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陶瓷的歷史進程 距今七千年

陶瓷的歷史進程 距今七千年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既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制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製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 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因此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是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卻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了。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誌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原始時代: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複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商、周時代: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種,大致可分為灰陶、白陶、印紋陶、紅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麵,也人施以簡單的繩紋或籃紋,或者彩繪各種複雜圖案的;還有在製作胎體過程中用拍、印、刻、堆、劃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這一時期的器體造型功能依然以飲食器皿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這一時期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為瓷土,質地較細密,燒成溫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種要高。其造型與裝飾直接受到同時期青銅禮器的影響,藝術價值不在青銅器之下。

夏、商、周時代的燒窯技術也有所改進,饅頭窯的出現更加改善了窯內的燒成氣氛,對提高陶器質量有利。窯爐容積增大,窯室底部可達1.8米;根據不同產品,燒成溫度也有所提高。進入西周以後,窯爐頂部出現了煙囪,這對陶瓷燒造技術的

改良有著重大意義。這個創舉,使燃料的燃燒更加充分,熱力更有效利用,還可調節空氣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質得以控制,燒成溫度可達1200℃。所以說,窯爐的改進,是這一時期出現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秦漢時期:漢代的陶瓷器,造型渾厚而飽滿,許多器形模仿銅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燒成溫度約在950℃1000℃之間,為低溫釉,所以今天所見到的漢器表面出現有細微碎紋。到漢代為止,我國北方使用的饅頭窯已基本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時已出現比較成熟的龍窯,增大窯室的同時也縮短了燒成時間。漢代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廣泛施釉,有學者認為是受羅馬及歐洲人製造琉璃技術的影響,國為當時的人們與上述地區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隋唐時期:據史料記載,唐代的河南府是貢白瓷的重要產區,鞏縣窯、鶴壁集窯、陝縣西關窯等窯址都出產白瓷,同時燒造三彩器和彩釉器。發達的手工業是封建社會商品來源的保障,而興盛的商業又刺激著手工業的發展,陶瓷業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發展。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陽一帶設有龐大的政治統治機構,大批貴族、官僚聚集於此,生前窮奢極侈,死後厚葬成風。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風俗影響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現是我國陶瓷工藝發展的必然產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對各種呈色金屬原料特性的認識、化學技術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帶色釉的發現和運用在漢代就已出現,如翠綠、栗黃、茶黃等色釉被廣泛使用。到北朝時期,也就是公元世紀初,我國北方就開始有黃釉、褐釉彩色瓷器的燒造。至晚到北齊,出現了白瓷和彩瓷。

五代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另一個著名品種為柴窯,相傳是五代周世宗(名柴榮)時所燒造,窯址在鄭州。但迄今尚未發現窯址,真正的柴窯器為何種相貌也眾說不一。後人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來描術柴窯器的特徵。據明代文獻記載,當時宮廷中所收藏的珍貴瓷器,把柴窯器推放首位,可見其藝的價值。

宋時期: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後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質地;再如鈞窯天蘭釉,象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般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所以說宋時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了。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為著名的窯址有定、汝、官、哥、鈞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

元代:元代青花、釉里紅的出現,使我國在瓷器裝飾藝術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陶瓷裝飾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沒有哪一種裝飾類型能達到青花瓷那樣影響巨大而且流傳深遠。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時期在明代,製造技術傳播至近東、日本等到國,最後傳到歐洲。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特點是形態較大、胎體較厚、份量較重。裝飾花紋所使用的青花料,有進口與國產兩種。進口料顏色鮮藍、艷麗,採用影青作面釉,所繪圖案構圖嚴謹、筆法工整、描繪細緻。這類產品體積都比較大,系當時浮梁瓷局的高檔產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濃重,總體風格氣勢磅礴。國產青料發灰較淡,一般施以乳濁的卵白釉,所繪圖案構圖疏朗,筆法淳樸,風格粗獷。這類產品大部分為小件產品,多為普通民窯所生產,目的也多為日用器皿。裝飾紋樣主要有松梅竹蓮、龍鳳鶴鹿、人物花鳥、卷草錦地等,此外,歷史故事也風興一事。

後來進過明代清時代時期,這時主要以景德鎮的陶瓷為中心,各地區興起很多陶瓷製造。

在陶瓷的世界裡,元青花是成就最高的。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鬼谷下山」—— 此罐使用進口鈷料繪出的青花紋飾共分四層,第一層頸部:飾水波紋;第二層肩部:飾纏枝牡丹;第三層腹部:為「鬼谷子下山」主題紋飾;第四層下部:為變形蓮瓣紋內繪琛寶,俗稱「八大碼」。主題畫面描述了孫繽的師傅鬼谷子在齊國使節蘇代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齊國名將孫臏和獨孤陳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車中,身體微微前傾,神態自若,超凡如仙,表現出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神態。車前兩個步卒手持長矛開道,一位青年將軍英姿勃發,縱馬而行,手擎戰旗,上書「鬼谷」二字,蘇代騎馬殿後。一行人與山色樹石構成了一幅壯觀而又優美的山水人物畫卷。整個青花紋飾呈色濃艷,畫面飽滿,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渾然一體。人物刻畫流暢自然,神韻十足,山石皴染酣暢淋漓,筆筆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孫瀛洲先生所說的:「元代瓷器?精者頗精?」。這件瓷器高29.8厘米,口徑21.4厘米,底徑20厘米,器形不太規整,器身上有黃豆或玉米粒大小的凸起,可能與當時燒制過程中產生的氣泡有很大的關係,有鐵斑和暈散。其胎體瑩潤,胎骨渾厚,內壁不甚規整,足里微凹,三段拼接而成。整器平口,短頸,豐肩;圓腹,腹至脛部逐漸內收,腹脛交接處直徑和口徑大體相同;素底,大矮圈足,較寬,較淺,圈足斜削,有明顯旋紋。它共有四組紋飾,主體紋飾為「鬼谷下山」的情景。

第一組為頸部幾個連續的水波紋單元。第二組紋飾為纏枝牡丹,葉片有大有小,有葉脈的痕迹,多則五瓣,少則三瓣,錯落有致,葉片頂部細長。葉片和花卉色澤濃郁,葉芽、枝條色澤淺淡,花繁葉密,相映成趣。第三組為「鬼谷下山」場景。此故事來自於元代平話,而不是有些媒體所報道的取自歷史故事。第四組紋飾為變形蓮瓣紋中繪就雜寶,為元代典型的八大碼畫法,筆法圓潤,清麗古艷,不再贅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褚莉新熱度 的精彩文章:

47歲「甜歌皇后」近照,臉胖腿粗依舊少女,一雙靴子卻遭人吐槽

TAG:褚莉新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