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會讀 「鴻鵠之志」 不要緊,是不是北大的都該知道這些!

不會讀 「鴻鵠之志」 不要緊,是不是北大的都該知道這些!

讀錯 「 鴻鵠之志 」 的, 絕非北大的林校長一人,而不知道 「 遠緣雜交 」、「 轉基因 」、「 基因編輯 」,甚至提到 「 轉基因 」 就談虎色變的人,是不是更多呢? 讓大象與豬、蛇與蠶遠緣雜交那是笑話,但我們的主食之一小麥,卻是通過遠緣雜交演化而來的。現代的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讓許多人們以前不敢想像的願望成為現實。了解一點科學常識,與不讀錯字同樣重要!

1

1

1

本刊上一期發表的第一千零二夜的故事,講述了北大教授在大躍進年代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動物遠緣雜交的奇葩經歷:象與豬雜交,想讓豬長得像大象那麼大;蛇與蠶雜交,要培養像蛇那麼大的蠶寶寶。如果你以為那樣的事情只會發生在那樣的年代的話, 你就大錯特錯了。

兩個月前,知呼網站上有這樣一則帖子:

我們學校有一個教授,他做了很多年的試驗,通過某種技術手段在做「 遠緣雜交 」。主要是以植物為母本(小麥、玉米,應該也還有其他),用自製試劑(可使柱頭鈍化,使花粉進入)與父本混合(以前跟他做過小麥x含笑、芒果、扶桑、黃皮等等,技能操作,現在跟他做玉米x奇亞籽,正在實驗中),然後塗抹在柱頭上,重複授粉,接著就等收穫了。這種操作很簡單甚至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以他的話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任何兩種東西雜交(最遠到動物與植物),他之前做了一個奶牛X玉米品種送去了華大做基因檢測,但結果未出來。對於他,學校大多主流老師都覺得他這是偽科學,不承認他的做法,很是鄙視。其實我也有些疑惑,為什麼這種雜交出來,形態仍然是母本(玉米和其他雜出來是玉米),沒有一點父本的形態,而且後代很多都可育,相比之下,我更覺得這是一種轉基因,......

無論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還是今天,奶牛都不可能與玉米雜交!但採用現代基因工程的方法,將一段奶牛的基因導入玉米還是可行的。比如說用玉米生產牛奶蛋白, 這一願望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實現了。 2008 年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的保羅.斯考特教授(Paul Scott)通過轉基因技術, 在玉米的胚乳中生產出了牛奶蛋白的主要成分--α-乳清蛋白,並改善了玉米的氨基酸平衡(Transgenic maize endosperm containing a milk protein has improved amino acid balance )。

那麼, 如果不通過轉基因的方法, 能不能實現植物與植物、動物與動物, 甚至動物與植物之間的遠緣雜交呢?

讓我們首先來弄清楚什麼叫「 遠緣雜交 」。

遠緣雜交就是不同種間、屬間,甚至親緣關係更遠的物種之間的雜交。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一般所說的種即是物種。

在有性生物中,物種是一個統一的繁殖群體,是由佔有一定空間、具有實際或潛在繁殖能力的種群所組成,而種群與其它的生物群體在生殖上是隔離的。

血緣關係近的,比如馬和驢交配生的騾子,獅子和老虎交配生的獅虎獸或者虎獅獸,這些後代基本都沒有繁殖能力,這叫生殖隔離。所以馬與驢、獅子與老虎,在生物學上都是名副其實的、相互獨立的物種。

狗有很多很多的品種,但不同品種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各種狗都能「 雜交 」產生後代;同樣,狼和狗的後代依然能交配繁衍後代,所以說,狗只是狼的一個亞種。

各種膚色的人都是從非洲原始人衍生而來的,都能通婚,生出健康的娃娃,沒有生殖隔離。所以說,人類同屬於一個物種 (Homo sapiens),染色體數目完全相同,都是 23 對。

1

2

1

因為人類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所以我們常常不會意識到,這僅僅是自然界物種繁殖的方式之一。實際上,許多物種都採用無性繁殖,例如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等足目和輪蟲綱的動物,它們都只有一種性別。它們的後代就是自身的複製,除了極少數的變異外一般與自身完全相同。

大約三、四十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第一個生物,它無疑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分子。生命從此開始了嗎?還沒有。

只有當這個生物開始生殖時,生命才真正存在。生命是通過生殖而存在的!此後,生物通過分子和細胞的不斷分裂和繁殖而保持著生命。同時,生物也在進化:既不斷地創造新的個體,又創造著互不相同的新物種。

