含量區域不同,成品的顆粒效果也會豐富。紫砂壺成品壺表的顆粒感和顆粒效果並不在礦料是泥性還是砂性。

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紫砂壺不僅造型各異並且色彩豐富,有的壺表面質感也不一樣。造成紫砂壺表面質感的差異的原因有許多,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點:

一、泥料陳腐

紫砂泥料的陳腐時間越長,製成的壺表面質感就越溫潤,好比酒是陳的香一個道理。壺表光澤內斂、溫而不燥、而且易於泡養。

二、礦料純度

礦料純度是指在練泥過程中對雜質剔除的程度,雜質越少的泥料制出的壺表面越光潔利落。其中鐵質以及石墨為主要含雜物質,經過高溫的燒制,鐵質會在壺上呈現出突出的小黑點。石墨比較耐高溫不易變質,而呈現出一種帶拖尾的小黑點,尤其在淺色的壺身比較明顯。

三、泥料目數

常用的泥料目數一般在40-60目,目數越高的壺顆粒感越不明顯,給人細膩秀氣的感覺。目越低的壺顆粒感越強烈,有種粗獷豪放的氣質。各種目數呈現出的味道,取決於個人的喜好。

四、明針功夫

明針是一把壺製作中很重要的環節,制壺者明針功夫的好壞,也直接影響了成品表面的質感,好的明針工藝壺表光滑溫潤,反之就粗糙,顆粒感明顯等。

五、窯溫差別

窯溫高,溫度均勻,則表面玻相度高,表面顯得更有光澤,更有質感;反之看上去就會幹燥粗糙些。

一把好的紫砂壺,不僅要有美觀的造型最主要是要有好的泥料。陳腐時間越久的泥料所制的紫砂壺越好,原礦料純度越高壺質越細膩。要選一把好壺我們還是要學習很多的知識去辨別的。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收藏紫砂壺需要掌握的基本功
買紫砂壺上當受騙的一般是因為這幾點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