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釋道中的生涯觀

儒釋道中的生涯觀

我們古老的中華道統文化里一直存在生涯的基因。對於生涯的論述早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就有了。

生涯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歷程。生死是人生的大事,全世界每天都有人出生和死亡。有必要從儒家、道家、佛家對生死的看法入手了解生涯。

儒家有一個觀點是對生死的基本看法,叫「生死由命」、「未知生,焉知死」,我們出生在誰家、什麼時候出生,什麼時候死亡我們並不知道。我們這一生過得怎麼樣,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孔子的弟子也請教過他對死亡的看法,孔子重視生超過重視死。他倡議先把怎麼活著的問題想清楚,只要活著就要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把自己畢生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值得奮鬥的事業之中,讓自己投入事業而忘記死亡這件事,只要做出有意義的事情,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價值,能夠活在天下人的心中,就死得值得了。

從道家來看,生和死的界限沒有那麼清晰,對於活著的人和死後化作蝴蝶成為動物沒有什麼區別。

從莊子從容面對妻子的死亡就能看得出來,莊子在妻子死後並沒有大哭大鬧,而是坐著敲著盆子唱著歌,從而被前來弔唁的好友大罵一番。莊子並不認同好友的看法,而是說人的死亡就像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一樣,是自然規律,要坦然面對,不必難過哭泣。

不但對於妻子的死亡如此看得開,對於自己的死亡同樣泰然處之。

莊子在快要死亡的時候告訴弟子在自己死後不需要埋到土裡,直接扔到野外就行了。弟子很不解,說到:「我們不忍心看得您的身體被老鷹等動物吃了呀!」莊子說到:「你們把我埋到土裡,地里的蟲也會把我的身體吃了呀!同樣都是被動物吃,你們為什麼要對老鷹那麼好而不顧蟲呢?」

佛教認為人生是分段生死,我們死去的是像衣服一樣的身體,我們的靈魂會再去投胎成為其他生命形態繼續活著。

佛教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離死亡的時間最多不過一秒鐘,僅僅是剎那間的呼吸不暢就會死去。在這短暫的生命時光里,更需要探究活著的意義和死亡的價值。我們這一生中,活著是為了更好地死去。讓下一個生命形態更好。這就要求我們斷惡修善,修行德業。

同樣是一生,為什麼有的人成為了各個領域的大家、大師、專家等成功人士,影響千千萬萬的人?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有的人碌碌無為,糊裡糊塗地來,稀里糊塗地終了一生?

更有甚者,他們無惡不作,死前萬夫所指,死後遺臭萬年,同樣是兩個胳膊、一個腦袋的人,為什麼人生結局差別這麼大?

有成就的人大多對人生目的、意義進行過思考、設計、規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而渾渾噩噩的人大多數得過且過,不對人生的意義、目的、方向、目標進行思考。

世界上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人生,如果要對生涯做一個定義,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都不相同。你所下的定義代表你對人生思考的角度和見解。

我們提供的含義是這樣的:生涯是修己以安樂的歷程。起點是修己,終點是安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牡丹生涯圈 的精彩文章:

老闆也是員工,員工也是老闆

TAG:牡丹生涯圈 |