複製式的生殖和通過變異實現的進化,是生命初始階段的兩大基本特點。那時:既無性別之分,也無性的機能。

無性繁殖有許多優點。首先,無性繁殖的物種可似完全免去尋找和選擇配偶的難題。其次,所有基因都可以毫無損失地保留下來。無性繁殖的這些優點恰好是有性繁殖的缺陷。

到了植物和昆蟲的階段,大自然的進化開始加速,因為它們出現了真正的性別。其最基本的區別是,各自具有構造不同和功能不同的生殖器官,分別產生和傳播雄配子(精子)和雌配子(卵子)。

因此,科學把這種生殖器官的差異特徵,叫做第一性徵或者基本性徵。兩性之間不同生殖器官的分化,將生物帶進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有性生殖。

1

3

1

產生有性生殖功能的意義巨大,一是可以更可靠、更有效地生殖,創造新個體;二是在精子與卵子的結合中,變異的可能和概率,都比分裂或者複製式生殖大得多。因此可以說,從細菌到人的整個生物界,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能分化創造出如此豐富多彩的萬千氣象,恰恰是靠了人們所最不願明言的兩性生殖器官。

另一方面,有性繁殖的物種面臨著求偶和擇偶的難題,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而且,有性繁殖的個體,只有一半的基因遺傳給後代,較之無性繁殖的物種損失了50%。

既然有性繁殖要花費這麼大的代價,為什麼還會被進化而來呢?眾所周知,有性繁殖最重要的優勢是產生了基因多樣化的後代。較之於無性繁殖的後代與父母完全相同(除了突變),有性繁殖的後代,與父母的基因有所不同,後代之間亦是如此。

這兩種手段,尤其是後一種,大大促進了多樣性。龍生九子,子子不同,說的就是這樣一個事實。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有兩份染色體,一個有利的顯性基因,可以掩蓋與之等位的、不利的隱性基因,這樣,親代在改變後代的基因時,就會更「保險」一些。這種現象還造成另一種後果,就是有性生殖可以暫時保存不利基因,維持了基因的多樣性。這樣在當顯性基因不再適應環境時,與之等位的隱性基因可以迅速上位。

有一個著名的觀察實驗,講在一個地方的蛾子大部分都是白色的,只有少數是褐色的,因為他們棲息的樹榦的顏色也是白色的。白色是他們的保護色。後來一家排煙的工廠搬到這個地區,濃煙很快把樹榦熏成了褐色。幾年後發現,這裡的蛾子大部分都是褐色的了。在褐色樹榦的環境中,褐色的蛾子不容易被天敵發現,具有生存優勢。而這種顏色的快速切換,只有有性生殖才能做到,無性生殖是做不到的。

有一些低等動物,比如扁蟲,既可以無性的出芽生殖,又可以有性生殖。如果水質良好,食物充足,他們就出芽生殖;如果年景不好,他們就紛紛尋找生命的另一半,完成有性生殖。它們的選擇耐人尋味。適應環境的時候,就盡量保持基因的不變,而一旦環境發生劇烈變動,就用變異率高的方式求得後代對環境的適應。

1

4

1

從植物到魚類,雖然有了兩性的生殖器官,卻還沒有兩性之間的交配! 植物靠風或者昆蟲,魚類靠水流,來實現其基本生殖過程——精子與卵子的相遇和結合。

雖然大多數的植物都保持了無性繁殖的能力——將植物的一段嫩頭插在水裡, 很快就能長出根來, 成為一個新的完整的個體;將任何一株植物的活細胞分離出來,作組織培養,都能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植物細胞的這種「全能性」是動物細胞所不具備的。

但在自然狀態下,植物一般都是通過有性繁殖的方式來繁衍後代的。春天讓很多人過敏的花粉, 便是植物的雄花釋放出的「精子」,那些天文數字的花粉粒,能夠碰到雌花並受精產生後代的幾率是非常低的!植物的所採取的策略無疑是廣種薄收,以量取勝。

魚類比植物也好不到那裡去。大多數魚類是雌雄異體,卵生。雌魚的生殖腺為卵巢,到生殖季節發育長大後,可占體腔的大部分;雄魚的生殖腺在生殖季節也增大,叫魚白,是產生精子的場所。著名美食魚子醬便是鱘鰉魚卵、鮭魚卵等的腌製品。

魚類的受精方式絕大部分是體外受精,魚爸、魚媽分別把精子和卵子排入水中,精子和卵子依靠在水中的隨機碰撞而受精;胚胎髮育在體外進行,胚胎髮育完全依靠卵內的營養物質。所以,對於魚類而言,養兒育女的魚水之歡其實是無歡可言!

