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名的帝王仲父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
原標題:歷史上有名的帝王仲父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
歷史上有名的帝王仲父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
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嬴政是在十三歲登上王位的,一個孩子是管理不了國家的,但秦國並沒有停止統一中國的步伐,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個人——呂不韋。呂不韋用商業的方法囤積居奇,幫助嬴政的父親子楚登上了王位,自己也被封為文信侯。子楚為王只有三年,尚未成年的嬴政當上了秦國國王,實際上是呂不韋在統治者這個國家。為了表示對呂不韋的尊崇,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後世有好幾位這樣皇帝效法嬴政,稱輔佐大臣為「仲父」。在此之前,齊桓公下令國人稱管仲為仲父,周武王稱輔佐過父親周文王后又輔佐自己的呂尚為尚父。那麼,當他們身去以後,或者是當這個帝王自己掌握了權力以後,這些個仲父的後事如何呢?
(呂不韋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呂不韋 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叫做異人,曾經被作為人質送往趙國,因為他不是太子的長子,他的母親也不受寵愛,秦國人幾乎把他給忘了。呂不韋做買賣來到趙國都城邯鄲,見到了公子異人,認為這是一件奇貨,經營他將來必定有難以計數的利潤。於是,呂不韋拿出重金幫他在秦國活動,異人也在邯鄲廣泛結交諸侯使者,終獲成功,異人被太子確定為繼承人。後來異人登上了秦王之位,任命呂不韋為相國,這就是庄襄王。庄襄王為王三年死去,十三歲的嬴政繼承了秦王之位。因為年紀太小,就將國事委託給呂不韋,尊奉為相國,稱他為「仲父」。
呂不韋和嬴政的母親趙姬有一段舊情,兩人舊情復萌,呂不韋常常進出於宮中和太后趙姬相會。秦王嬴政漸漸長大,呂不韋害怕事情敗露給自己招來災禍,就找了一個叫嫪毐(lao-ai)的人送進宮中,自己則從此抽身。太后趙姬果然喜歡這個嫪毐,給他的賞賜非常豐厚,還將他封為長信侯。太后又懷孕了,為了躲人耳目,兩人遷到雍地的宮中居住。秦始皇九年(前238),有人告發了這件事情,說太后和嫪毐生有兩個兒子,還密謀將來秦王死後就立這個兒子為秦王。秦始皇嚴查此事,就將嫪毐車裂並滅族。
這件事情牽扯到呂不韋,嬴政就把呂不韋的相國免了。嬴政本來想把呂不韋殺了,但因為他輔佐先王功勞極大,就沒有追究他。但是第二年的十月,秦始皇迎回了母親回咸陽,還是把呂不韋的丞相職務免了,還把他攆出京城,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
呂不韋回到封地以後,各諸侯國的使者賓客前去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秦始皇十二年(前235),秦王嬴政害怕呂不韋叛亂,就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多大的功勞?可以享受食邑十萬戶。你和秦王有何血緣關係?可以號稱仲父!」然後命令他全家遷往屬地。呂不韋害怕被殺,就喝下鴆酒自殺而死。
從秦王的仲父到被逼自殺,呂不韋的人生反差為什麼如此之大呢?實際上,在那個極亂大爭之世,王權和相權也處於大博弈之中。如果帝王不加警惕,難說功高蓋主、威震天下的相國不會取而代之。呂不韋的封地有十萬戶,掌握秦國國柄十幾年,秦王嬴政怎能不擔心江山易主?嬴政在即位第九年上舉行了加冠禮,也就是說他已經親政了,這時候有人告發了太后和嫪毐之事,絕不是一種偶然。呂不韋先是被發現和這件事情有牽連,繼而被免相趕出京城,最後被遷往蜀地,這種有步驟的行動也反映出秦王嬴政的心機和手段。等到讓他遷出封地,呂不韋終於明白,自己徹底失敗了。為了不會像嫪毐一樣被滅族,呂不韋沒有選擇造反,而是選擇了自殺。這也許是他最好的結局,但卻是一個帝王仲父的悲哀。
(諸葛亮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先主劉備時期的丞相,章武三年(公元223),劉備在永安病危,從成都把諸葛亮和李嚴召來囑咐後事,並以書信的形式祝福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於是劉禪尊奉諸葛亮為「相父」。因為諸葛亮是丞相,地位在李嚴之上,再加上他對李嚴的打壓,權力完全集中到了諸葛亮一個人手裡,用史書上的話說:「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劉禪也說過一句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意思是:所有的權力都歸諸葛亮所有,我只負責祭祀祖先這件事情。也就是說,劉禪自願當一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只要這個國家姓劉,其他的你諸葛亮愛幹啥就幹啥。事情正如劉禪所說,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一部《後主傳》,都是記載諸葛亮如何如何,從來沒見過劉禪幹了些什麼。