像植物和魚類這樣的生物,在大自然中隨意「傳精送寶」、廣種薄收的還有很多很多!春季天空中,同時飛揚著各種各樣的花粉,春夏之交,水塘中許多魚兒同時產卵,雖然物種間有生殖隔離,那會不會有誤中、誤傷的呢?

1

5

1

有, 肯定有!現在種植的普通小麥,就是由三種野生植物,經過兩次天然的遠緣雜交、九千多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

人類最早種植的小麥叫一粒小麥,一粒小麥的產量是很低的;以後是二粒小麥,二粒小麥就是由一粒小麥與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經天然遠緣雜交而產生的,二粒小麥的產量高,慢慢取代了一粒小麥;二粒小麥又遇到另外一種田間雜草叫粗山羊草,通過二粒小麥和粗山羊草之間的雜交和染色加倍,形成了普通小麥,又經過了五千多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種植的現代小麥。

如今小麥已成了小麥屬作物中的集大成者,不僅產量提高了,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普通小麥的麵粉,可以發麵做成饅頭,做成麵包,二粒小麥的麵粉沒有這個功能,是不能發麵的,這個基因是從粗山羊草裡面來的。因此說,小麥的進化歷史就是一部遠緣雜交史。

遠緣雜交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打破了種屬間,自然存在的生殖隔離,把兩個物種經過長期進化積累起來的有益性狀重新組合!天然的遠緣雜交,在許多植物的進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科學的人工遠緣雜交育種,在創造植物新類型、新性狀和獲得有應用價值的新品種方面意義重大。

由於各物種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殖隔離,使得遠緣雜交在很多情況下都難以成功。除了時空隔離這一非生物因素外,與植物體自身相關的障礙是主要因素。一粒小麥、二粒小麥、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粗山羊草之間畢竟還有一些關聯, 而麥子與玉米或水稻之間的「 親事 」那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所謂的遠緣雜交,也僅限於近緣種、近緣屬之間才能發生。不同屬、科間雜交很難成功,更不用說植物和動物或微生物之間的遺傳信息交流。為了快速向目標物種中轉移優良基因,科學家發明了轉基因技術。

1

6

1

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人工分離和修飾的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生物基因組中,以改善生物體的特定性狀。轉基因的受體生物可以是微生物、植物和動物,分別稱作轉基因微生物、轉基因植物和轉基因動物。

轉基因微生物:將需要轉入的基因裝在合適的載體質粒(一段環狀DNA)上,再轉到受體微生物中,這就是轉基因微生物,也是人們所熟知的「經典基因工程」。例如,1978年美國將人的胰島素基因轉入大腸桿菌中,使大腸桿菌也可以合成人的胰島素;將干擾素基因轉入酵母中,獲得了可以合成干擾素的酵母。經過 40 年的發展,基因工程已經成為年銷售額超過千億美元的生物製藥產業。

轉基因植物:自 1983 年世界上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已成功獲得 200 多種轉基因植物。目前,轉基因農作物中應用最廣泛的種類是轉抗蟲基因( Bt基因 )和轉抗除草劑基因( Ht基因 )。前者使作物具有抗蟲的特性;後者使作物具有耐除草劑的特性。

轉抗蟲基因作物的培育過程大體是,把一段源自蘇雲金芽孢桿菌的毒素基因,通過轉基因技術整合到作物的基因組中,並使其產生蘇雲金芽孢桿菌毒素,蟲子吃了這種植物後即中毒死亡,起到了殺滅害蟲的作用。已育成的轉 Bt 基因的作物有玉米、水稻、棉花、煙草、馬鈴薯和番茄等。

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的培育過程類似,現已大面積種植的抗除草劑(草甘膦)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等,正在逐步推廣的還有水稻、煙草、向日葵、番茄、花生、馬鈴薯、胡蘿蔔、南瓜、菠菜、洋蔥、番木瓜等20多種作物。

轉基因動物:將外源基因整合到受體動物細胞基因組中,從而形成在體內表達外源基因的動物。哺乳類動物的基因轉移方法,是將改建後的目的基因(或基因組片段)用顯微注射等方法,注入實驗動物的受精卵(或著床前的胚胎細胞),然後將此受精卵(或著床前的胚胎細胞)再植入受體動物的輸卵管(或子宮)中,使其發育成攜帶有外源基因的轉基因動物。

轉基因動物除了可以用來生產某種人們所需要的蛋白質,比如用山羊作為生物反應器,已經在羊奶中得到了幾十種人們所需要的蛋白質之外,轉基因動物最廣泛的用途,是利用轉基因動物做成的各種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傳統的轉基因技術雖然行之有效,但成功率低。近年發展起來的基因編輯技術則更為便捷、有效。

1

7

1

基因編輯:是指通過 CRISPR 技術,對目標基因進行「 編輯 」,實現對特定 DNA 片段的去除、加入等。CRISPR 全名為: 規律成簇的間隔短迴文重複(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它是存在於細菌中的一類基因序列,該類基因序列中,含有曾攻擊過該細菌的病毒基因片段。細菌通過這些基因片段,來偵測並抵禦類似病毒的攻擊,摧毀其 DNA。CRISPR 技術自問世以來,就有著與其它基因編輯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技術不斷的改進後,更被認為能夠在活細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編輯」任何基因。

CRISPR 系統具有搜索和替換 DNA 的雙重功能,可以通過替換鹼基,輕易地改變 DNA 的功能,因此被認為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基因工程技術之一。這一革命性技術的發明人之一,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教授張鋒,最近被評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另一位,因基因編輯技術而聞名於世的是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2016 年 5 月 2 日,韓春雨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 NgAgo 技術的論文。

在論文中,韓春雨報告稱,他在哺乳細胞系統中使用 NgAgo 技術,以 DNA 為嚮導,對 DNA 雙鏈進行了高效的切割。

論文發表後,在國內外引發強烈關注,甚至被個別媒體譽為「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但此後不久,該論文內容就陷入爭論:有人提出韓春雨的試驗無法重複,有人說可以重複,彼此爭論不休、難有定論。

2017 年 8 月 3 日,《自然-生物技術》發布聲明稱,韓春雨團隊主動申請撤回其於 2016 年 5月2 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

自 2012 年被證實具有基因組編輯功能以來,CRISPR/Cas9 已經成為深受實驗室喜歡的工具,並在糾正致病突變、尋找癌症免疫療法的必需基因、解決器官異種移植關鍵難題等領域創造了多個突破和成果。但是該技術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 編輯範圍有限 」、「 脫靶效應 」等。

很多研究團隊一直試圖優化這一工具。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的華裔科學家 David R. Liu 便是其中的一員。2018 年 2 月 28 日,他的團隊公布了一種 CRISPR/Cas9 的「 升級版 」,將其命名為「xCas9」,並證實其在基因編輯時更靈活、更精確——可以靶向更多的基因位點,並減少「錯誤編輯」的風險。

1

8

1

與轉基因老鼠、轉基因兔子等基本一樣,轉基因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培育方法並不複雜,2008 年,中國第一例轉基因猴子在昆明出生。

轉基因猴:採用類似與小鼠轉基因的方法,研究人員先從雌猴體內取出卵子,使其體外受精,獲得了 81 個胚胎。在胚胎不同發育階段,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注入。經過 3-5 天培養,有 70 個胚胎產生了綠色熒光蛋白。從中選出了 30 個囊胚,植入 8 個「代孕媽媽」體內,其中 5 個懷孕,1 個三胞胎,4 個單胞胎。考慮到三胞胎難以存活,研究人員提前將其取出,經檢測,其中一個有綠色熒光蛋白。4 個單胞胎則順利出生,其中 2 個有綠色熒光蛋白。

克隆猴:是用細胞核移植技術,使用成年猴的體細胞 (分化細胞) 核作為供體而獲得克隆猴的。自 1996 年第一隻克隆羊「 多利 」誕生以來,20 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技術,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能夠解決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科學家曾普遍認為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

2018 年 1 月,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 5 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這個難題。利用這一技術,可望培育出大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目前,中國每年出口獼猴數萬隻,主要被國外的研究機構用於科學研究、藥物篩選。有了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科研人員就可以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研製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成果公布後,人們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既然與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已經克隆出來,是否意味著下一步還會克隆人?

任何科學發現都是雙刃劍,既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進步,也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危機,核能、基因編輯都是典型的例子。

但願這些「雙刃劍」的尖端技術,都一直為有理性的科學家所掌握,我們的社會也永遠是一個理智的社會。人類不會因為自己的智慧而將自身毀滅!

1

END

1

(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特約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君子微言 的精彩文章:

讓人震撼的「細菌畫「與那些背後的故事

TAG:君子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