可是等到諸葛亮死後,他的待遇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哀榮」卻是一落千丈。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諸葛亮死在漢中,遺體沒有運回成都,而是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上。埋葬諸葛亮的墳墓僅僅能裝下棺材,只把隨身所帶的東西裝進了墳墓,其他什麼隨葬品都沒有。這僅僅是個開始,還有更苛刻的事情。諸葛亮剛死的時候,各地就要求給他立廟以便於祭祀,朝廷討論的結果是不允許。老百姓因此就在節日時到道路邊上祭祀。有人建議在成都給諸葛亮立一座廟,劉禪不同意。直到29年(公元263)後,有兩個大臣上書建議,就在靠近墓地的沔陽建一座廟,這樣既不用擔心諸葛廟離皇室宗廟太近,又可以下令不許老百姓在道路上私祭。劉禪這才同意了。這個建議解決了劉禪的心病,假如諸葛亮有廟在成都,劉禪是前去祭拜還是不去?王公大臣們前去拜祭,劉禪是同意還是不同意?而這時候,離蜀漢亡國只有一年的時間了。就在為諸葛亮立廟的這年秋天,魏鎮西將軍鍾會帶兵征蜀國,到諸葛亮廟去拜祭,並下令,不許在諸葛亮墓地附近放牧砍柴。一個敵國的將領都對諸葛亮如此尊敬,為什麼身為蜀國皇帝的劉禪卻對諸葛亮如此苛刻呢?根本原因,就是諸葛亮生前對劉禪控制太嚴,讓劉禪內心因畏懼而記恨,死後他要報復。
(多爾袞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多爾袞 皇太極由於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他死以後,皇長子豪格和皇弟多爾袞就為了皇位展開了爭奪。正當他們爭奪的不可開交的時候,福臨的母親皇太極的妃子適時地推出了福臨,提出讓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當皇帝,由多爾袞做攝政王,這樣,福臨就做了皇帝,稱之為順治皇帝。不過,由於皇帝年幼,皇權實際上掌握在多爾袞手上。在他執政期間,先後被加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這樣一來,多爾袞就如同是皇帝福臨的父親。
順治七年多爾袞出獵墜馬,後不久死去,福臨下詔追尊為「義皇帝」,並給了一個成宗的廟號。然而,多爾袞死後不到兩個月就被追罪,削爵、擢宗室、籍沒家產、罷廟享,並斷其後嗣,連個燒香磕頭的人也不允許有。這還不算,他還被掘墓開棺,鞭屍示眾。大清帝國入關後實際上的皇帝,滿族政權的奠基者多爾袞就這樣落得了一個凄慘的結果。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乾隆帝兩次下詔,多爾袞才逐步恢復了名譽和享受到了應該享受到的哀榮。這個時候,距離多爾袞的死已經過去128年了。
實際上,嬴政、劉禪、福臨他們有著共同的遭遇,都是長期被一個人控制在手中,很不自在地生活在一個人的陰影之下,沒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沒有快樂,甚至都不能有自己的語言表達。相反,他們還要聽這個人時時的「教導」,應該干這個,不應該干那個,還必須要耐心地聽。一個父親不停地嘮叨,兒子心煩了還可以犟嘴,但他們不行。他們還有同樣的內心恐懼,皇位隨時不保,性命時時有憂。這樣的恐懼,不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當然,他們畢竟是帝王,一旦讓他們獲得了行使權力的機會,報復是必然的,長期的壓抑和恐懼,已經把他們的心靈扭曲。
歷史上還有幾位仲父.
呂尚 呂尚曾經輔佐周文王,文王死後繼續輔佐他的兒子周武王。周武王稱他為尚父,周朝建國後把他封在齊地,因其姓姜,被稱之為姜太公。分封以後,姜太公就到齊國上任,周武王不久也死去。
管仲 姜太公的後世子孫出了一個霸主,這就是齊桓公。剛當國君不長時間,他任命管仲為相國,為了表示尊敬,他下令國人尊管仲為「仲父」。管仲協助齊桓公執政四十年,死在齊桓公之前。
范增,他被項羽稱之為「亞父」,這只是拿他當長輩對待,權力在項羽手中,是一種正常的君臣關係。
張昭 孫策死的時候將孫權託付給張昭,此時張昭的地位以及他在吳國所起的作用要遠遠超過諸葛亮,因為這時候正是天下最混亂,三分形勢未定之時。張昭因為赤壁戰前勸孫權歸順曹操而不得孫權重用,但他仍然盡心輔佐孫權,自覺地把自己置於臣子之位,年老時因病主動辭官,去世時孫權素服弔唁,頗為榮耀。只不過因為三國演義的關係,這個人的形象有點兒被貶損,原因卻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崇高。
王導 追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對於東晉王朝的建立居功至偉,也被人們稱之為「江東仲父」。他先後輔佐過三代皇帝,死後被晉成帝以臣子可能有的最高規格安葬。
孔子也被稱之為仲父,這是因為孔子字仲尼的緣故,他不是本文所說的帝王仲父的範圍,而是現代意義上的「××之父」一類。
凡是「仲父」身後遭遇不幸的,都是一種不正常的君臣關係。當然了,正常的君臣關係也充滿著猜忌搏殺,也最終會被歷史所淘汰,但那已經是另外一回事了。
※魏國哪個皇后在政壇如神一樣的存在
※宋江已經和家庭脫離了關係宋清為何要跟著出逃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